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第 26 部分阅读

    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这次会议确定了战后世界的新格局。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shubao.info)洲反法西斯战场以胜利结束。而日军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还依然活跃着。
    当时,美国由于原子弹试爆成功,认为不借助前苏联的力量促使日本投降的条件已经具备,便由早先急切希望前苏联对日作战,转为担心苏联对日作战会影响其独占日本及在远东的战略地位。因此,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苏三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的第三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或“柏林会议”。
    在波茨坦会议期间,就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起草的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备忘录进行协商修改,并在电请蒋介石签字后,以三国政府公告的形式正式发表。
    这次会议是战中历时最长的次会议,也是最后次三国首脑会议。波茨坦会议旨在谋求解决苏美英之间如何瓜分战后世界,以及战后的和平安排等问题上出现的系列矛盾。
    会议的内容有,在处置德国问题上,三国放弃了分割德国的原则,改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决定解除德国武装摧毁德国军事工业和切纳粹组织,并就德国的赔偿问题达成了协议;在波兰疆界和对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及罗马尼亚等国缔结合约问题上,也作出了原则上的规定。
    波茨坦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哪次会议决定发动诺曼底登陆?
    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根本转折,同盟国取得了战略进攻的主动权。为加速战争进程和商讨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美英苏三巨头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兰召开了会议。着名的诺曼底登陆就是在德黑兰会议上决定的。
    会议主要讨论了军事问题,通过了关于1944年5月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
    特别是欧(shubao.info)洲第二战场问题,即诺曼底登陆,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德国法西斯进攻前苏联和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英美两国连同前苏联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德国作战。
    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表示要全力对抗德意日法西斯。这样,国际反法西斯统战线就形成了。
    当斯大林格勒会战取得伟大胜利以后,如何协调行动共同作战就成了十分紧迫的问题。1943年11月下旬,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都来到了伊朗首都德黑兰,共同商量对德作战的军事问题。这是他们之间举行的第次会晤。
    最终,商讨的内容如下:1决定了在欧(shubao.info)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2就战后成立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3对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4三国致赞成战后重建独立的波兰;5苏联对日作战问题。会议期间,三国表示今后将“共同协作”,致解决各种大小国家的事情。
    德黑兰会议和《德黑兰宣言》是反法西斯历史上第次协调了反对共同敌人的军事战略,通过了东西方盟国联合打击希特勒德国的致作战计划,对大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你知道日本投降全过程吗?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宣布日军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宣告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
    1945年初的中国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和国民党指挥下的正面战场对日军展开了局部反攻,其势锐不可当;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先后登陆菲律宾冲绳岛,占领了通往日本的门户;印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反攻作战取得胜利;而在日本本土,东京等城市在美军b29轰炸机的轰炸下疲惫不堪。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shubao.info)洲战争结束。
    在国际上,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日本发表声明:“日本为求自保自卫与东亚之解放而作战之决心,丝毫未感动摇。德国之投降,不能令日本之作战目标有丝毫之变更。”在曾经所向披靡的法西斯阵营里,日本成为最后个孤独的顽敌。
    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上午10时30分,日本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外相东乡茂德为代表的派,主张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而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等人则坚决反对无条件接受,坚持主张除维护国体外,还要附带日本自行处理战犯,自主解除武装,盟军不得占领日本本土等条件;并宣扬,如果无条件投降,还不如实行本土决战。
    后来,日本实在因为无力再战,就接受了无条件投降。8月10日6时,日本政府分别电请瑞典瑞士,将投降之意转达中美英苏四国。“日本政府决定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通过无线电波迅速传遍(fanwai.org)了全世界。
    8月12日,美国代表中美苏英答复日本,声明日本天皇必须服从盟国最高司令官,并保证投降条款的实施。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广播讲话,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原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
    你知道“东京审判”吗?
