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第 6 部分阅读

    的奴隶制,加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戴克里先随即进行了系列的改革。
    首先他开始了行政改革,消除共和国残余。戴克里先继位之后,剥夺了元老院所有的政治权力,所有与共和制有联系的行政官职例如执政官监察官保民官等都成了荣誉称号,全部政权都集中到了皇帝与以皇帝为首的官僚机构手中。
    为了解决帝位继承问题,并解答谁是帝国东西两部的新皇帝,戴克里先创立了分别由四位统治者治理的“四帝共治制”。“四帝共治”就是把帝国划分为4个部分,东西两部分别由两位主皇帝统治,再各以位副皇帝辅政。同时戴克里先进行了行省改革,把整个帝国划分为12个大行政区,在各行省,军权与民政管理权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官吏手中。
    其次戴克里先又进行了军事改革,把军队分为边防军与巡防军两种。巡防军用以镇压人民起义,从事远征,边防军则用以对付外族入侵。
    再次是财政改革,戴克里先改革税制,赋税以实物为主,并统税制。他把帝国的领土分成若干个固定的税区,农村居民律课征土地税与人头税。城市无地的居民只纳人头税,缴纳货币。
    最后戴克里先对币制与物价进行了改革。他规定每个标准金币的含金量为5.45克,比奥古斯都制造的金币减轻了三分之,但比3世纪危机时制出的劣质金币含金量多些,以应对当时的货币贬值。由于黄金和物资缺乏,金币发行后很快就被人收藏起来,物价依旧(fqxs)上涨。为抑制物价,他又颁布“物价敕令”,对各种物品与各种工资标准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这些措施改革尤其是经济方面违背了客观规律,完全建立在强制实行的基础上展开,虽然暂时稳定了帝国的统治,但好景不长,不久便失去了作用。
    君士坦丁堡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312年,君士坦丁世在罗马的米尔维桥战胜了罗克森提乌斯马克西米安的儿子,成了西部唯的皇帝。他在公元323年击败了李锡尼乌斯,成为了罗马世界的唯统治者,为了表示专制政体的彻底建立,君士坦丁宣布拜占庭为帝国的首都,并取名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的城市。
    君士坦丁在其统治期间,首先废除了“四帝共治制”,加强皇帝的个人独裁统治;他授权三个儿子治理帝国各地。君士坦丁还进行了戴克里先的官僚改革,增加了官僚职位,扩大了官僚人数,同时实行官阶制,以严格的等级划分全国官员,按阶品授以尊贵的头衔,并享有系列特权。
    皇帝的意旨成为唯的法律。凡是涉及皇帝本人的切措施均冠以“神圣的”形容词,皇帝本身被神化了。在军队方面,君士坦丁用皇帝直接控制的宫廷亲卫队来替代近卫军。这样,近卫军长官也就失去了其军事势力,军事领导权则交给“军事长官”
    与他的副手“骑兵长官”手中。同时,他又降低了边疆驻军的重要性与他们的实力,使他转变为地方民兵性质,由地方将领指挥。
    此外,他还极大地增加了军队中日耳曼人的比例,大量接受日耳曼人在内地以及边防服役,有的甚至进入了宫廷亲卫队。由四万名哥特人构成的“联盟者”队伍从帝国政府那里领取饷银,为帝国服务。
    为了表示专制政体的彻底建立,君士坦丁还永远地离开了罗马,并于公元330年正式对外宣布拜占庭为帝国的首都,罗马的元老院被迁到新的首都。新首都建立起华丽的政府建筑物和神庙,并取名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的城市。从此,君士坦丁堡比罗马城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君士坦丁的迁都表明,罗马城在帝国统治区内的地位日趋下降。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的“米兰敕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表示会免除教会神职人员的徭役,偿还他们先前被没收的财产,最终使基督教成为罗马皇帝对内实行统治的精神工具。
    谁被称为“上帝之鞭”?
