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越蔡琰》第437章 根本无矛盾

    无数人期盼中,河北方面就是迟迟不举兵,没有对南军进驻河内一事做出迅速而激烈的应对。
    很多人失望了,河北方面的消息终于在四月中旬传入雒中。
    温园,张温与崔烈在十几颗杏木小林下执子对弈,都大马金刀坐在太师椅上,对于太师椅、长腿桌子这类由胡床改进来的东西,雒阳方面接受的速度是很快的,尤其是太师椅。
    董卓虽然很不喜欢这个名字,可不妨碍他喜欢太师椅。
    他现在正在忙碌加衔太师上公一事,如果他被拜为上公太师时,孙女婿魏越再派人送太师椅做祝贺,那实在是太美妙了。
    张温、崔烈是魏越在雒都时的邻居,相对于其他公卿家族,他们与魏越的互动更高。
    例如崔州平哪怕拒绝在河北出仕,但目前时局需要的情况下,还是能跑回邺都,在魏公国上层进行交游,打探消息。故,崔烈握着河北方面的最新情报,当下与张温对弈闲聊时叙述:“那吕奉先终究是大将军姐夫,又是其母本家仅有的嗣子,大将军想要与吕奉先交兵于河内,其母、姐多有阻挠,故无法举兵,才使董卓气焰日益嚣张。”
    对于魏越封公建国一事,公卿们多数认为这是董卓篡夺国政时的乱命,哪怕太皇太后同意,那也是董卓诓骗妇道人家不明大事所使然。
    这个乱命,迟早要收回去的。
    至于促成吕布倒戈,成为魏越上雒的先锋大将……没这个必要,董卓打了几场胜仗都开始翘尾巴给公卿们甩脸色,若是让性格刚毅坐拥天下第一强势军团的魏越回雒都,所有的公卿都只能成为泥塑木偶,很多事情只能看着,不能开口、插手其中。
    让强势的魏越在外压制董卓,让董卓在内抵御魏越,以此达成某种平衡就成了雒中公卿们当下的首选。只有这种情况下,董卓需要依赖他们,才会对他们百般纵容,等熬到小皇帝变成大皇帝需要亲政的时候,再运作一些政变,就可掌握局势。
    就目前魏越、董卓及吕布三个从军队中涌现出来的强横人物,让公卿们真的很棘手,打又打不过,讲道理又不听,实在是让人头疼。
    董卓、吕布还好,实力弱小还知道兼容并蓄对外开放,喜欢与外在力量寻求更高层次的合作。而魏越简直蛮横不讲理,你求着去合作都不理睬你,掌握水源的魏越完全就是一副要耗,耗到你渴死的架势!
    实在可恶,可目前董卓日益嚣张的行举才冒犯到了公卿们的实质利益。
    算起来,魏越是握着水源不给你水喝;董卓则是要喝你手中的水!
    一个祸在长远,可以从容处理;一个迫在眉睫,不可拖延。
    在张温与崔烈交流信息的时候,董卓也没闲着,最近他拜访兰台的次数有些频繁。
    一来是向蔡邕示好以表尊崇,第二是咨询政见。
    某些程度上来说,蔡邕秉政理念刚强的同时目光长远,非常符合董卓的胃口。
    尚书令王允虽然持政理念同样刚强,可过于急进,连董卓都觉得王允有些操之过急了。相同的事情咨询王允和蔡邕,蔡邕的回答更令董卓满意。
    蔡邕已到了无欲则刚的地步,少了私欲持政理念更为纯粹,对待董卓的咨询更是毫无遮掩的必要,坦荡荡的行为让董卓欣喜之余又倍感寥怅。蔡邕什么都好,可惜是魏越的师父,说是蔡邕一手养大了魏越也不为过。
    想来也是必然,能教育出魏越这等天纵奇才,蔡邕本人的器量、眼界自然非寻常人所能比。
    兰台平阔处,一柄白伞盖下,董卓、蔡邕各坐在红木太师椅上饮着茶汤,滋滋有味之余董卓倍感惬意,面容也泛着喜悦神色:“果如太傅预料那般,扬祖果然按兵不动。”
    蔡邕则呵呵做笑,淡然处之:“扬祖败在年青,也胜在年青。以当今之形势,扬祖不争眼前微末小利而谨慎守本,就是大争。五年、十年之后,谁又会是扬祖一合之敌?”
    “就连董司徒,也有传西州军于扬祖之意,可对?”
    蔡邕的笑吟吟询问,董卓抬手抚须,却说:“去岁此时雒都天变,董某虽老却鬓发青森貌似壮年,持政近一年来,两鬓已生斑白。而西州军上下,我弟董旻,侄儿董璜不过将军、校尉之才,女婿牛辅驽钝难堪一用。宗族之中虽有董越这等后起之秀,但无有二十年历练,当不得方面重任。而杨定、胡轸之流器量狭隘难有容人之量,李傕虽有干才却目光短浅……诚如太傅所言,我西州军后继无人。”
    两个儿子先后病亡、战死,近年董卓积极努力下已生了三个儿子,还有一个七八岁左右的孙子,就他本人年龄来说,实在是撑不到儿子、孙子成长起来接掌部众的地步。
    宗族之中,弟弟董旻绝嗣,导致董旻生活态度颓废,让他做个事情可以,却决不能期望董旻能把事情做得太好,带来什么惊喜。完全就是一副混吃等死的态度,这让董卓很无奈,实在是没办法。
    侄儿董璜年纪合适,可实在是不堪造化,强行把董璜扶上位,自己的儿孙有覆亡之灾,董璜也有可能自取灭亡。
    董越的确有点潜力,资历浅薄,而且血缘有些远,强行扶董越上位,会导致西州军分裂。
    蔡邕是不赞同魏越与董卓开战的,这是董卓越发欣赏、推崇蔡邕的根本原因所在,而蔡邕的独子蔡强又追随曹操战死在平黄巾战事中,不为宗族谋私利的蔡邕目前专心投入学术整理工作中,这类工作很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所以蔡邕非常抵触雒阳发生战争。
    因为这类原因,董卓视蔡邕为自己的臂助,毫无隐瞒的表示:“西州军中矛盾日生,董某并无传西州军于扬祖之意。此事即便扬祖愿意接过这个包袱,也不见得西州军诸将会愿意。我之所求,不过有生之年执政施展胸中抱负,百年之后宗族血亲能有人庇护而已。除此两点之外,再无所求。”
    董氏家族缺乏一个强势的继承人,这是西州军逐渐出现乱因、争执的主要原因……也是董卓可以抛弃、牺牲西州军的根本原因。
    见董卓说的堂皇,蔡邕微微摇头:“董司徒扶植吕奉先,莫非有此类考虑?”