    1945年,侵略中国的主要战犯在远东国际法庭——东京法庭受审。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犯下了滔天大罪,全世界人民要求严惩罪魁祸首。1946年1月19日,同盟国授权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颁布特别通告,宣告在东京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犯有破坏和平罪违反战争法则及惯例罪和违反人道罪的日本首要战犯东条英机等28人进行审判。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由中国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菲律宾各1名法官组成,共11名;11国又各派检察官1人。庭长由澳大利亚法官威廉·维普担当。因为这次审判在东京进行,故又称“东京审判”。
    审讯时间历时两年半,其间开庭818次,出庭证人419名,书面证人779名,受理证据约4300多件,记录48000页,真可谓历史大审判。
    由11国检察官组成的委员会于1946年4月29日向法庭提出起诉书。被告28人,除松冈洋右等3人已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外,实际受审25人。起诉书控告,被告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等重要犯罪行为。
    审判自1946年5月3日开始。1948年11月12日法庭宣布判处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绞刑,判处木户幸等16人无期徒刑,判处东乡茂德20年徒刑,判处重光葵7年徒刑。绞刑于1948年12月22日执行。自1950年起,美国不顾世界舆论的反对,将判刑的首要战犯陆续释放出狱。
    这次审判并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意志,但确认了侵略战争为国际法上的犯罪,将策划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者列为甲级战犯,是对国际法战犯概念的重大发展。
    ..
    第62章 当代史(1)
    世界当代史是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这段世界历史,作为世界通史的部分,它也是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段历史。
    德黑兰会议后,反法西斯同盟军接连获胜:1944年初,前苏联军队开进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六七月间,苏军已推进至波兰,逼近德国。另方面,1944年6月,美英联军在法国发动了诺曼底登陆。反法西斯同盟的两面夹击,使得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离彻底崩溃为期不远,只有日本法西斯的军队还在远东和西太平洋地区负隅顽抗。
    1944年7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再次举行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就战后的世界格局,特别是如何处置德国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安排。
    进入当代社会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推动发展。
    世界和平,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生活水平提高,已经成为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灾难的各国人民的普遍(fanwai.org)要求。世界当代史的中心内容就是各国政府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与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斗争。
    在和平与发展中,些问题不断出现,也不断被人们解决,矛盾着的世界展现给我们的是当代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
    纽伦堡审判发生在什么时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德国纽伦堡举行的国际战争犯罪审判——纽伦堡审判,开始于1945年11月20日,到1946年10月1日结束。
    1945年7月至8月,苏美英三国首脑齐聚柏林,签署了《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其中包括设立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的条款。8月8日,苏美英法四国在伦敦正式缔结了关于控诉和惩处主要战犯的协定,通过了国际军事法庭宪章。
    设立国际军事法庭的建议曾在同盟国之间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最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罗伯特·杰克逊认为必须举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审判。他尖锐地指出:“如果你们认为在战胜者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可以任意处死个人的话,那么,法庭和审判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人们将对法律丧失信仰和尊重,因为法庭建立的目的原本就是要让人服罪。”他最终胜利了,历史上第个国际法庭由此诞生了。
    纽伦堡审判共经过216次开庭,于1946年10月1日结束。法庭对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12人绞刑,3人无期徒刑,2人20年徒刑,1人15年徒刑,1人10年徒刑,3人被宣判无罪。德国政治领袖集团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务处党卫队被宣判为犯罪组织。此后所举行的12轮审判广义上也可以纳入纽伦堡审判的范畴。
    它们全部由美国文职法官主持,起诉的主要是为第三帝国提供战争资源的人。用法律让罪人服罪以理性巩固和平或许更为有效,更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对德国来说,纽伦堡审判是那段黑暗历史的结束,也是同过去的纳粹划清界线的开始。纽伦堡审判虽然清算了纳粹体制,惩治了部分战犯,达到了暂时的目的。但纽伦堡法庭使战争成为非法,为审判侵略战争提供个国际法庭的理想目标引起了不休的争论。纽伦堡审判是国际法上的个里程碑,它为人类留下了套处理战争问题的行为准则。
    马歇尔计划是由谁提出的·
    马歇尔计划,正式名称为欧(shubao.info)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shubao.info)被战争破坏的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因其由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而得名。