    阿提拉时期的匈奴帝国是匈奴史上的最后章,也被称为最辉煌的章。由于他使罗马人蒙羞,使日尔曼人闻风丧胆,人们把他与他的匈奴铁骑称为“上帝之鞭”。
    公元433年,27岁的阿提拉和他的兄弟布来达同从他们的叔父罗阿斯手中继承了帝国的王位。阿提拉登基成为匈奴帝国的国王之后,匈奴人力量开始崛起。
    西方史书上关于阿提拉本人各方面的记载,有不少的贬损。据记载,阿提拉年轻时作战勇猛,称王之后则更是运用他的头脑完成了对北方的征服。他表现出了勃勃野心与高超的政治外交手腕,并且为人狡猾残忍。作为匈奴王的阿提拉,他的步态与举止都显示出了种傲居全人类之上的自负和傲慢。
    据传说,他曾自称拥有战神之剑,所以他的部下觐见时,如果正面直视他就必须得后退,否则就会烧坏自己的眼睛。他有个转动眼珠的习惯,而且极其凶猛,好像他乐于欣赏受他惊吓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恐惧。
    阿提拉生活上崇尚简朴,但臣民都对他非常惧怕。在他外出巡查的时候,只要见到他必须朝着他欢呼,来表示敬畏。在西方的历史传说中,阿提拉十分凶狠残暴,专门喜欢做劫掠城市的恶行,并且身上集中了极端的邪恶,婴儿看到了他都会死去。
    据说,阿提拉身材矮胖,双肩很宽,短粗的脖子上长着个硕大无比的头颅,有粗硬的黑发以及稀疏的胡须,鼻子扁平,双黑眼睛锐利而阴鸷。这种描写似乎有些不太恭敬,但有点毫无疑问,阿提拉是个东方人的形象。这说明匈奴人在经过三百多年的西迁之后,并没有被其他民族混血而失去了原本的体质特征。
    西罗马帝国在哪年灭亡?
    罗马帝国于286年被戴克里先分为两部分,位处西部的帝国称为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9月4日,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奥多亚塞威迫退位,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公元410年8月24日夜间,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的领导下第三次围攻罗马城,城内奴隶乘机响应,在半夜里打开城门,西哥特人占领并洗劫了这个西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心。6天后,为了维持西罗马帝国的名号,西哥特人扶植了个傀儡皇帝。439年,汪达尔人建立了汪达尔——阿兰王国,定都迦太基。他们不断从海上袭击罗马帝国,先后占领科西嘉岛与西西里岛,进步削弱了帝国已衰退的商业。455年,汪达尔首领盖塞里克趁乱入侵,攻进罗马并杀掉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穆斯,将罗马城洗劫空。
    公元450年,西罗马拒绝了匈奴大帝阿提拉大单于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的要求。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军在今天的巴黎市郊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展开了大决战。最终,西哥特国王战死,匈奴也损失惨重,无力再攻。公元452年,匈奴帝国经过休整,又次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他们攻入了意大利,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毁,随后西罗马求和。
    西罗马皇帝招募日耳曼人作雇佣军来维持统治,但不久皇帝成了雇佣军的傀儡,完全丧失了实际权力。在匈奴帝国崩溃之后不久,受匈奴引发的蛮族西迁所影响,被匈奴摧残的西罗马帝国也彻底走向了绝路。公元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只有6岁的西罗马皇帝罗慕洛。至此,东部的罗马政府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唯合法政府。
    公元476年后,罗马帝国在许多蛮族王国侵入的情况下渐渐分裂成十个王国,西罗马的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在西欧(shubao.info)的崩溃,西欧(shubao.info)历史也由此揭开了新的页。
    对西方文明影响仅次于《圣经》的是哪部法典?
