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求生手册》第569章 将装怂进行到底

    按照礼仪,第二天早上新妾会去拜见主母。
    颜良最怕这些女人在一起闹腾,一大早就出了门。
    当然,他也有正当理由,毕竟他是新鲜出炉的高邑侯,可不得勤于公务么?
    不过颜良没去元氏城中的国相府,而是来到了城北的军营里。
    昨天晚上突然接到朝廷封拜诏书,让颜良以及众幕僚都十分意外,亟需聚到一起分析分析,研究应对之法。
    这种内部的会议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参加的,并不方便摆在相府这种人多眼杂的地方,军营里反倒安静。
    与会的人员如下:
    真定营督张斐、房山营督隗冉、石邑营督颜枚、高邑营督仲栋;
    短兵曲军候牛大、石砲曲军候傅曼,军正范鸣,工匠营主事颜贮;
    从事中郎辛儒、庞统,军谋从事沮辉、吴质、陈靖、苟灵;
    常山功曹张广、主簿田灿、主记毕轨、中部督邮颜益;
    元氏令陈正、真定令颜佑等人。
    能被召来参加这次会议的都算得上是颜良军政两套班子里的心腹,其他如辛毗、崔琰等人虽然位高望隆,但始终还与颜良隔了一层关系,不知其心意如何,未被召来。
    首先由陈正来向众人讲解如今各界对于朝廷封赏诏书的反应。
    外人都以为陈正是元氏令,然而在颜良的核心班子里却都知道元氏令只是个兼差,他的正式职务是颜良新设的职方司主事,负责内内外外的情报收集归纳分析工作。
    由于这次朝廷使者效仿袁绍明发表章的做法,诏书内容也一路晓谕地方,布置在邺城的职方司人手就已经得知了消息。
    不过职方司也不敢仓促往回传递消息,他们需要去邺城官吏那里确认消息,并且打探收集邺城诸公的反应。
    这么一耽搁,加上刘晔十分尽职尽责,从邺城马不停蹄赶来常山,竟然抢在了职方司的人前头。
    不过到了昨天深夜,职方司的情报也传了回来,陈正更是熬了个夜来整理分析。
    “朝廷诏书是明发到邺城,宣诏的使者还没入城就把消息传扬开了,让邺城内外俱都十分意外。”
    “主理政务的袁尚闻讯尤为气愤,立刻召了郭图秘议,虽然不知其议论内容,然总是没有好事,职方司的人还在继续查探。”
    “田别驾闻讯似乎并不惊讶,当天夜里就设宴邀了邺城令饮酒,席间十分愉快。”
    “大将军府中的消息比较难打听,只是袁三公子曾向大将军请示是否要召见朝廷使者,最终大将军却没有召见,只是让使者径自北上常山。”
    “从邺城众人的反应中看,显然大将军与众臣僚也没想到朝廷居然如此爽快地应下了他的表章,而且封赏如此之厚。”
    “吾以为,此番对将军的封赏似是许都刻意为之,邺城民间舆论虽对将军多有溢美之词,然大将军府似乎别有忌惮。”
    陈正在陈述的时候,对袁尚、郭图几乎都不用敬称,但对田丰与辛评二人却使用了敬称。
    这固然是因为田丰、辛评与颜良的关系较好,而且田丰之子田灿、辛评之侄辛儒都有份与会。
    听完了陈正的陈述和分析,众人均是若有所思。
    颜良先说道:“此乃明策也!必是曹阿瞒故意为之,欲离间我与邺城的关系。”
    辛儒道:“然也,邺城本就因为如何封赏将军之事而多有议论,此次朝廷的诏书无疑是把将军推到了风口浪尖,怕是大将军对于朝廷的意见多有不忿。”
    吴质道:“下吏却以为将军封侯拜将乃是实至名归,邺城既然上表,便也应当有此觉悟。”
    吴质素来会看人眼色,他虽然知道辛儒说得有理,不过也不妨碍他好好吹一波颜良。
    颜贮附和道:“正是,平黑山,定幽州,任一桩拿出来都足够封侯,朝廷亦是十分公允。”
    颜贮自从房山铁官之事被处罚后一直被边缘化,若非在黑山之战与幽州之战中表现尚可,也不会被召来参会。
    在座众人里,大多数人都知晓当日之事,从资历而言也不会去吹捧颜贮。
    唯有吴质来常山较迟,以为颜贮是颜良从弟,平日多有逢迎,关系处得不错。
    见吴质开舔,颜贮也急于表现,跟着舔了起来。
    若是单单吴质一个人说话,旁人倒也不在意,但颜贮跟着说了,众人就不太好反驳了。
    毕竟他们说得也没错,难道颜良不是实至名归么?