    二战使欧(shubao.info)洲绝大多数大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工业生产损失惨重,1946年到1947年欧(shubao.info)洲西北部遭遇罕见的寒冬,更是雪上加霜。恢复生产解决人民生活问题都需要耗费大量财力,而此时大多数陷入战争的国家的国库已被消耗殆尽了。
    重建计划最初是在个由欧(shubao.info)洲各个国家共同参加的会议上提出,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苏联和东欧(shubao.info)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但要把计划变成现实,既需要各个参与国家的同意,又需要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
    因此,十六个参与国家代表齐聚巴黎开会商讨。美国在极力倡导自由贸易原则的同时,又要求欧(shubao.info)洲各国团结起来,同反对共产主义。1948年至1952年是欧(shubao.info)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战前的水平。在这段时期内,西欧(shubao.info)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后来,因美国介入韩战,军费日益增加,所以,试图延续马歇尔计划的努力都未能成功。而直对该计划持反对意见的共和党在1950年的国会选举中获得了更多的席位,保守的反对派也开始抬头,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宣告结束,但美国对欧(shubao.info)洲国家的援助却始终没有停止过。
    马歇尔计划使西欧(shubao.info)国家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和物资紧缺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稳定了西欧(shubao.info)政局。该计划还有力地促进了欧(shubao.info)洲的体化进程。同时东欧(shubao.info)国家拒绝参与该计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shubao.info)洲分裂的重要的征兆之。
    朝鲜战争如何助日本腾飞?
    日本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才给日本带来了转机,战争期间日本成为美军的军事基地和物资供应地,给日本经济的腾飞带来了机遇。
    战争爆发后,日本成了美国的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军械修理厂,因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而日本大部分的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也集中投入到与战争有密切关系的电力造船钢铁金属机械等部门,这些企业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引进美国的技术和资本,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朝鲜战争还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日本出口贸易的增加。1952年,日本“特需收入”
    达到8.2亿美元,占全年外汇收入的半以上。“特需订货”和出口增加使日本的商业得以迅速恢复。日本近1500亿日元的积压商品顷刻间被抢购空,随着外贸的增长,日本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工矿业生产在1950年10月已达到战前水平。农业生产1952年已达战前水平的111.2,国民生产总值1951年达152亿美元,为战前水平的119.4。
    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的政治影响也使其经济间接受益,为后来日本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1年9月,旧(fqxs)金山对日媾和条约签署,次年生效,二战后长达6年之久的公开占领状态结束,日本获得了主权独立。在日本成为美军侵朝战争的基地期间,国内“逆流”快速发展,不仅日本军队——“国民自卫队”借助美国的力量再度复活,日本政府还实行了系列所谓“逆向”政策,着手重建国家垄断资本体制这日本民族经济的基础。
    可以说50年代前半期的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美国侵朝战争基础上的,因此,朝鲜战争的局势度成为日本经济的“晴雨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盟主”是谁?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因为此体系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因此美国就是该体系下的“盟主”。
    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和关税总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同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构成这体系的两大支柱是: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具有提供国际信贷监督国际汇率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的三大职能。
    1971年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被停止。1973年3月,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现象开始在西欧(shubao.info)出现。3月16日,欧(shubao.info)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至此,两大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柱完全垮台。这也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
    在战后很长段时期里,“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实推动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的越来越相互依存。它暂时结束了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保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而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有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为国际间融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缺陷。其以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麦卡锡主义”在反对什么?
