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越蔡琰》第445章 迟一步的公卿

    端午过后,袁绍首级送抵雒都,雒都震动公卿哗然。
    还在公卿受惊,没有从袁绍之死一事上解读时事变化的风向前,卫尉张温就以内通袁术之罪下狱。
    天地良心,张温完全是被冤枉的。
    南阳豪强自袁术杀阴循后就有了驱逐袁术、抗拒与袁术合作的心思。
    作为南阳豪强在雒都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张温,即便与袁术有旧,在这种时刻也不会与袁术进行什么密议、深度合作。
    客观条件上,张温实在是没有与袁术合作的必要!
    而张温又是曹操祖父曹腾提拔、扶植起来的,历来不受袁氏兄弟的好评,彼此并无良好的私交历史。
    以前没有旧谊,现在没有合作的必要,张温怎可能在这个雒阳、河北方面声势渐高,局面益发稳固的时期与袁术合作?
    即便要与联军合作,他也该找黄琬才是,就袁术的资历、体格来说,还真有些跟张温配不上。
    与其污蔑张温勾结袁术,还不如说张温勾结河北来的更为合理一些。
    自董卓掌权以来,也就诛杀了意图行刺的伍琼,以及空诏案一系列尚书、御属,主动诛杀的只有内通袁氏的周毖一人。再然后对其他公卿可以说是好吃好喝养着,你别给我惹麻烦,我也不会找你麻烦,堪称泾渭分明互不侵犯。
    而现在九卿之一的卫尉张温下狱,是董卓对公卿动的第一刀。
    雒都公卿深感无力,关东联军在战场上表现消极,河北又表态要和平上雒,这让董卓目前掌握了一定主动权。他的主动权多一些,公卿们就更被动一些,比如眼前董卓以张温勾结袁术为罪名将张温下狱,公卿们就毫无抗衡的办法。
    没有一个人能劝阻董卓,更没有一个人能迫使董卓放人。
    就仿佛砧板上的肉一样,面对董卓的刀锋,他们毫无抵抗能力。
    这就很危险了,比张温下狱还要来的恐怖……必须改变这种被动的恶劣处境,这比拯救张温还要来的重要,关系到每一个公卿的切身利害。
    兰台,蔡邕书房。
    滂沱大雨冲刷着一层层汉瓦,蔡邕披着洁白狐裘大氅,握着魏越新来的私信沉吟良久,只是不时发出止不住的咳嗽。
    王粲、仲长统一左一右跪坐在火塘前,正为蔡邕熬煮着止咳汤剂。
    钟繇踩着木履脚步声清脆进入书房,施礼:“太傅,尚书令王子师求见。”
    “可是因为张伯慎之事?”
    钟繇稍稍迟疑:“或有此事,不过私以为当有其他要事。”
    “那就不见了,就说老朽抱病有恙,实不便见客。”
    蔡邕说着收好魏越的亲笔信,这是跟袁绍首级一同送到雒都来的,内容令蔡邕惊骇、震动异常,比起信中魏越要干的事情,张温生死并不值得一提。甚至即将爆发的中原决战,也显得有些不上台面。
    钟繇还是迟疑,重申道:“太傅,自袁绍受诛以来,雒中惶惶不安。此刻,私以为正该是太傅出面稳定人心之时。”
    “老朽避居兰台以来,雒中又有多少人在意老朽这个太傅?怎么如今袁绍因罪受诛后,就开始惶惶不安了?”
    蔡邕露出毫无暖意的微笑:“中原决战胜负未定,彼类何惧之有?董卓即便要行诛连之事,怎么也要等到扫灭陈王所部之后。眼前,并不是董卓推罪、追究之良机。”
    袁绍死了,雒都公卿们自然惊慌,张温又紧跟着被下狱。董卓一副磨刀霍霍的样子,更助长了这种惊慌情绪。
    原因无他,在联军势大之际,连董卓都不敢贸然迎战联军,担心就此断绝最后的生路。
    在那种时刻,董卓自己都跟关东方面的黄琬,北路总将袁绍进行各种沟通、解释,更别说其他公卿了。就连蔡邕也怕局势失控,都加快了与黄琬、孔融等人的联系,以便于联军入雒后,能增加回旋余地。
    袁绍手里自然握着大量雒阳公卿、董卓军中将校往来、交流的各类私信,非常致命的书信。
    谁也不知道这批书信在哪里,是在魏越手里,又或者被魏越有目的的送交董卓,又或者干脆落在了其他人手里。这批书信十分紧要,谁掌握这批书信,就能有效要挟雒阳公卿。
    在董卓败亡之前,这批书信能让雒阳公卿、董卓军中大部分将校睡不安稳!
    这只是袁氏影响力的一个体现,最为可怕的是这批书信落到袁术手里。一旦如此,夹在董卓、袁术屠刀之间的雒阳公卿,势必被来回折腾元气大伤。
    现在能拯救雒阳公卿,让他们太平、安心过日子的人只有那么几个办法了。
    要么干掉董卓,由公卿们自己做主,自然就不怕那些承诺书、通敌信了。
    哪怕董卓军中将校也向袁绍写了誓书,可当下谁知道谁写了,谁没写?没人敢妄动,去与董卓军中将校进行确认。
    没有军队的拥护,怎可能成功发动政变杀死董卓?