    古罗马完备的法律体系,包括市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自然法适用于所有人与国家关系法用于调节罗马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对西方文明有很重要的贡献。
    其中《民法大全》被认为是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仅次于《圣经》的部法典。
    公元534年,在东罗马帝国国王查士丁尼的主持下编撰完成《民法大全》。该法典基本思想与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它的影响仅次于《圣经》。
    其法典的主要内容包括: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方,而非否认事实的方;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武力和畏惧完全与自愿的同意背道而驰,而后者乃诚实契约之根基;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提起诉讼为他人担保担任律师;未成年人也不得参与公务。
    法典还规定:人人都应养育自己的后代;任何人若遗弃孩子,都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家长或监护人如果弃自己的孩子于死地,则当孩子被他人出于同情之动机救助后,原家长或保护人根本无权得到孩子;尊重和服从习俗,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当几名罪犯与同桩案子有牵连时,对他们的审讯应从其中胆小怕事者和年幼者开始。
    这部影响重大的法典,成为了西方立法的典范之作。
    /.>
    第14章 中古史(1)
    对于比较单平静的世界上古时代而言,世界中古时代的人类历史就显得尤为复杂了。朝代的更迭帝国的兴衰战争的扩大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影响,造就了中古时期千变万化的历史舞台,也成就了其璀璨的文化。所以,在中古史的讲述上,我们也已无法仅仅依据文化圈的人文概念和地理及民族的自然分布,按照从中古东亚中古东南亚中古南亚中古中亚到西亚中古东南欧(shubao.info)中古东欧(shubao.info)中古西欧(shubao.info)再到中古非洲和美洲这样传统的划分方法来对其进行说明,而是依据时间发展的顺序来讲。但由于现在研究界对世界中古史还没有统的时间分期,我们也只好采取世界史研究领域比较普遍(fanwai.org)的看法,即从公元5世纪“中古史的开端”
    讲到公元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前”,具体说来,就是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开端,至公元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前为终结。
    对于世界历史来说,公元476年和公元1640年无疑是两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标志性年代:公元476年,当盛极时的西罗马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许多蛮族便开始踏上了征程,他们的入侵不仅扰乱了欧(shubao.info)亚大陆几个主要的大国,而且促使欧(shubao.info)亚社会体制发生了新的变化,重新整合也是箭在弦上;而公元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更是给世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商品货币经济普遍(fanwai.org)发展起来,世界各地区的经济形式发生转型,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得到了可能,世界范围的贸易圈逐步建立起来,世界经济逐渐连为体。因而可以说,真正的“世界史”开始起步了。
    因此,在这部分我们主要涉及的是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战争形势,希望能够对中古史有个更深刻的了解。
    伊朗玛兹达克人民起义的领导者是谁?
    公元491~公元529年的伊朗玛兹达克运动,是伊朗萨珊王朝中期,由琐罗亚斯德教高级僧侣查拉杜士特·胡拉干最初发起的次具有宗教色彩的反对封建贵族的人民起义运动,它的领导者是玛兹达克。
    玛兹达克?~529年原是祆教亦称琐罗亚斯德教或拜火教的僧侣,创立新教并前往各地传教,成为独立的教派宗师。他主张社会财产土地和水源应平等分配,国家应该设立基金以供应全社会共同使用,将夫多妻制废除,并号召信徒为权益而斗争。玛兹达克的主张打击了贵族和祆教僧侣的势力,虽然受到了贵族和僧侣的排挤和反对,但农民和奴隶却全力地拥护他。
