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狐狂妄!
这只狡狐,实在是太狂妄了!
这是钟繇和曹丕,此刻心中的真实写照。
嗯,他们不是在怪罪,狡狐陈恒鄙夷了司马懿的才能。在这个年头,官员相互谩骂相互鄙夷,不足为奇。
比如在汉灵帝时期,凉州的叛乱势力韩遂、边章部壮大,就连名将皇甫嵩都未能击败。司徒崔烈建议朝廷放弃凉州,当时官职不过是议郎的傅燮,直接就吼出了一句“斩司徒,天下乃安!”
比如现今,位高权重的宗室大将夏侯尚,也是一样被杜袭天天挂在嘴上鄙夷着,说他不是个能人得益的良友。
他们是在羞恼狡狐的大放厥词。
对于钟繇而言,司马懿是他们利益团体的中流砥柱、中青代的掌旗者。这样的身份,被狡狐给鄙夷了,不就是在骂他们都是酒囊饭袋?
对于曹丕来说,则是被伤到了自尊。
司马懿是他倚为心腹的臣子,更是相交了多年的友朋,狡狐这样子说话,岂不是在骂他曹丕无识人之明?
而旁边一直冷眼看他们相争的贾诩,睁开眼睛则是有了兴趣。
没错,就如同发现了新玩具的孩子般,忽然间来了兴趣。
在很多年前,他就曾经断定了狡狐陈恒是“类己者”,是和他一样,为了利益而不顾世间礼法的人。
这种人忽然大放厥词,自然是有所倚仗的。
不然怎么会,将自己的小辫子送到政敌和天子曹丕的手中。
果然,马上的,狡狐陈恒不等曹丕和钟繇的怒斥出口,又直接开口说出来缘由。
“征虏将军司马仲达,虽久随武帝征战,多有良谋,此番更是一举夺得嶄春郡,看似有名将之姿。然而”
说到这里,狡狐故意拖了一个长长的尾音,盯着钟繇声色具厉。
“征蜀将军法孝直,初与臣共谋得荆州,后又督战于巴中,咸有功劳,将士皆爱之!阆中督军魏文长,自归顺我军后,便奋勇效忠,每战皆当先,斩将夺旗无数。当年汉中之战,他以两千人马奇袭葭萌关,逼迫叛贼马岱不得已回军来战,让先帝长驱夺阳平关!此二人皆得武帝亲口称赞有奇谋及良将!如今皆在汉中,为何舍之而取司马仲达邪!莫非钟廷尉以为,司马仲达之战功,可比此二人乎?先帝赞为良将之人,乃是名不副实乎?”
额
这个帽子,盖得够大的。
直接将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给拿出来背书了。
也让钟繇的脸色难堪无比。脑门上不断跳动的青筋,正在昭示他心中的愤怒,和无法反驳的憋屈。
就连曹丕都陷入了沉默。
没办法,狡狐陈恒的这番话语,让人根本无法反驳。
反驳了他,就等于否定了魏武帝曹操的识人之明。别说魏武帝没有看错人,就算看错了,谁又敢直接说呢?
尤其是现在,魏武帝都入土为安了,谁还会去批判一个亡故之人?
这种事情做了不光会名声受损,就连全家人的命,都得交代进去了。身为人子的曹丕,绝对会举起屠刀的。
咳咳
最终,还是曹丕打破了沉默。
他清了清嗓子,带着不悦之色看着狡狐训示道“钟廷尉乃朝中重臣,亦是长者也。子初言事便言事,何故胡乱牵扯罪名!朕将汝罚俸禄一年,以儆效尤!”
好嘛,直接作出了惩罚,看起来像是偏袒了钟繇那边。
实际上从他的话语中,就已经直接将司马懿担任汉中守备的可能,给抹去了。
不过呢,直接作出决定,打脸钟繇这种事情,曹丕是不会做的。
所以呢,一旁睁开眼见看戏的贾诩,就无辜的躺了枪。
曹丕直接轻飘飘的来了句话,就将坏人交给了他来当,“以贾太尉之意,夏侯楙与司马懿,何人更适合担任汉中守备邪?”
