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地方就不说了,天高皇帝远的,鞭长莫及。
就是京畿周边,扣除皇室的皇庄,还有勋贵世家们的庄园,普通百姓能有多少土地可以种植红薯?
可现在,小公爷张世泽把红薯开发出来,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温体仁估计,皇亲勋贵知晓此事后,根本不需动员,他们恨不得把治下的土地全部都拿来种红薯,用于牟利。
“陛下,温大人所言极是。
臣以为,不仅要将推广种植红薯作为我朝的基本国策,还应将官员的年考和红薯的种植挂钩。
推广不力的,评为劣等,因推广不力而导致灾民食不果腹,聚集造反的,朝廷将严惩不怠。
此事,应由内阁层层督促,一直到州县具体执行,层层负责。没有落实的,年考就不过关,务必让大家认真完成任务,不可懈怠。
至于种子和技术的事,可皆由户部司农司负责发放。
如此,才能让红薯在大明形成铺天盖地之势,缓解朝廷一直以来缺粮的危机。”
很快,王应熊就对温体仁的建议,提出了具体的补充方案。
崇祯皇帝听得频频点头,就待出口赞同王应熊的意见。
大明的君臣,实在是被缺粮之苦搞怕了。
只是,他尚为开口,张世泽却抢先说道:“陛下,王学士为国解忧,为民请命的高风亮节,确实让臣佩服,乃是我辈学习之楷模。
不过,臣以为,将种植红薯提升至国策的高度,并且和官员年考挂钩,是不是有点过了?”
张世泽微带苦笑,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此言一出,崇祯皇帝和内阁大臣都愣住了,谁也想不到是张世泽反对?
虽然他说得很婉转,可意思是明确的,他不赞成!
张世泽见状,急忙解释道:“陛下,内阁用“民以食为天”作为本朝的国策,解决天下百姓吃饭为要,这并无不妥。
但是,大明两京十三省情况各不相同,不宜用一刀切的方式,推行红薯种植。
就说江南地区,原本就是税赋重地,能开的土地基本已经开殆尽,再以种植红薯作为官员考核的依据,不仅对江南的官员不公,也不切实际。
如果强行推行此策,未免会对我朝的税赋重地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我朝的税赋。
更何况,粮食不应该仅仅就是红薯一种。
只是可以考虑,在江南鱼米之乡,一些不适宜种植红薯的州县,可以用稻米来折红薯。
譬如,考核时,一石稻米可以抵五石红薯,五石红薯折一石稻米。
如此,就不会对江南税赋重地造成更多的影响,也不影响国策,实乃皆大欢喜。”
张世泽这话一出,倒是立刻得到在场所有人的赞同。
大明历来有折色的传统,不光是红薯能折色稻米,麦子、粟米这些都能改折稻米,有些地方实甚至还能以特产折色。
比如水银,木材这些东西折色成稻米,只是这折色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此举,避免了单一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多元化。
毕竟,大明的国土太辽阔了。
不仅南北不同,便是各省的情况,也是大不相同。
一刀切的方式,在大明不合时宜。
“陛下,是臣操切孟浪了。
小公爷较为公允,既增产了粮食,也避免了对江南税赋重地的不公,此策大善,吾不及也。”
王应熊终究是内阁大臣,心胸还算宽广,坦言自己之前的话过犹不及。
当然,也跟张世泽日益高涨的话语权有关。
“不错!”
崇祯皇帝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目光落在张世泽稳健又年轻的脸庞上,满脸俱是满意。
难得此子年纪轻轻,所言所行却缜密异常,真是朝廷之福,朕的左膀右臂呐。
“诸卿,红薯高产,抗旱,这就不用多说了。
诸卿也都知道,如今天灾连绵,朝廷应该将增加老百姓的吃食作为首要任务,只有天下老百姓都吃饱了肚子,才能安居乐业。
否则,这天下就不太平,就是朕失德,是朝廷失职,众位卿家以为呢?”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众人应声答道。
“然而,诚如张爱卿所言,大明各省情况大不相同,不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故而,朕以为,不如派一名钦差大臣,总领天下推广种植红薯的事宜,诸卿以为如何?”
“大善!”
众人又是俯身答道。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