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未蚁贼》第二章 败冢子

    信水自怀玉山发源,经玉山、信州府城后,在铅山河口与发源于武夷山的桐木水汇流,再向下流向鄱阳湖,河口即为桐木水之河口之意。
    福建所产大量铁器经崇安分水关来到河口,再装船经信水,进入鄱阴湖,进入长江运往各长。
    河口之地商品集聚,商旅往来不绝,实是江南较为著名的行商码头,沿河多有商铺旅店。
    近年来,因蒙元铁蹄南下,荆湖、蜀中一带兵荒马乱,这信州一带虽未遭兵灾,但商旅也不免稀疏。沿街店铺关多开少,生蛮清淡。码头也是冷冷清清。
    一行人走到码头边的一处供商旅休歇的茶馆。早有伙计前来,殷勤地将马匹牵到茶馆边的草棚栓好。
    赵孟臣打发老仆前去码头打探夫人、儿子的消息,让一干随从在外面竹棚中吃饭休息,顺便照看马匹、行礼,领着女儿、随从进了茶馆大厅。众人找个干净的地方坐下下,吩咐店家上了些吃食。
    一会儿饮食上来,老仆也回来复命,夫人、公子的船还未到。
    “娘怎么还没有到?我们同时从府城过来,按理说,他们顺水而下,该比我们更快啊。”女儿九儿奇道。
    一边刚上完吃食的伙计却笑着道:“客官是从驿道过来的吧。客官们可能不清楚,府城到河口虽说是顺流而下,但如今春讯未发,河中水浅,却不一定较从驿道前来快了。不过,午后船就该到了。店官在这边吃边等好了。”
    “嗯。”赵孟臣点了点头。
    “酒食上齐了,各位请慢用。”
    看了看赵孟臣身后站着的几个黑衣大汉,哓事的伙计哪不知当前客官是个非富即贵的主子,也不敢再多话,忙施了一礼退开了。
    “赵福,赵忠,你们也去随便用些。”赵孟臣挥了挥手,老仆带着几个汉子就去边上桌子坐下,点了些饮食。
    桌子上只有些卤肉、饼子和一些汤饮,父女两人就着卤肉,随意吃了起来。
    茶馆大厅摆放了十余张桌子,除了自已两桌人,只有二、三人,想都是等着赶船的行商,显得十分的冷清。
    许是到了中午饭点了吧,茶馆外面竹棚里摆放的十余张的桌倒没有什么空闲,一会做的坐得满满的,多是些过路的行商和挑夫。一些本地的人也到茶棚里要了点吃喝,坐着棚下边吃边聊,
    信州铅山紧邻福建崇安,有道是“青山北去连八闽,绿水北流连信江”,是自古以来江南入闽的重要通道。入闽古道活跃着一群名叫崇安担的挑夫,他们将福建产的茶叶、铁器、海盐一担担地挑至河口码头上船运往内地,也将内地产的丝绸、布匹、瓷器挑往福建。这河口码头也是挑夫们找生活的地方,长年驻有许多挑夫。
    北方战事连绵,停靠河口的商船骤然减少,自然也给许许多多的挑夫的生计带来了问题。他们守候在码头边,盼望着商船的到来,好赚得几斗米回家养育妻儿老小。他们眼巴巴地盯着不远的码头和清冷的街铺,但码头上船只寥寥,街上也是未曾有过的冷清,哪有什么生计可做。
    “老哥,你们是从府城那边过来的?”有挑夫注意到了正从容吃喝着的挑夫,上前攀谈道。这些人正是赵孟臣从信州雇来的挑夫。
    “嗯。”看着比自己还落泊,生计无着的同行,府城前来的挑夫倒有些些得意,转而问道:“这边生意不好吗?”