    虽然伊朗贵族势力视玛兹达克为眼中钉肉中刺,但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国王卡瓦德世由于害怕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从而影响自己的统治,曾和玛兹达克交往并应允他的斗争活动。491年,玛兹达克教派在首都首先发动了起义。但卡瓦德国王没有想到的是玛兹达克发动的起义迅速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以及部分奴隶的积极响应,此起义形成浩荡之势,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公元496年,大贵族与祆教高级僧侣终因不满于国王的“不作为”而发动政变,卡瓦德被废,王位由其弟扎马什普继承。
    卡瓦德在三年后靠外国势力恢复王位,晚年,向贵族及祆教僧侣妥协,于公元529年召开神学会议。在会议上,库斯鲁联络贵族祆教僧侣把到会的玛兹达克及其教派其他首领数百人全部杀害。
    玛兹达克被害后,玛兹达克教派以邪教的名义被取缔,起义者8万余人遭屠杀。
    玛兹达克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伊朗的封建贵族和僧侣势力受到了重击。
    谁是拜占庭帝国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
    贝利萨留约505~565年是拜占庭帝国统帅,是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
    他生于色雷斯,早年曾经做过皇帝查士丁尼世的侍卫,527年率军参加对波斯的战争。530年任德拉总督的他在十年间连续率军击败4万波斯阿拉伯联军镇压尼卡起义解救被围皇帝入侵北非出征东哥特王国攻入意大利南部占领罗马攻陷东哥特,战功卓着。
    贝利萨留的妻子安东妮娜与皇后提娥多拉原是马戏演员旧(fqxs)相识,交情甚深,于是贝利萨留凭着这种关系成为皇帝查士丁尼世的侍卫和宠臣。公元527年,他率军参加对波斯的战争,公元529年任禁卫军长官,次年出任德拉总督,采用骑兵伏击战术,击败4万波斯阿拉伯联军,名声大振;公元532年镇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义,解救被困的皇帝,又立新功;公元533~公元534年,奉命率步兵1万骑兵6000入侵北非,消灭了汪达尔阿兰王国并俘其国王,凯旋归都,被授予执政官称号。
    公元535年,为了完成查士丁尼攻占东哥特王国以收复意大利本土的使命,贝利萨留再次率军远征。这年的冬季,他的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还未来得及北上就又被召去非洲镇压了次叛乱。公元536年,贝利萨留率军攻入意大利南部,后北上攻占罗马,于公元540年攻陷东哥特都城拉文纳,俘东哥特王维蒂吉斯。
    公元559年由于匈奴人的入侵,他再次得到皇帝重用,率军击退匈奴人。自古红颜薄命英雄气短,贝利萨留后因被指控参与谋反,于公元562年锒铛入狱,次年获释后不久便去世了。
    身为“常胜将军”,他不仅在军事上注意改进军队的战术与装备,还以善于使用骑兵着称。他所建立的新型骑兵,当时就被称为“铁甲军”,后来直成为扞卫东罗马即拜占庭帝国的骨干力量。“常胜将军”贝利萨留戎马生,英勇善战,为拜占庭帝国立下赫赫战功。
    拜占庭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蓝绿阵营”?
    东罗马王朝的拜占庭时期,定期举行赛车会,并且形成了特殊的组织——吉莫,它依驾车人的服色分作蓝党以东正教徒为主与绿党以性派教徒为主两个党派。
    所以拜占庭时期存在过“蓝绿阵营”。
    蓝绿两党政治观点与宗教观点存在分歧,因而经常发生斗争,这就给了统治者可乘之机,正好可以利用吉莫间的敌对关系对其进行操纵。
    在532年的赛车会上,两党下层因对上层官吏的横暴与苛税深感不满,要求罢免特里博尼安与卡帕多西亚的约翰两个暴吏,并且释放两党被囚禁的成员。在合理要求遭到拒绝之后,群众带着极大的愤慨,捣毁监狱,焚烧官邸,由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尼卡起义是公元532年1月在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城爆发的场平民起义。“尼卡”原为希腊语,意思是胜利,因此,此次起义也因为参加者高呼“尼卡”而被历史铭记为“君士坦丁堡尼卡起义”。
    起义军所放的大火持续了3天,焚毁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等许多的公共建筑物,并度殃及皇宫。查士丁尼世见事态扩大,迅速撤换两个宠臣,并亲赴赛车场企图说服起义者,却没有任何效果,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贯训练有素的政府军也在节节败退,全城除皇宫外均被起义者控制。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查士丁尼世开始显露出政治家贯的丑恶嘴脸,改施阴谋,面派贝利萨留组织蛮族的雇佣军进行回击,面派人收买蓝党。
    起义进行到如火如荼的第八天,蓝党却突然倒戈,起义军顿时阵脚大乱,之后的平息中,起义群众约3万余人遭蛮族雇佣军屠杀,绿党领袖希巴提乌斯也被处死,这场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
    谁征服了东哥特王国?