    颜良见状抬抬手道:“汝等皆知,我素来不好虚名,封侯又如何?莫说是封侯,便是封公封王,没有与名位相符的能力也是白搭。
    今日召汝等来议事,非为议论我当不当得封侯,而是商议要如何化解此事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颜良定了调子,张斐跟着道:“君侯高见,吾以为不妨回以表章婉拒朝廷的封赏,至少也要婉拒都督幽并沿边诸郡军事的任命。”
    颜佑赞同道:“张督所言甚是,朝廷封将军高邑侯尚可说是应邺城之情,然都督边郡军事,纯是行离间之计,其用意险恶不可不防。”
    仲栋却道:“依在下看,朝廷将君侯的封地放在高邑也是居心不良,高邑素为冀州刺史治所,虽说如今移治邺城,但地位尤在。如今大将军为邺侯,君侯为高邑侯,定会引起有心人的遐想。”
    田灿道:“怕不止如此,众所周知,鲜于辅前为许都拜为左度辽将军,却为将军诛灭,此番曹孟德非但不以为意,还正式拜将军为度辽将军,岂无唾面自干之意乎?”
    张广也道:“君侯之所以有如此地位,多因大将军之提拔,若因为朝廷此番所为,与邺城生了嫌隙倒是不美,在下也赞同上表婉拒。”
    毕轨却不同意道:“事已至此,即便是上表婉拒,邺城就不忌惮将军了么?”
    还是毕轨这个小年轻敢说话,对啊,即便上表婉拒,能改变现状么?
    众人纷纷思考起来,究竟要不要上表婉拒。
    颜良心中也是犹豫不决,此刻帐中大多数人已经表露过了意见,唯有几人一直没发言。
    隗冉素来沉默寡言,也不擅于政治,颜良不抱指望。
    陈靖、苟灵二个年轻人资历浅,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内部会议,不敢轻易表态。
    不过还有一人也没发言,却让颜良十分意外,也十分期待。
    没错,让颜良期待的只能是从事中郎庞士元。
    庞统来到常山之后一直比较低调,轻易不发言,发言必然直指问题的本质。
    “士元可有何建议否?”
    见颜良问起,庞统回了一礼后道:“在下以为,诸君分析得都相当有见地,此番朝廷封赏,固然将军实至名归,然其用意深远,不可不有所预备。
    只不过,在下在提出建议之前,想问将军几个问题,还请将军准允。”
    颜良笑道:“士元但问无妨。”
    庞统理了理思路,问道:“敢问将军之志?”
    众人原以为庞统会问一些细节性的问题,没想到却是问了一个极为笼统,极为庞大的命题。
    颜良本人也是愣了一愣,思忖片刻后方才答道:“吾之志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乃使天下太平,百姓安乐,使我可有闲暇拥美人品美酒赏美景尝美食。”
    颜良这个回答倒也滴水不漏,并没有表露任何野望。
    吴质又赞道:“将军此志先言家国百姓,后言自身安乐,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兴味。”
    其余众人也是一顿谀词拍面而来。
    不过庞统显然并未被这种说法糊弄过去,又问道:“那请问将军如何看待冀州之未来?”
    颜良这次回答得很快,答道:“冀州之未来还看大将军,想必有大将军的英明引领,定能带领我等再度南下,匡正朝廷。”
    庞统丝毫不停地追问道:“若是袁公不在,将军以为冀州之未来又如何?”
    颜良没想到庞统如此敢问,这种问题在他心里早就想过无数次,在很多人心中也起过念头,但却无人会公开说出来。
    众人全都齐刷刷盯着颜良,想要听他如何回答。
    颜良本想含混过去,但心想既然庞统问出这种问题,说明属下们已经揣测多时,若是自己不能给予正面回应,坚定众人的心意,恐怕并不是好事。
    “若是袁公不在,以袁氏几位公子,怕是难以守成啊!”
