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发迹史 下册》第 15 部分阅读

    中堂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听闻此言,已经气绝的李鸿章似乎忽然目张口动。周馥见,急忙用手轻轻合上他的眼睛。至此,李鸿章走完他七十九岁的传奇人生。
    小红顺势跪在榻前,用手抓住李鸿章的手,伤心欲绝道:“老爷,您老心为国,临走也未对家事安排半句。您老定慢走步,等奴婢去伺候您!”
    小红话毕,忽然对着床榻连磕三个响头,然后便慢慢站起身来,又俯下身子细细地看李鸿章,差不多看了半炷香的时间,这才回身走到庆亲王的面前,从袖里掏出页纸来,双手递给庆亲王道:“这是老中堂口授的遗折,烦王爷交给皇上皇太后。”
    庆亲王急忙将遗折接过来,埋下头阅读。小红趁庆亲王读遗折的空当,快步走出屋去,直向院外的根石柱撞去。
    院外巡哨的差官大惊,急忙飞跑过来抢救,已是不及,眼见缕香魂随李鸿章去了。
    李鸿章遗折云:“伏念臣受知最早,荣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唯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瞑。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心勰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庆亲王未及把遗折读完,已然泣不成声。
    两道谕旨很快由西安来到京城。
    第道圣旨先行追赠李鸿章太傅,予谥文忠,晋封等侯爵,入祀贤良祠。
    第二道圣旨主要是加恩李鸿章的子孙:刑部员外郎李经述,着赏给四品京堂,承袭等侯爵,毋庸带领引见。工部员外郎李经迈,以四五品京堂用记名道。李经方着俟服关后,以道员遇缺简放。伊孙户部员外郎李国杰着以郎中即补,李国燕李国煦均着以员外郎,分部行走。李国熊李国焘均着赏给举人,准其体会试。
    随后,顺天府府尹陈壁又上《住宅改建专祠疏》,直隶总督袁世凯上《天津奏建专祠疏》,两江总督刘坤上《江宁奏建专祠疏》,江苏巡抚恩寿上《苏州奏建专祠疏》,工部左侍郎盛宣怀上《上海奏建专祠疏》,安徽巡抚诚勋上《合肥奏建专祠疏》,浙江巡抚任道镕上《浙江奏建专祠疏》,山东巡抚周馥上《山东奏建专祠疏》,河南巡抚锡良上《河南奏建专祠疏》。朝廷照准。
    两个月后,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回銮进京。庆亲王奕劻再上奏疏,奏请在京师为李鸿章建立专祠,称其“不辞劳瘁,掉三寸笔舌以与七八强国数万胜兵相持,绵历岁时,旅千辛万苦卒能使联军撤退,地面交还,宫庙再安,市廛复旧(fqxs)”,“去年之乱为我朝二百余年未有之变,全权大臣持危定难,恢复京辇亦我朝二百余年未见之功。故相以劳定国,以死勤事,又始终不离京城,自非寻常勋绩可与比例”。
    因大清立国从不准汉人在京师建有专祠,慈禧太后紧急召王公大臣们商议此事,随后下旨曰:“李鸿章着准于京师建立专祠,列入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以顺舆情而隆报享,用示笃念,荩臣至意。钦此。”
    汉大臣在京师建立专祠,大清开国二百余年,李鸿章是第人,也是唯人。已经逝去多时的李鸿章,再度成为中外议论的焦点人物。
    十年后,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日晚饭后突然与人谈起了李鸿章,竟然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五十年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给李鸿章下了这样句断语:“水浅而舟大也。”水浅而舟大,是褒是贬,后人无从悬揣。
    学名
    院试:由省的学政主持,专为生员举行的考试,录取者入县学,习惯称秀才。
    乡试:三年科,在省或几省举行,由皇上钦命主考官副主考,录取者即为举人。第名称解元。
    会试:即集中举人会试之意,三年科,在京城举行,共分三场。三场全部通过者还要进行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共分三甲,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第名称状元。
    两榜出身:乡试中举人为榜,中举人又中进士者为两榜。
    官署
    翰林院:官署名,掌编修国史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等事。最高长官为掌院学士从二品,属官有侍读学士从四品侍讲学士从四品侍读从五品侍讲从五品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等。
    都察院:官署名,是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最高长官为左都御史从品,属官有左副都御史正三品,例由在京部院大臣兼六科掌印给事中正四品御史从五品等。右都御史从品例由地方总督兼,右副都御史正三品例由地方巡抚兼。
    大理寺:官署名,有最高法庭性质,最高长官为大理寺卿正三品,属官有大理寺少卿正四品大理寺左右寺丞正六品大理寺左右评事正七品等。
    太仆寺:官署名,掌马政。最高长官为太仆寺卿从三品,属官有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太仆寺员外郎从五品太仆寺主事正六品太仆寺主簿正七品等。
    太常寺:官署名,掌宗庙祭祀事务。最高长官为太常寺卿正三品,属官有太常寺少卿正四品太常寺员外郎从五品太常寺满汉寺丞正六品太常寺协律郎正八品太常寺汉赞礼部正九品太常寺司乐从九品等。
    詹事府:官署名,是文学侍从词臣迁转之阶。原归翰林院,后单设。最高长官为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属官有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詹事府左右春坊庶子正五品詹事府左右春坊中允正六品詹事府左右春坊赞善从六品詹事府主簿从七品等。
    宗人府:官署名,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最高长官称宗人府令正品,由宗室王公大臣兼领,属官有宗人府丞正三品宗人府理事正五品宗人府副理事从五品宗人府经历正六品等。
    吏部:官署名,掌全国文官品秩铨叙课考黜陟和封授等。最高长官为尚书从品左右侍郎正二品,属官有通政使司通政使正三品通政使司副使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等。