    公元535年,拜占廷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世为了征服东哥特王国,发动了场历时近20年的战争,史称哥特战争。553年,塔吉纳役东哥特军大败,东哥特国王托提拉受伤致死,554年,查士丁尼征服了东哥特帝国。
    公元527年,查士丁尼即位东罗马帝国皇帝,他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就是完成旧(fqxs)罗马帝国大统的局面。当时,对于查士丁尼的复辟计划来说,最大威胁来自于东方新兴起的萨珊波斯帝国,为解此后顾之忧,查士丁尼于532年和波斯王科斯洛兹订立了“永久和约”,之后,便开始了他的霸权政治征途。
    拜占廷将军贝利萨留于公元535年受命,率军占领东哥特王国的西西里岛。公元536年,贝利萨留及其军队在意大利半岛登陆,智取那不勒斯,同年12月攻陷罗马。
    怯懦无能的国王狄奥达特被东哥特人废黜,将军维蒂吉斯被推选为王。年后,维蒂吉斯倾全国兵力包围罗马城,连续发动猛攻,公元537至公元538年,贝利萨留率部困守危城达年之久,待查士丁尼世所派援军到达后方解围。
    公元540年贝利萨留大败东哥特人,不甘受奴役的东哥特人,在新任国王托提拉带领下奋起反抗侵略者。由于此时贝利萨留已离开意大利,加之拜占廷雇佣军士气低落,纪律松弛,公元542年,东哥特军在佛罗伦萨附近击败拜占廷军,公元543年直指南部重镇那不勒斯,并于公元546年收复罗马,重新控制意大利半岛的中部和南部,并派舰队进取西西里科西嘉与撒丁岛等地。
    公元552年,查士丁尼世再次组织精锐部队途径纳尔塞斯并于北部进入半岛。
    年之后,塔吉纳役东哥特军战败,托提拉受伤致死,泰亚斯带领东哥特人坚持抵抗,最终于公元554年灭亡。
    拜占廷为何兴起了场历时百余年的圣像破坏运动?
    公元726年,拜占廷帝国皇帝利奥三世宣布反对圣像崇拜,企图以此收回教会的地产,从而改善帝国财政状况,达到抵制外族入侵的目的,个全社会破坏圣像的运动便应运而生。
    公元730年1月,拜占廷皇帝立奥召集御前会议,以拒绝签字者立即免职为条件,要求僧侣及高级贵族在他制定的反对圣像崇拜的法令上签字,圣像破坏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当时主张与参加破坏圣像的主要是东方各军区的军事贵族开明僧侣保罗派信徒以及其他反教会的下层群众;而当时的正教高级教士旧(fqxs)贵族修士以及欧(shubao.info)洲地区民众则坚持圣像崇拜,君士坦丁堡工商界人士也站在圣像崇拜者边。
    运动开始后,圣像崇拜和反崇拜的斗争异常激烈。由于教会和修院不满于他们的圣像圣迹和圣物被捣毁,土地和财产被没收,修士被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教俗旧(fqxs)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便以海岛为依托,发动了反政府的叛乱,但遭到利奥三世的镇压。公元731年,教皇格利哥里三世宣布开除立奥和全体圣像破坏者的教籍,也加入到运动中来;利奥则剥夺教皇在南意大利的征税权与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作为回击。
    君士坦丁五世时期741~775年,圣像破坏运动达到最高峰。公元753年皇帝在查尔西顿召开宗教会议,会上通过了反对圣像崇拜拥护皇帝宗教政策的决议,大量修院被封闭,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坚持圣像崇拜的僧侣被囚禁放逐,有的甚至被处决,两派斗争更加激化。公元787年,伊琳娜女皇在尼西亚召开宗教会议,谴责圣像破坏运动,宣布恢复圣像崇拜,运动的第阶段至此结束。
    公元813年,利奥五世继位,圣像破坏运动进入它的第二阶段,但是这个阶段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及前阶段。公元843年,狄奥多拉重新宣布恢复圣像崇拜,历时117年的圣像破坏运动至此终结。
    谁是日本的“武则天”?