唉
当臣子的,就得有替君主擦屁股的觉悟。
更何况贾诩的躺枪也不冤枉,谁让他的官职是管军事的太尉呢?
但这只老狐狸,在弄死了曹昂后还能安然当上三公,自然是深谙谋身之道的。
他眼睛眯了眯,面无表情的回道,“回陛下,老臣以为此二人皆可胜任之。至于选何人,乃是取决于陛下,他日将欲先得江东邪?亦是江东与蜀中同时得之邪?”
这个反问,堪称完美!
直接将狡狐与钟繇的权柄之争,变成了未来征战的谋划;将曹丕不好说出口的话语,变成了裁决家国大事的君主权威。
也就是说,让所有人都有了一个台阶下。
国事为重嘛!
朝廷重臣之间小打小闹的争执,不是很正常嘛;钟繇的意见不被采用,也不奇怪嘛
“善!太尉此言,乃老成谋国之道也!”
曹丕大声称赞,也将此次争执落下了帷幕。
在数日后的朝议中,夏侯楙在朝中百官异口同声的肯定下,被任命为汉中守备。
他当然知道自己能被委以重任,是谁的功劳。下朝了以后,便亲自邀请狡狐次日一定要带家人去他府上坐坐,说什么要给这位连襟接风洗尘。
只是第二天狡狐赴宴的时候,还看到了他的兄长、夏侯惇的长子夏侯充。
他和夏侯渊的长子夏侯衡一样,都袭爵在朝中任事。他也知道,从君主的角度出发,曹丕这辈子都不会让他掌控兵权的。
所以呢,他此番是代表夏侯惇一系血脉,来给狡狐作谢的。
毕竟夏侯惇当初官职什么的,都比夏侯渊更高;而到了他们这一代,他兄弟几个就比夏侯衡他们差太多了。不看别的,单单夏侯霸、夏侯称两人手中的兵权,就足以碾压了。
都说子承父业,他们兄弟几个还真有些对不起先父的名声。
而狡狐这次举荐,一下子就让他们有资格抬起头,不再给夏侯惇丢人。
前来结交一番,也人情世故不是?
狡狐对此,自然不无不可。多个友朋,等于多了个助力嘛。
至于司马懿,则是在除夕将至的关头,冒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赶回荆州继续当值了。
虽然曹丕很真情实意的挽留,说什么分别好久应该多聚聚啊;正月将至,一起贺个新春再走啊
但是司马懿如同吞了秤砣铁了心,恳求曹丕放行,差点没挤出眼泪来。
因为他又成了朝中百官的茶余饭后,市井闲人的乐闻笑谈。狡狐在曹丕面前,亲口鄙夷他的话语,传出来了
作为出身名门、自负才学的他,怎么可能忍得下这口气!
但他又不能反驳狡狐的话。
没办法,两人的功劳比起来,犹如云泥之别。
是故,他奋发了知耻后勇的精神,一刻都不耽误的赶去荆州,心中发誓要立下弥天的功劳,用事实找回尊严。
嗯,他离开了也好。
至少对那名心腹下人来说,终于可不用每天面对一片狼藉的书房了
而此番争权中,打脸了钟繇和司马懿的狡狐陈恒呢,也迎来了天子曹丕的打压、各打五十大板的御下之道。
他不光以君前失仪的罪名,罚了一年的俸禄;连一同前去祭告魏武帝的殊荣都给剥夺了。
当然了,谋夺了汉中郡和南中三郡的战功,让彝族首领孟获前来洛阳归顺,这种泼天之功,还是要赏的。
官职从镇南大将军,变成了征南大将军,领益州牧,督战益州、交州如故。
之前的“持节”变成了“使持节”,平时及战时皆有权力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还增加了一千五百户食邑。
看起来,封赏挺丰厚,好像变化挺大的。实际上呢,除了一千五百户食邑之外,全都是不痛不痒的官面文章。
陈恒手中权力,不但没有增大一星半点,还在名义上失去了汉中的掌控权。
毕竟天子曹丕,比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来说,是差了好多,但也不傻啊。他是不会做出,给镇边都帅加大权力这种傻事的。
不过呢,老天爷的安排,可不是他能阻止的。
就算他是天子。
曹魏臣子
小说推荐
- 空降热搜