    户部:官署名,掌财赋户籍等。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礼部:官署名,掌礼仪祭祀贡举教育等。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工部:官署名,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兵部:官署名,掌全国武官黜陟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刑部:官署名,掌全国刑狱。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官署名,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咸丰十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由恭亲王奕等人奏请,于咸丰十年月二十日批准成立。官员分大臣章京两级。规定由亲王人总领,实际上是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则从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指派兼任,统称总署大臣。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官署名,简称“海军衙门”,是清政府管理全国海军的机构。光绪十年十月设立,由醇亲王奕譞为总理,庆亲王奕劻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会办,正红旗汉军都统善庆和兵部右侍郎曾纪泽为帮办。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覆灭后,该衙门亦裁撤。
    督办政务处:官署名,是清政府为推行新政而设置的办事机关,于光绪二十七年设立。负责制订新政各项措施,掌管各地官吏奏章及办理全国官制学校科举吏治等事务。
    外务部:官署名,光绪二十七年设置,取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掌管对外交涉,班列六部之上。设有总理亲王会办尚书侍郎等官。
    军机处:官署名,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房,越三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于大学士尚书侍郎中选拔人员入值,称军机大臣,即大军机。任命时按各人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下设军机章京,习惯称小军机,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
    国子监:官署名,封建王朝的中央教育机构。清代设管理监事大臣,在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次设祭酒司业;属官有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教习等。在地方设府州县学,在京师设国学,以监为学。选入学习者都称国子监生。原有住监课读的规定,后来渐成空文。
    上海电报局:原来的大北电报公司,是由丹麦挪威英国俄 国四国公使联合创设的通讯机构,垄断大清对海外的收发电报业务。
    同文馆:亦称“京师同文馆”。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同治元年为培养翻译人员,由恭亲王奕等奏设,在北京成立,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先只设英法俄文三班,后陆续增设天文算学及德文日文等班。光绪二十七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公使馆:官署名,是国家的驻外机构。最高长官为公使,下设副公使参赞武官等。清朝于光绪元年始设。
    官名
    殿阁大学士:官名,为正品,相当于宋朝的丞相,由皇上指定分管的部院。
    协办大学士:官名,为从品,地位低于殿阁大学士,高于各部院尚书。
    总督:官名,掌省或几省军民要政,为正二品。兼殿阁大学士者为正品,兼协办大学士或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者为从品。总督侧重于军政。
    巡抚:官名,掌省的军民吏刑各项,为从二品,地位略低于总督。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礼部侍郎者为正二品。巡抚是侧重于民政的。
    道:官名。道员的简称,为正四品。清于各省设道员,类别有二:类专司事,如粮道河道盐法道等;类为分守巡道,均辅助布政按察二使,巡察辖区政事。道员为四品,见到上司不称下官,而是称职道。
    公使:官名,亦称星使使者使节大使。是公使馆的主要负责人,有二等之分。
    参赞:官名。外交官员的级,是公使的主要助理人。公使不在时,般都由参赞以临时代办名义暂时代理使馆事务。参赞有二等之分,没有固定品级。
    总税务司:官名。旧(fqxs)中国统辖全国海关税务的官员。咸丰三年,英美法三国乘小刀会起义之机,夺取上海海关行政权。次年,三国领事与清吏吴建彰订立协定,由三国领事各派税务司人,组织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咸丰九年,英国迫使南洋通商大臣任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咸丰十年总理衙门加委李泰国为中国总税务司。李泰国回国,英人赫德继任,直任至光绪三十四年回国。
    官员的称呼
    大学士:中堂相爷。
    总督:制军制台制宪或督宪。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或部院。
    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
    按察使:臬台臬司。
    提督:军门或提台。
    总兵:总镇或镇台。
    副将:协镇或协台。
    吏部尚书:天官。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或大司农。
    刑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史:总宪。
    各部左右侍郎:左堂或右堂,自称部堂。
    道员:观察或道台。
    知府:太守府台或太尊。
    知县:父母或明府。
    都察院御史:都老爷或侍御。
    官员的服饰及轿饰
    大清的官员共分九品十九级。
