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龙骑》第二千一百三十六章 平定扬州(167)

    很显然桂阳军之前说白了就是诱饵,在不停消耗着他们,并且把孙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他们的身上,而到了此刻,孙策就算看到荆州军的主力出现,这个时候也不敢再冒险了,原因很简单,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足以说明荆州军做足了准备,而现在孙策并不是太担心眼下出现的荆州军,而是他如果拼命了,接下来还有没有荆州军。
    因为你无法保证,而又因为对方既然准备充分,所以他担心的事情十有**会发生,而这才是孙策最担心的事情,他怕自己陷入道敌将的示敌以弱的诡计中,这类战斗他在与刘澜的交战中可是吃过好几次大亏的,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孙策需要再观察一番来确保自己的猜测是真是假。
    两件相互交战,孙策九江军的实力显然不是桂阳军可以轻易击溃的,但是到了荆州军出现的时候,就改变了,他们的配合十分娴熟,仅从这一点来判断,孙策就可以确定这绝对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而这样的部队肯定不会是桂阳军,再加上他们的衣甲,不用想一定就是冀州军无疑了,可越是这样,他就越担忧,因为荆州军如果过来,肯定不会只来几千人,所以他现在必须要考虑接下来该如何做出选择了。
    这一仗孙策其实已经放弃了,尤其是有人逾越之后就更没有再去指挥部队的想法了,可是身为九江军真正的统帅,他能这样做吗,能对这些跟随自己出神入死的兄弟们不管不顾吗?
    一切都在朝着最糟糕的结局在发展,这个时候的孙策有什么能力去改变?如果真要说改变的话,或许要退到几个月前的豫章之战时,如果那时候他能够不把心思都放在豫章或者干脆一点把心思都放在豫章,那么就一定不会是现在这个结果,所以对他而言现在已经不是没有后悔药可吃了那么简单,而是想保命都变得没那么容易了。
    孙策能怪谁,怪叔父孙静还是怪朱治,互相信任是有前提的,相互猜忌也是有原因的,与其去想为什么会之前互相信任,倒不如想想是什么导致他们相互猜忌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内部问题的出现其实是很自然的,或者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只要涉及到利益,就肯定会有多与少的问题发生,而在孙策内部或者说刘澜内部,都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利益分配永远不可能做到公平,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你只能尽可能的做到理论上的公平,但就像刘澜现在的内阁,首辅只有一人,你用了张昭,那其他人心里甚至是嘴上自然就会有意见,在军队里,关羽是第一人,别的将领自然也会有想法。
    而孙策,重用他看重的年轻将领,尤其是对周瑜倚重,那么跟随他父亲丁奉等人肯定会有意见,但是这些内部矛盾却可以通过外部的矛盾去化解,而战争是能够瞬间使内部上下一心。
    而取胜更是可以立即化解一些潜在的矛盾,可如果是战败,似孙策现在这样,那么小矛盾就会引发大矛盾,之前憋在心里的问题会一股脑的全部出现,众人拾材火焰高,这样的事情有很多,似袁绍似刘澜,都能够快速吸引一大部分人围绕在他们的身边,而一旦出现类似的问题,那也是这些人会让你瞬间体会到什么叫做落井下石。
    这些人刘澜习惯称呼他们为投机犯,政治上的投机,或许让他们捞取了不小的利益,获得了极大的好处,而且他们更是在各大诸侯的治下混得风生水起,而对他们判断,却非常困难,人心隔肚皮,不到真正危机的关头,你能知道谁忠心谁又是阴险小人?
    大直若奸,大奸若忠,大真若假,大假若真,大智若愚,这类人刘澜见得还少吗?历史上这类人还少吗?他最喜欢的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人不到盖棺定论,你是很难对他做任何客观的评价的,典型的曹操在多少人的眼里,啊就是大直若奸的表现,当天下所有人甚至连他最亲近的人都觉得他会称帝,取汉而代之,他却并没有做出这些事情。
    而刘备呢,对很多人来说他是仁义的代表,但同时他又是奸雄虚伪的狗贼,那么到底是谁心目中的刘皇叔才是最接近历史上的刘备原本模样呢?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想法,但就刘澜自己来说的话,刘备应该是属于那种大假若真,最后装着装着就变成真了,养成了习惯。
    所以有些事情看表面是很难分辨忠奸的,为什么当时天下人都对周公议论纷纷,那还不是因为成王年纪幼小,十三岁为天子,周公摄政,当天下人都在传说这周公要取而代之的时候,周公没有这样做。
    反观王莽,那可是时代的楷模,道德的典范,天下第一仁人君子,反正什么溢美之词用在他的身上都不过分,因为他就是完美的代表,符合圣人一切的标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最后篡位了。
    能想到吗,谁能想到,王莽的人设几乎在他篡位的那一刻崩坏,并且遗臭千年,成为了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会被提及的典型人物,直到刘澜在后世的网络之上,才算是给予了王莽一定的平反,可是在儒家的伦理熏陶之下,王莽已经被打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但刘澜在想一件事情时,却喜欢分开了,揉碎了去想,所以在对王莽忠与奸这个问题上,他还是有着自己一些看法的,因为看待王莽这件事首先要看当时骂他的人是哪一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客观的去分析王莽这个人。
    所以看王莽必须要先分立场,如果不分立场,那么就永远也看不到王莽为人的本质。
    很显然桂阳军之前说白了就是诱饵,在不停消耗着他们,并且把孙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他们的身上,而到了此刻,孙策就算看到荆州军的主力出现,这个时候也不敢再冒险了,原因很简单,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足以说明荆州军做足了准备,而现在孙策并不是太担心眼下出现的荆州军,而是他如果拼命了,接下来还有没有荆州军。
    因为你无法保证,而又因为对方既然准备充分,所以他担心的事情十有**会发生,而这才是孙策最担心的事情,他怕自己陷入道敌将的示敌以弱的诡计中,这类战斗他在与刘澜的交战中可是吃过好几次大亏的,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孙策需要再观察一番来确保自己的猜测是真是假。
    两件相互交战,孙策九江军的实力显然不是桂阳军可以轻易击溃的,但是到了荆州军出现的时候,就改变了,他们的配合十分娴熟,仅从这一点来判断,孙策就可以确定这绝对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而这样的部队肯定不会是桂阳军,再加上他们的衣甲,不用想一定就是冀州军无疑了,可越是这样,他就越担忧,因为荆州军如果过来,肯定不会只来几千人,所以他现在必须要考虑接下来该如何做出选择了。
    这一仗孙策其实已经放弃了,尤其是有人逾越之后就更没有再去指挥部队的想法了,可是身为九江军真正的统帅,他能这样做吗,能对这些跟随自己出神入死的兄弟们不管不顾吗?