    日本第33代天皇“推古天皇”是日本最早的女帝,也是东亚最早的女性君主,她的名字是额田部皇女,据说她也是最早使用“天皇”号的日本君主。她被称为日本的“武则天”。
    推古天皇是第29代钦明天皇之女,生于钦明天皇15年公元554年,卒于推古天皇36年3月7日公元628年4月15日。母亲是大臣苏我稻目之女苏我坚盐媛,第31代用明天皇是推古天皇的同母兄第32代崇峻天皇是推古天皇的异母弟苏我马子是推古天皇的舅舅。
    钦明天皇32年公元571年,额田部皇女成为异母兄渟中仓太珠敷皇子第30代敏达天皇的妃,576年成为敏达天皇皇后。用明天皇2年4月公元587年病逝后,拥立崇峻天皇的苏我马子在战争中打败拥立|岤穗部皇子的物部守屋,于是,皇太后额田部皇女下诏,泊濑部皇子崇峻天皇即位。但是,在祟峻5年11月公元592年,崇峻天皇泊濑部皇子被苏我马子指使的刺客暗杀。12月,苏我马子拥立上上代的皇后额田部皇女于丰浦宫即位,当时额田部皇女39岁,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女帝神功皇后饭丰皇女在此之前就是日本历史上的掌权者,但没有正式即位。即位之初,立圣德太子为皇太子,总摄朝政。
    推古天皇在位的36年间,以圣德太子为中心,推行了系列政制改革,她在位的前期和后期,曾数次发兵征战朝鲜半岛新罗。
    日本最高荣誉首领为何称为“天皇”?
    “天皇”词在“推古改革”时被日本推古王朝正式采用,用以代替以前的“大王”,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故此日本最高荣誉首领被称为“天皇”。
    公元562年,大和政权在朝鲜半岛的据点任那被新罗所灭,朝鲜半岛的失利,打击了当时的日本朝廷重臣大伴氏的威信,而主持军事的物部氏和主持财政的苏我氏则更加得势。公元587年,在用明天皇公元585~587年死后,苏我马子迅速消灭其政敌物部氏,把持朝政,操纵皇位继承事务。公元592年,苏我马子拥立外甥女额田部皇女即位,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位女天皇,即推古天皇公元592~628年。次年,又任命推古天皇的外甥圣德太子摄政。
    为了维护天皇的权威与统治,圣德太子首先制定了不能世袭的冠位制度,即“冠位十二阶”。冠位只是种荣誉称号,没有职权,也没有人数限制,朝廷根据个人的才干与功绩来授予头衔,而不必考虑出身门第,此举广纳天下人才,削弱了世袭贵族的势利。604年,圣德太子颁布了用汉文书写的《十七条宪法》。这是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内容大多来自儒家思想,以劝善弃恶的训诫和说教为主,目的在于加强皇权和压制氏姓贵族的势利,消除人民的反抗。
    而此时,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也已经结束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建立了统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为了学习更多中国的先进思想与文化,圣德太子于公元607年,恢复了中断100多年的中日邦交,同时还派遣留学生与留学僧到中国学习,中国的佛教文化也在圣德太子的大力推广下源源不断地流入日本,形成了种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飞鸟文化。
    在圣德太子摄政的三十年间,推古王朝开始正式采用了“天皇”词代替以前的“大王”称号,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而其实行的系列的政治改革,对日本社会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第15章 中古史(2)
    是什么让日本脚踏进了封建社会的大门?