    董卓则是苦笑:“我欲收其为义子,奈何已与扬祖有了姻亲之实。再说此人性格反复无常,能因宿怨坏扬祖大事,今后难免会坏我大事。待战事消停后,我将招吕奉先入雒,使其与部众分离两地。”
    蔡邕缓缓点头,意有所指:“吕奉先是一枚妙棋,过于栽植,会加剧西州军将校抵触情绪。此人可用又不可大用,待局势平复一些,的确该束之囚牢,以消磨其桀骜秉性。”
    董卓听着露出微笑,这类用人权术他可不敢跟之前的心腹刘艾商议,更不敢跟现在的心腹王允商议。
    蔡邕盛名在外,又教育出魏越这样的奇才,自己用人路术与蔡邕理念相合,就仿佛达到了当世巅峰一样,这让董卓颇为自得。
    稍稍饮茶后,董卓询问:“自袁术杀阴循后,南阳豪强普遍有驱术之意。南阳户口二百余万,又是雒阳南面屏障,若使南阳归顺朝廷,局势将大改。太傅以为何人为将,能驱逐袁术?”
    蔡邕稍稍沉默,端着茶沉吟道:“若是扬祖要驱逐袁术,十分便宜。其麾下南阳黄忠出自何进幕府,又是江夏黄氏分支,追随扬祖征战数载勇冠三军。若扬祖使黄忠率千余之兵进击南阳,南阳豪强举义兵相合,其势之大足以令袁术退避不敢战。”
    “今南阳豪强普遍生出驱术之心,所畏不过袁氏积威而已,非畏袁术怯战之军。所缺乏的,不过是举兵驱术之道理而已,扬祖军强当世无双,名望又清白于董司徒,黄忠又是南阳悍将,如此驱术十分简易。”
    “可若是董司徒欲遣上将前往南阳驱术,畏惧西州军抄掠,南阳豪强势必与袁术联合以拱卫乡梓,猝然难下,迟则生变,非战之机也。”
    蔡邕一席话说的董卓哑口无言,西州军军需不足抄掠地方豪强的事情已成为天下共识,仿佛关东联军缺乏军粮就劫掠过地方一样。为了军粮,关东联军连火并友军的事情都发生了,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
    就目前来说,军纪名声最好的还是魏越的河北军,其他各州郡的军队都有各种形象问题。
    董卓迟疑片刻,询问:“黄子琰为关东盟主,扬祖岂会以黄忠为将出讨南阳?就不怕黄忠合南阳之众,连江夏黄祖,裹挟荆州五百万人口投入黄子琰麾下?”
    “黄氏有家丑不为天下人所知。”
    蔡邕笑容淡淡:“黄盖或有可能举兵改投黄子琰,然黄忠断无可能。”
    江夏黄氏内乱后,黄盖一系迁居零陵后虽然染疫病亡只留下黄盖一人,可黄盖与黄琬并没有实质的矛盾,黄盖能举孝廉走三公掾属的仕途,就有黄琬扶助的因素存在。
    可黄忠身为争夺主位的四脉长子长孙,始终被黄琬嫡脉死死压制,连黄承彦这样迁居沔南的支脉庶流都能混成名士,而黄忠却被排挤在荆州士族交流圈之外,全赖黄琬嫡脉打压之功。
    顿了顿,蔡邕又说:“扬祖器量宏伟,然终究年轻气盛要顾虑颜面。退让河内已损颜面,不若给出南阳以示补偿。想来,扬祖亦会同意朝廷收回西豫州。”
    蔡邕的勾画中,关东联军就是餐桌上的羊,任由魏越、董卓肢解、瓜分。彻底吃掉关东联军后,再以政治手段寻求董卓与魏越之间的新合作,避免更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蔡邕的立场。
    同行是冤家,关东联军可不会对自己有太多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尊崇。
    反倒是董卓比较好合作,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
    所谓的根本性矛盾,就是与魏越的矛盾,魏越与董卓同为汉室权臣,其实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两人不开战,那就没人能压垮他们!
    再比如说篡汉,任何一个群雄、豪强、将军、校尉都有篡汉的可行性……诡异的是,董卓是最没有篡汉必要的人。
    活着当权臣,死了能保全宗族,这是董卓最大的人生追求了。
    至于篡汉,对他没有一点意义!
    就连蔡邕,面对魏越可能成功篡汉后的巨大红利都无法淡然处之。只要魏越篡汉成功,他蔡邕的执政理念、学说理念将会成为新朝正统,将其他各派系按在地上暴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