    一切都在朝着最糟糕的结局在发展,这个时候的孙策有什么能力去改变?如果真要说改变的话,或许要退到几个月前的豫章之战时,如果那时候他能够不把心思都放在豫章或者干脆一点把心思都放在豫章,那么就一定不会是现在这个结果,所以对他而言现在已经不是没有后悔药可吃了那么简单,而是想保命都变得没那么容易了。
    孙策能怪谁,怪叔父孙静还是怪朱治,互相信任是有前提的,相互猜忌也是有原因的,与其去想为什么会之前互相信任,倒不如想想是什么导致他们相互猜忌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内部问题的出现其实是很自然的,或者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只要涉及到利益,就肯定会有多与少的问题发生,而在孙策内部或者说刘澜内部,都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利益分配永远不可能做到公平,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你只能尽可能的做到理论上的公平,但就像刘澜现在的内阁,首辅只有一人,你用了张昭,那其他人心里甚至是嘴上自然就会有意见,在军队里,关羽是第一人,别的将领自然也会有想法。
    而孙策,重用他看重的年轻将领,尤其是对周瑜倚重,那么跟随他父亲丁奉等人肯定会有意见,但是这些内部矛盾却可以通过外部的矛盾去化解,而战争是能够瞬间使内部上下一心。
    而取胜更是可以立即化解一些潜在的矛盾,可如果是战败,似孙策现在这样,那么小矛盾就会引发大矛盾,之前憋在心里的问题会一股脑的全部出现,众人拾材火焰高,这样的事情有很多,似袁绍似刘澜,都能够快速吸引一大部分人围绕在他们的身边,而一旦出现类似的问题,那也是这些人会让你瞬间体会到什么叫做落井下石。
    这些人刘澜习惯称呼他们为投机犯,政治上的投机,或许让他们捞取了不小的利益,获得了极大的好处,而且他们更是在各大诸侯的治下混得风生水起,而对他们判断,却非常困难,人心隔肚皮,不到真正危机的关头,你能知道谁忠心谁又是阴险小人?
    大直若奸,大奸若忠,大真若假,大假若真,大智若愚,这类人刘澜见得还少吗?历史上这类人还少吗?他最喜欢的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人不到盖棺定论,你是很难对他做任何客观的评价的,典型的曹操在多少人的眼里,啊就是大直若奸的表现,当天下所有人甚至连他最亲近的人都觉得他会称帝,取汉而代之,他却并没有做出这些事情。
    而刘备呢,对很多人来说他是仁义的代表,但同时他又是奸雄虚伪的狗贼,那么到底是谁心目中的刘皇叔才是最接近历史上的刘备原本模样呢?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想法,但就刘澜自己来说的话,刘备应该是属于那种大假若真,最后装着装着就变成真了,养成了习惯。
    所以有些事情看表面是很难分辨忠奸的,为什么当时天下人都对周公议论纷纷,那还不是因为成王年纪幼小,十三岁为天子,周公摄政,当天下人都在传说这周公要取而代之的时候,周公没有这样做。
    反观王莽,那可是时代的楷模,道德的典范,天下第一仁人君子,反正什么溢美之词用在他的身上都不过分,因为他就是完美的代表,符合圣人一切的标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最后篡位了。
    能想到吗,谁能想到,王莽的人设几乎在他篡位的那一刻崩坏,并且遗臭千年,成为了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会被提及的典型人物,直到刘澜在后世的网络之上,才算是给予了王莽一定的平反,可是在儒家的伦理熏陶之下,王莽已经被打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但刘澜在想一件事情时,却喜欢分开了,揉碎了去想,所以在对王莽忠与奸这个问题上,他还是有着自己一些看法的,因为看待王莽这件事首先要看当时骂他的人是哪一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客观的去分析王莽这个人。
    所以看王莽必须要先分立场,如果不分立场,那么就永远也看不到王莽为人的本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