    发生于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是日本的场社会政治变革运动,让日本踏入了封建社会的大门。在这年,日本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依据,从经济到政治的各个方面着手对日本旧(fqxs)习进行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
    公元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使节时,制造了“乙巳之变”。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次年,日本革新派进行了“大化改新”。
    日本政府用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废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级别所赐封户的赋课。
    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整备军事交通制度。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编制户籍计账规定赋役的登记,统定分给人民土地和应负租赋的数额。
    新政府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改日本旧(fqxs)习。律令规定授予皇族以下贵族官吏的位阶及相应的特权,确立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公元668年,中大兄即位为天智天皇,编纂了日本第部成文法《近江令》。天智天皇死后发生壬申之乱公元672年,天智之弟大海人皇子杀天智之子大友皇子,自立为天武天皇,同年迁都飞鸟净御原宫在今奈良县,制定八色姓,固定贵族身份。公元689年,编订《飞鸟净御原律令》,以防止旧(fqxs)氏姓贵族的复辟。
    20多年以后,藤原不比等人于大宝元年公元701年编成日本封建国家最完备的法典《大宝律令》,最后完成大化改新以开元盛世的唐朝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
    日本律令法典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日本于公元701年颁布的《大宝律令》,又称为“大宝令”,是日本的第部成文法典。它是部以中国唐朝的《永徽律》为蓝图,以刑法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是日本古代的基本法典,它也成为了日本律令法典形成的标志。
    文武天皇4年公元700年,刑部亲王藤原不比粟田真人下毛野古麻吕等19人受命撰定律令,其中还有公元659年随遣唐使入唐的伊吱连博德唐人萨弘格以及白猪史骨黄文连备田边史百枝田边史首名山口伊美伎大麻吕调伊美伎老人等大陆移民的后裔,他们是日本当时的流法律学家和汉学家。
    大宝元年公元701年律令基本修成,随之部分实施,第二年开始全面施行。
    该会典因制定于大宝年间,故称《大宝律令》。从天武天皇之子刑部亲王与镰足之子藤原不比等领导制定的情况看,《大宝律令》和《净御原令》有定的关系,大概是对《净御原令》进行修订而成。
    《大宝律令》由律6卷令11卷组成。律,相当于刑法,在模仿唐律之外还增加了日本传统管制秩序的制度;令,则是根据日本社会经济的实际,参照唐令制定的,相当于行政法民法诉讼法的法令,统治阶级将其作为国家的基本法予以重视。
    制定《大宝律令》17年后,养老2年公元718年,藤原不比等奉元正天皇715~724在位之命,修成《养老律令》。它是由撰定律令者对大宝年间的《大宝律令》
    略加修改而成的,包括律10卷13篇令10卷30篇。《养老律令》修成后并没有立即施行,而是在搁置了39年之后,于公元757年实施。
    因《养老律令》是对《大宝律令》略加修改而成,所以其内容大同小异,日本人普遍(fanwai.org)把《大宝律令》的制定看作日本律令法典形成的标志。
    日本何时出现的“女儿国”?
    日本历史上知名的“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始于公元710年日本天皇迁都平城京今奈良。由于这时代女性天皇掌握了较长时间的政权,因而“奈良时代”
    也被称为是女人的天下,史称“女儿国”。
    奈良时代开始于公元710年,止于公元794年,这期间的奈良朝方面受到中国唐文化的影响,另方面又通过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从而达到了日本文化首次全面繁盛的局面。日本遣唐使派往中国的留学僧和留学生为日本文化和美术的发展与繁荣,做了巨大贡献,日本当时在全国大兴造寺造像,堂皇的绘画华丽的装饰艺术,如今仍然可见奈良时期的寺院。
    奈良时代历经八代天皇,女人在奈良朝占了四代共三十年。元明女帝是奈良时代的第代天皇,她死后,还有元正女圣武孝谦女淳仁称德原孝谦光仁桓武。皇后光明子几乎掌握了圣武这代的政治,淳仁这代也是上皇孝谦的天下,所以奈良朝可以说是女人的天下。
    也许是受唐朝武则天的的影响,再加之这个时期的日本国大多是由女人当政,于是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出现独具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无不说明了当时佛教文化欣欣向荣大行其道。
    这个时期,不但佛教发展迅速,文化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在“奈良时代”,日本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堪与佛教美术相媲美的《万叶集》。《万叶集》共收集了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的和歌约4500首,这些和歌的作者上至天皇下至庶民,蕴含着古代日本人朴素的生活情感。
    日本幕府政权始于何时?