    见颜良的回答仍不明确,庞统又继续问道:“那若是冀州不稳,曹公相逼,将军如何自处?”
    颜良正色道:“大将军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我又怎忍心令其败落于不肖子弟之手,自当继承大将军之志,以剪除奸佞,匡扶汉室为愿。”
    此言一出,无疑是告诉众人,颜良只忌惮袁大将军,对于那几个袁公子是丝毫没放在眼里。
    也告诉了众人,只要袁大将军不在了,颜良就要单干了。
    庞统终于是逼问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说道:“既然将军一心一意为冀州,为社稷,为苍生,那当前首要之务便是不与邺城起冲突,一切可推可让的均可推让掉,切勿有鹬蚌相争,使渔翁得利之扰。
    须知,时间,是站在将军这一边的。”
    庞统此言一出,众人都是恍然大悟。
    对啊,袁大将军身体抱恙许久,显然时日无多。
    颜良是被袁绍一手提拔起来的,无论如何是不能也不愿与袁绍起冲突,以免被人说他忘恩负义。
    就好比吕布勇则勇矣,但接连背叛丁原与董卓,让他背负了两千年三姓家奴的骂名。
    颜良若是处置不慎,与袁绍闹翻了,无论最后结果如何,在诸史传中定然是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
    而颜良若是与袁绍产生明面上的矛盾,最高兴的怕就是曹操了,那就真的中了曹贼的计谋。
    既然不可能翻脸,那就尽一切努力去消弭误会,能拖多久是多久,把装怂进行到底。
    颜良也领会到了庞统的意思,便说道:“士元此言甚合我意,这度辽将军、常山相是大将军授予的,朝廷不过是为我正名,我就坦然受之,至于这高邑侯、都督幽并沿边郡国军事太过浮夸,当一并拒绝。”
    见颜良心意已决,众人全都赞服道:“将军明鉴。”
    颜良道:“不仅我要上表婉拒,还当向朝廷宣扬大将军之功劳,并申饬朝堂中的奸佞宵小。”
    颜良的潜台词便是曹阿瞒你要恶心我,要离间我和袁大将军,那也就别怪我反过来恶心你,你且接招吧!
    “季重,你文笔绝佳,便将我的意思晓谕诸文学,一起拟一个表章来。”
    吴质闻言应诺了下来,然后美滋滋地想着如何拟一篇文辞精美的文章来。
    议定了这桩大事,众人全都轻松了下来,开始商议一些军中的日常事务。
    相比黑山之战,这次的幽州之战更加考验了讨逆营将士们的全面能力。
    几次三番的长途奔袭,在长途奔袭后的状态调整,守卫城池防守反击,奇兵突袭,正面攻城,水陆并进,还试验了新式石砲的大规模应用。
    如果说黑山之战还是殴打小学生,那么幽州之战中的鲜卑人、阎柔和鲜于辅的部属们显然是中学生级别的对手,帮助讨逆营将士们一路刷经验成长起来。
    不过随着战事的进行,讨逆营内部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就比如摊子铺开得太大,如今在黑山各地,在上谷牧苑,在白檀城,在破虏障都留有部曲,在泉州也留下了一支保护天津码头的“民兵”。
    这些安排布置固然是为了维护讨逆营的长远利益,但放到短期来看,造成了军中各部缺员严重,且各级军官的缺员尤甚。
    如夏侯衡、赵霄、公孙寿之流刚刚被提拔起来,就已经丢到地方上挑大梁,并不是因为几人太过优秀,而是后续的人才梯队没有跟上来。
    作为总体负责兵员征募训练的张斐就提了意见,强烈要求开展常山第二次征兵,并把教导营规模再度扩大。
    颜良对此倒也是悉数应允,而且提了一点,征兵招募人才嘛也不用限于一地,在上谷,在代郡,在泉州,在常山周边郡国都可以。
    讨逆营走到哪里,就要把招募人才征募士卒的工作做到哪里。
    多多招募本地人氏,从人才与兵员上也做到本地化,真正成为人民子弟兵。
    这岂不是被后世验证过的成功铁律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