    “麦卡锡主义”是以约瑟夫·麦卡锡的名字命名的,是1950到1954年间美国国内反共反民主逆流的典型代表,从1950年初的泛滥,到1954年年底彻底失败的五年时间里,它恶意诽谤肆意迫害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对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战后的美国在与前苏联对抗的同时,在国内清除所谓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打击进步势力。在“麦卡锡主义”最猖獗的时期,美国国务院重要的国防工厂国防部美国之音等重要部门都遭到了麦卡锡非美活动调查小组委员会的调查。仅在1953年年的时间里,麦卡锡委员会就开展了大大小小的600多次“调查”活动,还举行了17场电视实况转播的公开听证会。麦卡锡主义在迫害和逼走知名人士的同时,还严重地影响了美国的民主自由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麦卡锡的活动逐渐激起公众的反对。
    在欧(shubao.info)洲,人们更是将麦卡锡比作希特勒。
    1953年7月,麦卡锡的助手马修斯公开撰文指责美国耶稣教会中“受到了共产党的严重渗透”。教会随即向白宫提出抗议,艾森豪威尔马上通过电台向全国广播,谴责马修斯“不负责任的攻击”,并迫使麦卡锡解除了马修斯的职务。这行动被普遍(fanwai.org)视为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向麦卡锡及其主义“摊牌”的标志。1954年12月2日,在全国片声讨声中,美国国会参议院以67票对22票通过决议,谴责麦卡锡“违反参议院传统”的行为,从而结束了“麦卡锡主义时代”。麦卡锡也在1957年5月2日,因饮酒过量引发肝炎和神经炎去世。
    “麦卡锡主义”盛行的那段时期,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而“麦卡锡主义”及麦卡锡本人在当今美国也成为“政治迫害”的代名词及代表人物。
    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是谁?
    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是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zhaishuyuan.cc),犹太人,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他的研究范围很广,从天文宇宙射线原子核量子电动力学到基本粒子,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04年奥本海默(zhaishuyuan.cc)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个家境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天才型的奥本海默(zhaishuyuan.cc),三年读完大学,1925年以荣誉学生的身份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加入着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1926年,转到德国哥廷根大学,次年以量子力学论文获德国格丁根大学博士学位。随后的两年他在瑞士的苏黎世和荷兰的莱登作更深入的研究。1929年夏天,奥本海默(zhaishuyuan.cc)归国,不幸感染了肺结核,不得不在新墨西哥州洛塞勒摩斯镇附近的个农场中养病。病愈后他开始在柏克莱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
    1942年,奥本海默(zhaishuyuan.cc)进入个物理学家团体,参与评估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美国“曼哈顿计划”的主持者戈罗夫斯将军很欣赏他的思想和才华,不顾部分官员的反对,任命奥本海默(zhaishuyuan.cc)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主任。27个月之后,这些专家在他们昵称为“奥匹”的奥本海默(zhaishuyuan.cc)的领导下,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个原子弹。对于成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zhaishuyuan.cc)来说,这是种莫大的骄傲,但同时也是个沉重的负担。
    1947年,奥本海默(zhaishuyuan.cc)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院长。身为国家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他提醒美国不要陷入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并且反对进行氢弹试验。
    这时他的敌人乘机发难,控告他对美国不忠诚。1954年美国宣布奥本海默(zhaishuyuan.cc)为政治不安全人物,成为当时反赤色恐怖运动最着名的牺牲者。但与此同时,“原子弹之父”所发出的声明也更加响亮,更加具有号召力。
    1967年,奥本海默(zhaishuyuan.cc)去世,时年62岁,虽然他没有得到过诺贝尔奖,但成就绝不亚于诺贝尔奖得主中的任何位。
    柏林墙的东西两边是什么?
    柏林墙是1961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自己领土上建立的,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它的东边是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由前苏联占领;西边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由美英法占领。
    德国在二战结束之后被分成四区。1949年,前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定都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设在波恩。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着冷战愈演愈烈,为了防止东德人逃到西德,造成东德工人严重缺少,1952年开始关闭东西柏林的边界。
    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冒着被东德边防军射杀的危险逃入西柏林。
    东德政府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法令修建柏林墙。于是军队在8月12~13日夜间修筑了柏林墙。其目的是阻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流入西德。原本是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了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并在沿线的观察塔楼和交叉路口上设置警卫。
    1970年,东德政府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到1980年时,柏林墙总长达到了1369千米。1989年下半年,东欧(shubao.info)发生剧变。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统完成。东西柏林的桥梁道路铁道在围墙倒塌后马上接连在起。
    柏林墙的建立,是德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道伤疤;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德国的统,同时推动了前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
    第63章 当代史(2)
    克什米尔争端是何时产生的?