    品:红珊瑚顶戴纯红,九蟒五爪蟒袍,仙鹤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二品:红起花珊瑚顶戴杂红,九蟒五爪蟒袍,锦鸡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顶戴亮蓝,九蟒五爪蟒袍,孔雀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顶戴暗蓝,八蟒五爪蟒袍,雪雀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白鹇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鹭鸶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七品:素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鸂鵣补服。
    八品:起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鹌鹑补服。
    九品:镂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练雀补服。
    未入流:镂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黄鹂补服。
    监察御史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的顶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级,但补服的图形却律绣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清朝的武官补服上所绣图饰蟒袍与文官同
    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fuguodu.pro)。五品:熊。六品:彪小老虎(fuguodu.pro)。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清朝文官乘轿,武官骑马。
    名词解释
    廷寄:清代制度,朝廷给地方高级官员的谕旨不由内阁明寄,而是由军机处密封交兵部捷报处寄往各省,用军机处封印,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
    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所赐予的称号。
    拜印:新官到任后接印时所举行的仪式。
    爵位:大清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之分。
    公:分至三等公,超品。
    侯:分等侯兼云骑尉,等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等伯兼云骑尉,等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等子兼云骑尉,等至三等子,正品。
    男:分等男兼云骑尉,等至三等男,正二品。
    庶吉士:通称“庶常”。明设,清沿其制。在翰林院中设庶常馆,选新进士入馆,为翰林院庶吉士,分习满汉文书籍,称“馆选”。三年期满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授各部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光绪末停科举,庶吉士改从外国留学毕业及本国学堂毕业者,经廷试后选用。
    候补:清制,没有补授实缺的官员在吏部候选后,吏部再汇列呈请分发的官员名单,根据职位资格班次,每月抽签次,分发到某部或某省,听候委用,称为候补。但也可以出钱免予采取抽签方式,自由指定到某处候补,称为指省或指分。
    候选:清制,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员以下,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出身,以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均须赴吏部报到,听候依法选用,称为候选。
    行走:入值办事的意思。清制,不改原来官职而调充其他职务,即称在某处或某官上行走。
    丁忧:旧(fqxs)时称遭父母之丧为“丁忧”。清代制度,官吏丁忧,须离职守制。
    起复:明清两代指服父母丧满期间重新出来做官。
    休致:亦称致仕,官员辞掉官位退休。
    会办:会同办事的意思。
    湘军:咸丰三年,曾国藩为对抗太平军,在练勇基础上扩充并重加编练而成,是清末重要的兵系之。
    淮军: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由李鸿章编练成的武装,是清末重要的兵系之。
    楚军: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由左宗棠编练成的武装,是清末重要的兵系之。
    侍卫:清代高级官员的侍从武弁,简称戈什,满语“侍卫”之意。
    荫生:凭借上代余荫而取得的监生资格。般来讲,凡按品级取得的称为官生,不按品级而由皇帝特给的称为恩生。荫生名义上入国子监读书,事实上只需次考试即可给予定官职。
    监生:明清在国子监肄业的,统称监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监生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优监等名目。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的,都必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但不定在监读书。
    举监: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举监。
    贡监:以贡生资格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贡监。
    贡生:生员秀才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州县学的生员,统称贡生。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生监:以生员资格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生监。
    恩监:清代由皇帝特许给予国子监生资格的称为恩监。
    荫监:官员之子不经考选而取得监生资格的称为荫监。
    优监:由附生选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优监。
    附生:于府县学外有取附学生员之制,生员亦称附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