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皇分身系统》第37章 两年计划和五年目标

    37两年计划和五年目标
    新书求收藏推荐!
    时间进入到崇祯九年的九月份,入关肆虐了好几个月的鞑子,终于全部退出了关外。
    同时,也带走了三十多万大明百姓,以及数百万两银子和几十万石粮食,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
    对于这样的结果,朱勇也没办法。
    好在,随着这次鞑子退出关外,再次留给大明喘息的时机,但朱勇知道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在我的记忆中,崇祯九年鞑子入关劫掠之后,下一次鞑子再次入关,就应该是十一年的时候了。
    在往后,便是十四年的松锦之战,那是大明和鞑子最后一次决战,明军战败,丧失松锦防线,大明精锐尽失。
    也是从那一战过后,大明彻底没了战胜鞑子的希望,只能慢慢等死。
    也就是说,留给我最长的时间,也不过区区五年的时间。”
    朱勇在心里想着前世的历史走向,感觉到一股沉重的压力。
    “我除了要准备应对鞑子以后的入侵外,还要清除国内李自成等乱寇,还要改革朝政,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朱勇一想起此时关外有鞑子虎视眈眈,大明朝政一团糟,还有一群猪队友,再加上国内中原的乱局,朱勇就感觉头大。
    最终,朱勇深思熟虑之后,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两年目标。
    “我的最终目标,是打赢五年后的松锦之战,那是决定大明国运的一战。
    赢了,大明还有中兴的希望;输了,我便没有机会了。
    五年时间有点长,我先定下一个两年目标,就以下一次鞑子入关劫掠为期。
    在这两年内,朝政方面,我要整顿官场,逐步撤掉一些害群之马,尤其是东林党一众内斗行家,统统滚蛋。
    二是要完成初步的税改,向那些勋戚,富商和地主们征税,增加大明的税收,没钱打个屁仗。
    在军事方面,第一我要编练新军,新军将作为大明未来国防力量的主力。
    再则整顿工部,保证朝廷打造出来的武器甲胄的质量。
    最后,便是一支支的撤销卫所军,直至彻底废除卫所制度为止,这个需要的时间估计有点长。
    两年之后,我要趁鞑子入关之时,便可以带着编练的新军,上战场历练历练。”
    朱勇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对自己未来两年做出了规划,定下了目标。
    朱勇知道,想要扭转大明的颓局,击败鞑子这个正处在上升期的新式势力,短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
    但大明相比鞑子的优势,也是十分明显,那就是体量大。
    鞑子想要蛇吞象,只能靠时间磨,一点点的削弱大明,最后完成蛇吞象。
    要不然,这个时候鞑子要想蛇吞象,说不定会把自己撑死。
    而鞑子削弱大明的时间,就是留给朱勇最后的机会。
    想完鞑子这方面的事情,朱勇有绞尽脑汁的回忆穿越前,看到的有关明朝国内中原乱寇的情况。
    “至于国内中原的乱局,我也得想办法遏制,最根本的办法,当然是消除灾荒,这样用不了几年,中原的叛乱估计就会自动平息了。
    但是,明末这个操蛋的时期,正处在小冰河时代,天灾不断,想要消除灾荒,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只要有灾民,就会有叛乱,这是一定的。
    而且,对于那些铁了心造反的叛逆,就别想着诏安,最好杀光就好。
    所以,今后两年对付国内的叛乱,只有两个办法,一赈灾,二镇压!
    不过,我记得这个时候,中原的最大的贼寇首领,还不是闯王李自成,而是闯王高迎祥。
    并且,这个时候,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乱寇,还根本不成气候,一直被孙传庭等明将压着打,甚至差点彻底剿灭。
    只是后来,那个谁采取了怀柔政策,想要诏安这些乱寇。
    结果,诏安没两年,这些休养生息,重新变得兵强马壮后的乱寇,再次叛乱,那时候大明更虚弱了,再也剿灭不了这些乱寇了。
    所以,我绝不能重蹈覆辙,对于这些叛逆,一律杀无赦,除非他愿意无条件放下武器。”
    最终,朱勇针对国内的乱寇,也想出了两个对策。
    一是,赈济灾民,等于切断乱寇的兵源。
    二是,武力镇压,要不无条件放下武器,要不杀无赦,绝不怀柔,绝不养虎为患。
    “在防备鞑子方面,还得依靠北面长城,山海关和松锦一带的防线。
    将领方面,只能靠两个人,一个是卢象升,另一个便是祖大寿。
    国内镇压叛乱,则交给孙传庭和洪承畴这两人吧!
    朝政方面,就只能依仗孙承宗了。”
    其实,在北面防御鞑子方面,朱勇真的想完全交给卢象升,对于祖大寿此人,朱勇没有好感。
    但可惜,此时朱勇在松锦,山海关一带的防务,离开了卢象升可以,但却离不开祖大寿。
    此时大明东北方向的防务,基本上全被都是祖大寿在负责,而且祖大寿手下的关宁军,更是大明最为精锐的骑兵。
    并且,除了祖大寿的命令,崇祯都指挥了关宁军,毕竟关宁军中大部分将领,都是祖大寿提拔上来的,甚至很多都是他的家将。
    即便是,几年前崇祯肢解了关宁军,分出两部分,一部分给了祖大乐,一部分给了山海关的吴三桂。
    但祖大寿手里的关宁军,依旧是最多最精锐的。
    可以说,这些年要不是祖大寿扎在松锦,说不定鞑子早就打进关内了。
    从这方面来说,其实祖大寿对于大明,还是有很大功劳的。
    但同样的,正因为祖大寿在东北边关的权势太大,已经超出了崇祯的控制,崇祯多次下诏让其入京,他都拒绝。
    当然,主要是祖大寿怕自己步了袁崇焕的后尘,不敢回京,但他也没有背叛大明,其实也是为了自己的权势。
    朱勇记得,祖大寿最后背叛大明,也是在松锦之战惨败之后,他看不到大明获胜的希望,才选择投降鞑子。
    说到底,祖大寿此人对大明和崇祯的忠诚,还是有的,但他更多的还是在意自己的性命和利益。
    如果在家与国之间选择,他是会选择家的。
    这或许,也是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大明官员的正常想法,毕竟能像卢象升这样对大明死忠的臣子,真心不多的。
    这也是为什么,朱勇不太喜欢祖大寿的缘故。
    东北边防太重要了,朱勇真心希望交给卢象升,而不是祖大寿,可实际情况,他做不到。
    如果这个时候,朱勇强行下令,让祖大寿退出锦州,而是让卢象升接替他的位置。
    弄不好,随后祖大寿就会带着关宁军投奔鞑子,这点祖大寿真有可能做得出来。
    所以,朱勇只能继续用着祖大寿,再说祖大寿领军作战能力还是很不错的,手下关宁军战力也极强。
    朱勇相信,只要他不下令召回祖大寿,或是撤掉他。
    在大明没有输掉五年后松锦之战,那一场国运之战时,祖大寿是太可能背叛大明的。
    既然如此,那朱勇也就只能将就着用他了,因为朱勇也没别的选择。
    “两年改良大明,五年赢下松锦之战,这是我定下的目标。
    那就先叫做两年计划和五年目标吧!”
    理清了思路的朱勇,心情很不错,剩下的就是如何去执行了,这也是最重要的。
    本章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