    克什米尔争端是爆发于1947年到1949年间的场战争,是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纷争而引起的系列问题,这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至今对印巴关系还产生着深刻影响。
    克什米尔地区是查谟克什米尔的简称,1846年查谟首领从英国人手中买下了被占领的克什米尔。独立前的印度,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英属印度和土邦。英属印度包括11个省,而在这些省中间,还夹杂着大约550个的土邦,其中最大的土邦之就是克什米尔。根据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顿方案”,土邦地区归属是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是土邦必须考虑的。
    但是,克什米尔情况是极其特殊的,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宗教因素必须要考虑,因为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主要信奉印度教;而克什米尔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基本上信奉伊斯兰教。因此,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少数的原则,克什米尔地区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为此,印巴之间还曾爆发了三次战争。第次印巴战争发生在1948年到1949年之间,结果是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由印度控制了;巴基斯坦则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
    1966年1月,双方又爆发了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声称:双方将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但是在重要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至于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公民投票等关键问题都没有提及。1971年到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冲突后双方又签署了《西姆拉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克什米尔问题得以解决。
    现在,克什米尔地区基本上被印度所控制,但地区争端依旧(fqxs)还没有妥善解决,这也成为了世界性的焦点地区焦点问题之。
    二战后美苏以哪条线来分治朝鲜半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苏两国以朝鲜半岛上北纬38°线为界作为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南部是美军受降区,北部则是苏军受降区。日本投降后,这条纬线也就成为了美苏分治朝鲜半岛的分界线,通称“三八线”。
    北纬38度线原本只是条自然的地理纬线,虽然在朝鲜半岛境内的这条长约300公里的无形的划线将朝鲜半岛分为面积大体相同的两部分,但是其本身并没有任何政治上军事上以及经济上的意义。人为地从军事或政治上利用这条划线,最早是由日本和沙皇俄国提出来的。
    1896年日俄密谋瓜分朝鲜,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线为分界线分而治之。
    1904年日俄战争前夕,沙皇也曾做出类似决定,俄国只控制三八线以北,任凭日本在三八线以南任何地方登陆。但这两次划分最后均因双方的利害冲突而没有实现。真正使“三八线”成为具有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分界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朝鲜驻军的兵力部署进行调整时实现的。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鲜半岛的日军以“三八线”为界分为两部分,北部的军队归关东军指挥,南部的军队则是大本营所属。
    二战末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引起了远东军事和政治局势的突然变化,在美苏中英四大国尚未就朝鲜的托管问题达成具体协议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是美国和前苏联在朝鲜半岛上对日本军队进行受降和实行军事占领的问题。这时,便引出了“三八线”的划分。日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后来,在前苏联的支持下,“三八线”以北地区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美国支持下,“三八线”以南建立了大韩民国。
    从此,朝鲜半岛呈现分裂,朝鲜和韩国长期对峙。在这条长度248公里,宽度大约4公里的分界线上,双方度都有重兵把守,并互相播放广播。但近几年来,随着局势缓和,基本没有出现冲突,双方的广播对峙也停止。
    华沙条约组织是什么时间建立的?