    而且现在实在不是杀死董卓的最好时期,现在董卓一系局面大好可谓蒸蒸日上,现在谁杀死董卓,就是西州军不共戴天的仇人。雒阳一旦生变,董卓死于公卿之手,那各处战场的董军势必齐齐向河北易帜,然后调头猛攻雒阳,对公卿展开大清洗。
    故而通过政变杀死董卓,目前行不通,哪怕栽赃魏越,也不见得会成功。
    实力强横到一定地步是可以扭曲事实的,有可能魏越设计刺杀董卓,结果背锅是公卿……哪怕有风声走漏,可能西州军会罔顾事实行欺软怕硬之事,向河北输诚,调头来杀无辜的公卿。
    眼前无法刺杀董卓来自保,那只能想其他办法了。
    关东联军那头已不能再指望,只能期望于蔡邕出面,与蔡邕达成新一轮的和睦,恢复董卓夺权前的政局。即蔡邕代表魏越在雒阳行使执政权,以此牵制董卓。公卿们团结在蔡邕身边,外有河北强军,足以令董卓忌惮,在退让中寻求新一轮合作。
    可问题是,公卿们已经牺牲、背离了一次(原尚书令丁宫主导的空诏案),正是因为公卿们的背离,蔡邕才主动遁入兰台研究学术,以此避开了可能与董卓爆发的执政矛盾。
    现在知道怕了,又想把自己抬出来当招牌,哪有那么简单的好事?
    钟繇见蔡邕态度坚定,也不好再劝,只能出去拒绝王允。
    王允是以拯救张温为名义来找蔡邕的,实际上谋求的是雒阳政局更变,以保证各方基本的生命财产安全。
    董卓财政崩溃是有目共睹的,可只要董卓屠刀落在雒中公卿、贵戚家族头上,那立刻就能有效缓解财政问题:不在于查抄多少财富,而在于粮食、人口、土地收入。
    挖掘坟墓给董卓带来了大量贵重金属……而粮食却是越吃越少,加上赶时间铸造出来的极劣质董卓五铢钱,就导致短时间内粮价暴增近十倍的恐怖事情发生。这个物价暴涨的背后,雒阳贵戚、公卿们可不会有多少亏损,一个个囤积居奇可谓大赚特赚!
    查抄公卿、贵戚,能给董卓带来最为宝贵的粮食收入;还有大量土地、仆僮等生产资料,这些能持续供血,可保证董卓对外征讨、镇压战争持续进行。
    从经济上来说,诛杀、清洗雒阳公卿、贵戚对董卓一系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对此蔡邕毫无波澜,比起魏越信中要进行的文字简化、雕版印刷等一系列计划来说,雒阳公卿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已开始飞速缩水。其地位,在蔡邕眼中哪里比的上自己嫡系理念承载者的河北?
    雒阳公卿的价值,友谊,以及王允的友谊、执政理念之类的种种东西,在魏越展现出来的一系列伟大计划面前,都显得是那么的不值一提!
    已不在乎家族发展的蔡邕,如今最为看重的可就是学术传承了。
    某些程度上来说,他的学术传承在,他就保持了另类的生存!
    公卿们已跟蔡邕不是一路人,还犹自不知,王允咬牙切齿之余也只能总结原因,认为之前得罪蔡邕太深,才导致目前蔡邕见死不救。或许也有自己地位浅薄跟不上潮流发展的因素,可不管怎么说,蔡邕不出面,雒阳公卿的危险生存状态就无法得到改善。
    总不能吊死在蔡邕这一棵树上,公卿们还要另想办法,以缓解这种紧迫的生存环境。
    至于张温的生死……大宦官曹腾扶植起来的鹰犬爪牙,朝廷需要的时候还有那么点用,现在谁在乎呢?
    董卓见公卿们对他抓捕张温一事反应出奇的平淡,信心高涨之余,就很干脆的处死张温。
    下狱三日后,张温在雒阳街上当众被乱棍打死,并暴尸七日以示警告。
    董卓有必要杀张温?
    非常有,第一是张温担任车骑将军时,刻意压制董卓,彼此有矛盾;第二是为保证河北方面驱逐袁术后能有效控制南阳,董卓就必须杀死南阳在雒阳的现存大佬张温。否则以人口二百余万的南阳来说,借魏越之名驱逐袁术后,很可能会成为雒阳公卿在雒阳之外的直属力量,导致局面复杂化。
    现在董卓、魏越、关东,再佐以次一级的刘虞、刘焉、张举,和再次一级的公孙瓒、张燕、吕布等等势力,处理起来已经很麻烦了。
    如果让雒阳公卿再多一股军事力量,就会变成董卓、公卿、魏越、关东一共四股力量,而且公卿阵营能非常迅速的消化、吸收关东、刘虞、刘焉阵营的力量。然后变成公卿、魏越、董卓这三极对立,董卓很可能被公卿集团吞并,又演化成持朝廷大义的士族集团与魏越决战的格局。
    这种格局是魏越始终都在规避的,怎么可能看着他出现一点苗头而无动于衷?
    所以身为南阳郡在公卿中代言人的张温,如同桥梁一样,必须死。
    哪怕是邻居,老上司,也得要死!
    天下主导权现在握在董卓、魏越手里,两个人的行为才是第一手信息。
    公卿们收集、分析信息的效率慢魏越、董卓一个节拍,就注定他们始终跟不上大势变更,会处于被动地步。
    如张温之死,当下他们根本意识不到此事意味着什么。
    也只有等魏越控制南阳后,一些人才会后知后觉的感叹一声‘若张温还活着就好了’等等之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