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来1988》55、走油

    一两小时的功夫,苫布就完全被白雪覆盖了。
    等天亮的时候雪停了,陈凡赶紧把车停在路边,把苫布上的雪扫下去。不然等出太阳了,把雪晒化了,流进车里就麻烦了。
    这么一大笔国库券,出手也是个麻烦。
    几个人商议半天,最后决定过完春节再出手,到时候看看哪个市场的行情更好。
    一路上,童筝先送老范回家,接着又送陈凡、陈锋哥俩回家。
    等他自己往家赶时,已经晚上七八点钟了。
    “老哥,眼看快到家了,别着急啊,慢点开。”
    “嗯,放心吧。拉这么一车贵重东西,必须小心。”
    第二天,陈凡到单位上班时,办公室里的老娘们儿们都是一脸的喜色。
    正诧异时,大王燕问老温:“温科长啊,咱们能发多少年终奖啊?”
    陈凡这才想起来,该发年终奖了。
    “四五百元吧。”
    “那么少啊?听说他们车间有的都能拿到2000多。”
    奖金比工资多,甚至超过工资好几倍,是这个时期的特色。
    所以,当下人并不羡慕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在工人老大哥眼里,他们就是一群LOW逼。
    一个月挣七八十元的死工资,还不够工人老大哥一个零头。
    效益好的时候,一线工人年终奖拿个两三千元根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事。
    最夸张的是干业务拿提成那些人。多的时候一年能赚十几万。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都很LOW。
    比如医院、石油、邮电局等单位,他们的提成、奖金也相当惊人。
    像邮电局干电话安装的,一年都能赚到十来万。
    过年前的这几天里,发完了年终奖又分各种东西。什么大米、豆油、鸡蛋、带鱼等等。
    陈凡并不稀罕这些东西,但喜欢这种氛围。
    这有点像小孩子盼望过节时的那种心情。
    跟童筝分手第二天,他突然就给陈凡打来电话。
    “老弟!真让你说对了!”
    “啥?”
    “哼!自己看报纸。”
    陈凡打开报纸一看,银行利息又往上调了,五年期百分之十五,八年期百分之十八。
    印象中,这是前后三十年最高的利息了。
    而且离上一次涨利息才没多久。
    上一次是9月1日。
    而且跟上一次比,这一次的力度有点吓人。
    9月1日那次,五年期利息才10点几,八年期的12点几。
    整体上调五六个百分点啊。
    就像房价越调越涨一样,通胀这玩意也是,越折腾也越来劲。
    反正1989年春天的时候,抢购的风潮更加严重了。套现挤兑的人依然很多,这也意味着陈凡的国库券生意也还能再火上半年。
    ……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子,三十走油迎新年。
    这只是农村的说法,城里人哪会做豆腐、粘糖瓜这些事,顶多是做面食、走油、杀鸡杀鸭之类的。。
    小年刚过,房前屋后都开始飘起油炸的香味儿,各家各户开始走油了。
    陈凡刚走进院子时,就闻到一股焦糊味儿,走进厨房一看,老妈正在炸地瓜丸子,不知怎么就炸糊了,锅里的油也变得黑乎乎的。
    幸好是用液化气炸的,关掉就完事儿了。
    看见陈凡回来,刘雅楠连忙吩咐:“去老董家看看你赵大妈忙不忙。”
    这种事还得来找油炸专家。
    陈凡小跑着来到老董家。
    油炸专家赵大妈此时早就炸好一堆东西了,叉着腰收拾着。
    “大妈,我妈问你有没有时间?”
    “是不是你妈炸地瓜丸子了?”
    “哈哈,您鼻子真好使。”
    “我都闻到糊味儿了,正想过去看看呢。”
    不用陈凡带路,赵大妈大步流星就往陈家过来了。
    看见赵大妈过来刘雅丽如释重负,指着盆里的地瓜糊:“您看我这地瓜丸子是不是淀粉放少了?”
    赵大妈伸手指捅了捅:“没问题。”
    “那是怎么回事?”
    赵大妈看看油锅:“这锅油算是废了。”
    “啊?”刘雅丽心疼不已。
    “也没事儿,放到一边晾着,留着炒菜用。”
    陈凡跟老妈一起把油倒到一边的小盆里,再将锅好好刷一遍。
    洗好锅,打着火,又重洗倒上一锅油。
    赵大妈在一旁指挥着。
    “等等!等油温起来点。好了!可以下了!”
    刘雅丽用手将地瓜糊团成丸子下到锅里,然后急吼吼地抓起罩淋,赵大妈连忙制止:“别啊!不能动!一动就散了!我明白了!你太着急了,丸子还没成型呢,你一搅和可不就散了嘛!”
    刘雅丽也恍然大悟:“是啊,我说怎么老不成个儿呢。”
    经过赵大妈指点一番后,刘雅丽终于得心应手了。
    周边的街坊邻居中,刘雅丽的厨艺算是比较差的。
    老董家赵大妈擅长走油,老姜家刘姨擅长面食。
    晚上的时候还特意送来各种面食,有的是鱼的形状,有的是寿桃的形状,这些东西统称驹。
    上班的时候,大家带的也多是各种面食和油炸食品。
    其实,这个时期的人也没有谁天天顿顿吃食堂。
    哪怕单位补贴一部分饭票。
    就像没人会三天两头到饭店吃饭一样。
    到饭店吃饭大家都称为下馆子,是一件稀罕事儿。
    主要原因在于此时整个社会对粮食、蔬菜、肉类等各种食物的生产能力还不够强大。
    人们用在吃饭上的钱跟工资的比例还是略高的。
    80年代末,在东北地区,人们的工资已经比80年代初高出好几倍了。
    主要不是体现在基本工资上。你要回家问你爹妈说你那时一个月工资是多少,他们多半说五六十、七八十之类的。但实际上,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各个厂矿企业开始讲经济效益了,奖金一般都比工资高。平均下来一个月两三百很常见。
    不过,用在吃饭上的比例还是有点高。
    下馆子,一个人起码得四五块钱。
    最便宜三块钱只能喝一碗混沌,当然是大汤碗,干货也比较多。
    可混沌馅儿多半是五花肉。
    这是当下最便宜的肉。
    80年代以前,肥肉比瘦肉贵,所以有句话叫挑肥拣瘦。
    80年代以后,老百姓生活渐渐提高了,人们更喜欢吃瘦肉,所以瘦肉开始比肥肉贵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这会儿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了,猪也越来越肥了,瘦肉也就越来越少。
    肥肉还能炼一炼油啥的,五花肉就不伦不类了,不良商家就用来以次充好。
    这是饭店里,食堂也大致相当。
    在食堂吃饭,略好一点的话,得两三块钱。
    差一点的也不会低于一块钱。
    工厂不是学校,你不可能买俩馒头躲在宿舍里沾大酱吃。
    所以,大家时不时自带饭菜到单位吃。
    有时就带点菜,到食堂买俩馒头或买几两米饭。
    “秀才!你看我家炸的鲅鱼好不好吃?”
    李青指着自己饭盒里的鲅鱼块儿说。
    “嗯,我尝尝。”陈凡举起筷子。
    “我也来一口!”
    冷不防,一张长脸伸过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