    “几天来都没船过来了。崇安那边现在也少有货物过来。”有挑夫丧气道。
    “你们东家还要不要人?”有人抱着一线希望问道。
    “我们东家哪有什么货物。东家是从外面回铅山的,走二十几里路就到了,哪里还会要人。”
    “唉。我们半个月都没接到事做了,再这样下耒,家里老人孩子都得饿死。这个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有挑夫叹息道。
    “我看你们还是尽快想办法,这一时半会不会好转起来。没听说,多面都乱了。”
    “也听说了,但闷在家也不是办法,出来碰碰远气吧。”那挑夫叹道。
    “没货挑,你们不会回去种地啊。”镇上一个当地人说道。
    “哎哟,老哥,若有地种,谁还会做挑夫磨肩膀!别人我不说,我家自我阿公(信州一带爷爷称呼)开始,吃的就是挑夫的饭。”那挑夫叫苦道。
    众多挑夫都点点头,大家情况相差不多。这福建、信州都是山多田地少,田租收的又高,单纯的土里刨食,年景好还是混着过,年景一差,还不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大多农夫种田种地之余,还得找活打短工或也做些挑夫的活。几个月活计清淡,聚在这码头候着的,也都是些无田可种的专职挑夫。
    “唉,也没法子噢。现在哪里都不好找活。府城那边也一样。”一个信州府城来的老挑夫放下筷子,叹道。
    “是啊。都是那些蒙古鞑子惹来的事!”有个稍稍年青些的挑夫一边紧了紧腰间的布带,一边恨恨道。
    “咄,你不要头了!”刚放下筷子的老挑夫脸色一变,忙喝止道。
    “不是这样吗!这鞑子前些年闹了四川,旧年又占了襄樊,现在在鄂州那边闹得欢,这样哪还有船来。”那年青的挑夫叫道。
    挑夫们常接触行商,对外面事了解得倒不少。
    “嘘。后生,祸出口出啊。”老挑夫摇头道,“你是不晓得,现在不能叫鞑子啦,得叫元人。”说着又低沉着声道:“府城那边都传遍了。元军都占了建康、宣城,不久就到临安府了。就要换皇帝了,以后咱们就是元朝人了。”
    “换皇帝?去年不是刚换了皇帝吗?”有个壮硕的汉子,傻傻地凑上前道。
    “你这个北地佬,五大三粗,傻傻地知道什么。”隔壁纸墨铺的东家不知什么时候也凑了过来,嫌弃地嘲笑道:“上年换皇帝,是临安府的皇帝老子升天,换成儿子当皇帝。现在说得是要换成蒙古人做皇帝了。”
    那个被唤成北地佬的粗汉也不恼,抓了抓头,转身对年青的纸墨铺东家笑了笑,道:“施相公见多识广,说这样就是这样。对了,施相公,你店里要不要雇人,不要钱,只是管饭就行。”
    这施相公开着小小纸墨店,又进过学堂,是河口镇上有名的和气的人,平时常照顾着自已,会给自已派些活。
    “呸,我那小店哪养得起你这样大汉。你应看得到,这段时间可有一点点生意?这兵荒马乱的,哪个还会买墨买纸,有钱,不会买刀买枪啊。再这样下去,我都要关门挨饿了。”施东家苦笑道。
    “你是老板,总比我们苦哈哈有办法啦。”北地佬讨好地笑道。
    “哼,你没家没小,一个吃饱,全家不饿。我上有老下不小,没生意一家人都要饿死!”施东家叹道。说着,突地又想到一事,向北地佬道:“北地佬啊,饿了三天了吧。我看你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你这身材,五大三粗的,有一把力气,你不如投到陈巡检门下去混碗饭吃。”
    “不去,有道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做巡丁,不就是做狗吗?不去!”北地佬摇了摇头道。
    “唉,你这头勥牛。这世道,有饭吃就吃,有活路走就走,还让你挑挑捡捡啊。你想饿死在这河沿也随你。要不是有家拖累,我都去了。”施相公摇了摇头道。
    “施相公,这陈巡检是什么人,他要招些什么人?”北地佬一扭头,愣愣地走到一边。倒有府城来的挑夫问道。
    “哎,造孽啊。施家山有名的陈百万听过吧?陈巡检就是他家长子。”有人叹道。
    “施家山陈百万?是那个以前在府城号称陈半城的陈百万吗?”
    “不是他还是那个。上个月,陈百万躺在病床上,活活让他家小鬼(信州一带,称儿子叫小鬼,现在亦然)气死了。”那人故作神秘地低声道。
    “哟,有这种事啊。老哥,你慢慢讲下。”那府城来的挑夫顿时来了兴趣,随手还递过一个包子。
    “多谢。”那人接过,吃了口,细细讲道“这个陈百万,家财岂止百万。不光在府城店面、铺子多,永坪有矿山,紫溪有林场,一年晓不得能挣多少。家中还到处置办了地,光田地就有成百上千亩。就生了一个小鬼,一个娜妮(信州一带女儿称呼),以他家底,几辈子都吃不光。”
    那人说着,又啃了囗包子,见众人羡慕地咋咋不己,感到无比满足。接着道:“陈百万有财有势,什么样贵人交不到。他为小鬼捐了个官,让他小鬼在河口这边做了个巡检。”那人停了停。大多数人都对陈百万有所了解,附合地点了点头。
    那人看了看众人,突地叹了口气道:“唉,这个陈百万,前几个月就生病,不想让他这个巡检小鬼一气,直接归西了。这个陈百万,平时修桥补路也没有少做,可能是上辈子造了孽了。”
    “他小鬼到底做了什么,让他老子活生生气死了。”有人好奇道。
    “哎。”那人却耐住不言,反叹道:“看不懂啊。陈家那个后生,平时也常见过,为人还和气,懂事的啊。可能也是鬼上身了。去年,陈百万病倒,家里事都托付给了他。他倒好,立马瞒着陈百万,把府城、县城的店铺都转让给别人,又卖了好些田。这不是崽卖父田不心痛嘛。陈百万听到后,一气之下脚一蹬,归西了。听说死了眼睛撑得老大的,他小女儿用手摸了好久才闭上了。”
    “包百晓,陈百万死时,你在边上啊,没根据的事,不要乱说。”施东家阻止道。
    “当时好多在边上人都看到了。你想想,如果有这样败子,哪个不气死?”
    众人都点点头,深以为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