    武将源赖朝于日本平安王朝的末期打败了贵族阶级的实权派平清盛族后,逼迫在源平之战中为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兄弟源义经自杀,手遮天,建立起的镰仓幕府公元1192~公元1333年是日本幕府政权的开始。
    建久三年公元1192年七月,源赖朝受封为征夷大将军,正式开幕,史称源氏幕府或镰仓幕府。镰仓幕府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家政权,具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机构,以镰仓为中心,触角几乎延伸到日本社会的每个角落。
    在武家政权的中央也即镰仓,设置有直接从属于幕府将军的负责行政的“公文所”,负责司法的“问注所”和负责军警权力的“侍所”;而在地方上,各国都设置褫夺了朝廷派驻的国司军警手中大权的守护职,守护平时维持治安,监督御家人轮流戍守京都和镰仓称京都大番役和镰仓大番役,战时则统率国内的御家人出征。
    幕府的经济基础主要来源于“关东御成败地”,在这里“成败”是“处分”的意思,即幕府将军有权管理,可随意处分的领地。这些领地由三部分组成:“关东御领”,即朝廷赏赐给赖朝个人的五百多处庄园;二“关东御分国”,指朝廷把伊豆相模上总信浓越后骏河武藏下总八国的国司任免权下发给赖朝,可由幕府推荐御家人担任,并可由幕府直接解职;三“关东进止所领”,即北条时政争取来的,幕府可在很多庄园和公领中设置地头的权力。
    源赖朝还额外设置了京都守护镇西奉行和奥州总奉行等官职,完善了所谓的“幕政”,为了加强对京都及边远地区的控制。其实“幕府”词正和“将军”词相同,都来源于中国,但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的将军们旦开幕建府,攫取了天下的权力,很快朝代就会更迭,从未出现过朝廷仍在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幕府手中的情况,因此中国虽有幕府,却没有幕政。
    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由中央贵族掌握实际统治权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日本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在贵族时代地位很低,但鄙视平安朝贵族萎靡的生活的武士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
    为核心的思想,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
    日本何时发生了“承久之乱”?
    以后鸟羽上皇为首的皇室贵族在承久三年,即公元1221年发动了倒幕战争,历史上称之为“承久之乱”。
    处于日本战国时代的皇室依靠的力量仅仅是畿内及其附近几国1万几千名武士与僧兵的力量,他们怀着侥幸的心理,主要寄希望镰仓方面的御家人的大量倒戈。然而皇室的判断完全错误,据《吾妻镜》记载,这时北条政子召集大江广元北条义时等以下御家人,向他们指出御家人在幕府建立前的悲惨生活,歌颂了源赖朝的恩惠,警告大家:幕府方面旦失败,贵族对武士任意驱使时代必将重新到来。她声泪俱下的讲话促进了御家人的团结,御家人纷纷率领自己部族参战。北条义时采纳大江广元短期决战的主张,以长子泰时公元1183~公元1242年为大将,弟时房为副将,分兵三路东海东山北陆向京都进发。进军路上,军队人数迅速扩展到19万人。
    皇室军队不堪击,幕府军出镰仓不到个月就占领了京都。
    战后,后鸟羽顺德和土御门三上皇被分别流放到三个孤岛上,废黜仅4岁的仲恭天皇,立后堀河天皇公元1221年~公元1232年在位;没收站在皇室边的公卿武士的领地3000多处,将他们分别处以斩流之刑,使有战功的御家人占领这些地头,称“新补地头”,以区别源赖朝时的“本补地头”。幕府按庄园11町给免租田1町的比例对新补地头赐田,他们多的就是这些田地的年贡。同时还从向庄园领主交纳年贡中按田地1段5升米的比例抽出“加征米”“新补率法”,以此作为新补地头的另部分。幕府的京都守护被“六波罗探题”取代,赋予监视朝廷并行使迄今幕府统治力量薄弱的三河爱知县以西各国司法和行政权力,监督和指挥西国御家人,北条氏世袭其职。
    你知道元朝同日本的“文永之役”吗?
    镰仓时代日本同中国宋朝直进行着正常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保持了睦邻友好关系,直至13世纪7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