    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shubao.info)社会主义阵营在1955年成立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其目的是: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1949年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欧(shubao.info)北美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又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西欧(shubao.info)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引起了前苏联的极大不满,前苏联政府曾照会美国政府和23个欧(shubao.info)洲国家,要求他们不要批准《巴黎协定》,并建议召开欧(shubao.info)洲集体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等问题,并签订《欧(shubao.info)洲集体安全条约》,但遭到西方国家的拒绝。
    1954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前苏联同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在莫斯科举行欧(shubao.info)洲国家保障欧(shubao.info)洲和平和安全会议。
    1955年3月,八国又就缔结集体友好互助条约的原则组建联合武装力量及其统帅部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并取得致意见。5月14日,八国又在华沙签署了《华沙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同年6月4日,正式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军事政治同盟。
    但华沙组织并没能像北约组织那样继续发展下来,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华约武装力量在前苏联的领导下大规模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导致了普遍(fanwai.org)抗议。1968年9月13日阿尔巴尼亚宣布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前苏联解体和东欧(shubao.info)剧变,1991年2月25日,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非常会议在布达佩斯召开,会议决定:从1991年4月1日起终止在华沙条约范围内所签订的军事协定的效力,废除华沙条约的军事机构。同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在布拉格举行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什么是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不是指个具体的国家,而是种国家形态,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在施瓦茨的《美国法律史》书中,福利国家是指从“罗斯福新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历史阶段。
    福利国家是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个政治学的概念。
    福利国家的科学定义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建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种方法。
    “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这场遍(fanwai.org)及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它不仅孕育了世界大战,也催生了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英国的“人民预算”。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的是新的福利制度,之后被泛称为“福利国家”。
    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是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概括:r普享性原则,即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为何,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性原则,即建立大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r均性原则,即每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思想。r是在英国和美国出现的,然而现在最典型的“福利国家”是北欧(shubao.info)国家。福利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成了西欧(shubao.info)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基本制度。
    自上世纪70年代遇到财政困难后,英国开始改革并逐渐削减福利的规模,引入市场因素。此后,削减福利的改革浪潮逐步席卷到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美国。
    而自从1990年苏东剧变以后,北欧(shubao.info)国家开始“逆向而行”,实行了扩大福利制度的改革,甚至成了西方福利国家的“橱窗”。
    “非洲独立年”是哪年?
    1960年,继续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席卷非洲大陆,年之间共有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至此,有26个非洲独立国家,其面积约占非洲总面积的2/3,人口约占非洲总人口的3/4。因此,这年也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自从15世纪早期殖民主义者进入非洲大陆以来,非洲就直遭受着殖民奴役,成为任人宰割的“黑暗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北非非洲独立浪潮首先兴起。
    1952年,纳赛尔领导“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英国控制的傀儡政权被推翻,建立起了埃及共和国。1956年,纳赛尔总统宣布从英法殖民者手中夺回苏伊士运河。
    1962年,阿尔及利亚赶走法兰西殖民者,获得独立。
    在北非独立运动的影响下,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独立运动也逐渐高涨。1960年,非洲共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17个获得独立的国家分别是:喀麦隆达荷美现名贝宁多哥马达加斯加象牙海岸刚果利1997年改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索马里乍得尼日尔上沃尔特塞内加尔乌班吉沙立现名中非刚果布加蓬马里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利亚。但是,刚刚挣脱殖民枷锁的年轻国家难以把握前程,出现了彼此靠拢的趋势。
    1960年前后,区域性合作成为热门,非洲出现3个国家集团,即加纳等6国组成的“卡萨布兰卡集团”,12个法语非洲国家组成的“布拉柴维尔集团”,利比里亚等20国组成的“蒙罗维亚集团”。它们都主张协调外交行动,进行区域性经济合作,但在非洲统问题上存在原则分歧:“卡萨布兰卡集团”积极鼓吹非洲统;“布拉柴维尔集团”主张慢慢来;“蒙罗维亚集团”则认为非洲根本没有统的必要。由于国家与国家的组合没有实质性联系,所以这些国家集团很快就分崩离析了。
    非洲的独立运动改变了非洲的面貌,也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成为支重要的反殖反帝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雅尔塔体系”指的是什么?
    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1991年间以美国和前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背景下政治格局的称呼。
    该体系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前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雅尔塔会议。1989年的东欧(shubao.info)剧变及1991年的前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最终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前苏联三国先后举行了系列首脑会议,并达成以下协议: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彻底铲除两国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战后欧(shubao.info)亚地区的政治版图;成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是“大国致原则”。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多次首脑会议形成了系列影响战后世界秩序的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特别是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统称为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具体可表现为: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国际关系以美苏冷战为主线;东西欧(shubao.info)分别被前苏联和美国控制,欧(shubao.info)洲分为二;德国分裂,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分别被苏美控制。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社会主义?br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