- 简介 最年轻的大满贯影后林卿如,一朝穿越,居然回到了十八线的时期 从万人追捧的‘林皇,变成十八线无人问津的‘小林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林卿如表示心塞,心很塞 她不缺乏重头再来的勇气,只是这一次的情况和前世相比,情况完全变了 这诡异的热搜体质是怎么回事啊 恋情上热搜,红毯上热搜,摔跤上热搜,就连喝口水
- 曹魏子连载
- 最新章:第61章 天生的镜头感
- 曹魏天子
- 南方的孙权依旧枕戈达旦,姜维准备继承来自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而曹芳看了看站自己身旁一脸慈爱的司马懿与右边一脸关切的曹爽,而在他们身后则站着面色各异的文武百官。曹芳从嘴里缓缓挤出几个字“诸卿皆是我大魏的忠臣肱骨啊”内有权臣弄政,外有强敌窥视!站在高平陵之中听着来自洛阳的惨嚎声,他知道,他改变了一切!
- 幽灵徘徊连载
- 最新章:第三百八十章 讽刺的局面
- 地府恋爱指南
- “葱无心可活,人无心必死”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我成了地府里的一只无心之鬼。不入轮回,就没法投胎转世。鬼帝看我可怜,让我当了个鬼使,每天送送信什么的。只是鬼帝家的某位殿下,你的桃花已经很旺了,可不可以不要缠着我,那些爱慕你的女鬼真的很难应对啊
- 曹魏子连载
- 最新章:第四十六章 重新出山
- 曹子建集
- 曹子建集 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魏曹植撰。案《魏志》植本传,景初中,撰录植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内外《隋书·经籍志》载《陈思王集》三十卷《唐书·艺文志》作二十卷,然复曰又三十卷。盖三十卷者,隋时旧本;二十卷者,为後来合
- 曹植连载
- 三国之曹魏虎兕
- 初平元年 谯县的私塾里,书声朗朗 有少年踹门而入:大丈夫不去建功立业,在这里读个鸟书 几年后 白门楼上,昔日战神乞活性命 曹老板敛眸踌躇 老刘头心中定计,欲借刀杀人 此时,一道身影忽地挺出:老叔,你不敢要吕布,那就让给我来 事后,郭半仙眼神狡黠:伯阳,你是不是看上了吕家小姐 夏侯安:我不是,我没有,
- 回头大宝剑连载
- 最新章:第一二二章 我于人间全无敌
- 大魏能臣
- 萧逸,字无愁,命犯贪狼,犹如一颗美丽的流星般划过东汉末年历史的天空,搅动漫天风云…曹操曰“吾得无愁,天下无愁”刘备曰“有萧逸在,中原无我立锥之地!孙权曰“萧逸不死,孤心不安!司马懿曰“吾若不取,则天下归萧逸矣”有诗为证:卧龙凤雏隐荆襄,俊美幼麟是周郎,萧墙之内伏冢虎;天意茫茫属萧郎
- 黑男爵连载
- 最新章:第1682章 天下怨曹!
- 落天目
- 尘世中走过千年,谁还能够记起从前?谁应了谁的劫,谁又成了谁的执念…那一株曼珠沙华,终将在天地落目之时,在彼岸盛开
- 曹诩曹某人连载
- 最新章:第一百六十五章 云谷深处
- 曹家二少爷曹国俊尹翠音
- 旷世奇才,绝处重生,经脉寸断,反而成功,武林盟主,傲然天下。机缘神雕,绝世高人,侠骨柔情,剑傲中原,江山如沙,兵遇皇城
- 楚州狂生连载
- 最新章:第142章 队伍扩大
- 魏书
- 《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 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就曾由邓渊编写代记十余卷,以后崔浩、高允等继续编写魏史,都
- 魏收连载
- 最新章:卷二 帝纪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