《世子很皮》备受建文皇帝重用的左右手:齐泰、黄子澄

    建文帝即位后,起用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共同参预军国大事。
    兵部侍郎齐泰为本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明史恭闵帝纪》)
    齐泰,初名德,溧水(今江苏省南京市)人。
    齐泰,溧水人。初名德。(《明史齐泰传》)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齐德考获应天乡试第一,次年高中进士,先后在礼部和兵部担任主要官职。
    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历礼、兵二部主事。(《明史齐泰传》)
    明太祖因“雷震谨身殿”前往郊庙请祷,要求为官九年而无过失者与之一同祭祀,齐德幸运获选,被太祖赐名“泰”。
    雷震谨身殿,太祖祷郊庙,择历官九年无过者陪祀,德与焉,赐名泰。(《明史齐泰传》)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齐泰以兵部郎中的身份擢升为左侍郎。
    二十八年,以兵部郎中擢左侍郎。(《明史齐泰传》)
    齐泰之所以深得明太祖的重用,源于他有两大优点:
    (1)记忆力强;
    (2)能将复杂的状况扼要地、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太祖尝问边将姓名,泰历数无遗。又问诸图籍,出袖中手册以进,简要详密,大奇之。(《明史齐泰传》)
    建文帝即位后,亦对齐泰委以重任,齐泰终于晋升成为兵部之首。
    皇太孙素重泰。及即位,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寻进尚书。(《明史齐泰传》)
    至于黄子澄,其名湜,以字行,江西分宜人。
    黄子澄,名湜,以字行,分宜人。(《明史黄子澄传》)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黄子澄考获会试第一,正式进入仕途。
    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明史黄子澄传》)
    由初时任职编修,到后来“伴读东宫”,黄子澄的形象更近似一儒臣,却无丝毫政治人物的风范与智慧。
    由编修进修撰,伴读东宫,累迁太常寺卿。(《明史黄子澄传》)
    尤其甚者,黄子澄对诸王、中央兵力的误判,间接导致建文帝走错“削藩”的一步。
    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
    太孙是其言。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明史黄子澄传》)
    齐泰欲劝建文帝先解决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更遭到黄子澄的反对,代之以削除周王朱橚。
    命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
    子澄顿首曰:“不敢忘。”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明史黄子澄传》)
    “削藩”若要成功,必须做到“用最短的时间,对最具威胁的藩王,予以最彻底的肃清”,即俗语所谓“快、狠、准”。
    然而建文帝误信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对势力较弱的周王朱橚动手,这无疑为燕王提供了一警号,催促他尽快备战,起兵造反。
    据此,“靖难之变”的罪魁祸首,焉能不说是黄子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