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号,新的周一。
对于上个周末21号-23号的影市发生的事而言,依旧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漫威喜的是《银河护卫队》以4219万票房取得连冠,并以整体跌幅不到百分之51的下滑曲线在4088家影院里,单馆入收10320美金,且周日对比周六以及周六对比周五的平均环比跌幅惊人的维持在了百分之14。
所以第二个周末过后,《银河护卫队》的北美票房累计来到了1.765亿,全球入账4.37亿;
华纳喜的是,周榜排在第二位的还是《大侦探福尔摩斯2》,收下了1747万的周末票房,它的上映影院没变,依然是3703家,一周下来接近55%的总上座率也让电影圈屡屡投去关注,总之它对于自身市场受众延续的也颇为稳定;
阿汤哥也很喜,《碟中谍4》不减反增,控制开画院线,以口碑、饥饿营销的策略实施的很成功,在拿到1325万后,因为开画规模的问题,曲线比《银河护卫队》还要平滑,后势十足的同时民众对他的好感度节节拔高,不再像2年前被黑得那么惨;
可上述的人对影市成绩都能接受,那愁的是谁呢?
愁的自然是斯皮尔伯格、彼得-杰克逊以及承销这两位联手制作《丁丁历险记》的发行商派拉蒙。
这片口碑还行,但就是没人看,3D+动捕CG的制作模式在好莱坞就没成功过,前有《贝奥武夫》,后有经典长篇漫画翻拍《丁丁》。
虽然卡梅隆在拍完《阿凡达》上映席卷时在某个采访里说过他对里面为什么要用真人代替一部分渲染工作反而加大了工作量的行为做过注解,说角色CG需要灵魂。
这句话好像也是对当年《最终幻想》的惨败,观众评价代入不适有一定的见解可能,毕竟在恐怖谷效应的心理驱动下,大部分人看到模仿逼真的影视作品总感觉怪怪的,知道它是“人”,但也不是人,硌得慌。
但问题是,运用了这么多、这么烧钱的前沿拍摄技术搞出来的产物《丁丁》,它确实让“角色”更活灵活现,但却忽略了动画片不需要太强的真实感。
《阿凡达》终究是未来科幻,《丁丁》的争取受众却是应该瞄准儿童、少年市场,走的是类似迪斯尼那样的合家欢类型。
但偏偏《丁丁》上映后,小孩子们不喜欢《丁丁》。
非要说的话,他们可以对皮克斯那种一板一眼的建模渲染打造的3D动画热爱不已,却对同样制作精良非常烧钱且拥有比较广阔的阅读基础的《丁丁》喜欢不起来,也足以看出有多大的差距。
当然,据一部分媒体报道,一开始,斯皮尔伯格是想把电影拍摄成一部真人电影来着,他向彼得-杰克逊寻求技术支持,希望他的维塔数码能帮忙制作一只逼真的白雪。
可阴差阳错的,杰克逊本人恰好又是丁丁的粉丝,他说服斯皮尔伯格,漫画片就应该用动画的方式搬上银幕。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两个人一拍即合,斯皮尔伯格也接纳了他的建议,引入杰克逊当本作的制片。
于是等到斯皮尔伯格用了32天的时间就把相应的摄制部分完成,而彼得-杰克逊却因为忙着《霍比特人》,只是在开机的第一天出现在了片场,随后就没来过,只是偶尔用会议软件通过远程聊天了解影片的进程。
直到这部本该让人“震惊”,两个顶级大导合作,结果化学反应不怎么好倒也是变相的震惊了好莱坞。
怎么说呢,它让很多人都跌碎了眼镜,都不能说影片发挥失常,因为它评分和专业水准都在,审美这一块拿捏的死死的,完全不是烂片,但它却得到了烂片一般差劲的成绩反馈。
《丁丁》自23日公映,很轻松的在院线那部拿到了3087家影院的放映规模,毕竟院线老板们哪知道彼得-杰克逊+斯皮尔伯格的组合都能输,可事实就是影片首日只收到了230万的票房。
从第一天上映,到第一个周末结束,每天的票房百分比都没有增加多少,这简直就是未老先衰、命不久矣的势头,毫无疑问……它成了这个年尾圈内最大的一个失败案例。
派拉蒙呆住、北美院线联盟也有点不知所措,就连第三次跟彼得-杰克逊合作的动捕一哥安迪-瑟金斯也有点懵,毫不掩饰在记者面前的懵逼样——
《丁丁》1.3亿的制作经费,绝对不低于5000万的宣传成本,可以说派拉蒙给得待遇并不低,也很看好这部作品的市场前景,但首周末不到970万的票房,平均每家电影院只收到了3132美金。
3D厅票价8.9美金,也就是说这三天下来,每家电影院只有350多名观众去看了这部电影,按排片三场计算,每场不到38位的选择实在是对不起这等卡司和宣发规模。
如果是B级片,这数据非常优秀,但放到A类动画大作上,就是非常拉跨。
为什么?
《洛杉矶时报》是这么点评的:“《丁丁历险记》显然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尽管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但是在这部动画上映之初,我其实并不是非常的看好。因为之前有几部类似的动画都遭遇了不同的失败。
第一部是2001年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投资1.37亿美金的电影,最后票房只有3200万。关于赔本的原因众所纷纭,我认为,除了缺乏一个吸引人的剧情主线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当时人们对CG真人电影的接纳度不够;
到了2007年,预算1.5亿的《贝奥武夫》上映,北美票房为8200万美金,全球总票房1亿九千多万,也是赔了,但第一个实施了利用真人建模动画角色的路子,让观众初步了解了这样的方向。
《贝》其实本事故事也算热血、精彩,但是仍然没有让人感到拍手叫好的地步;
再就是2009年末、10年上半年《阿凡达》的热映,一举推广了3D电影的概念,它对于以后3D电影的普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本身它的噱头可不是CG动捕,那只是其中加分的一项。
那对于我来说,看完《丁丁》,3D效果还是赞的,比大部分伪3D片感官更舒适,并不刻意,而且故事也讲得顺畅,能看得出制作团队的用心。
比如丁丁的材质比一般的三维动画要做的精细,观影过程中你甚至可以看到角色的头发丝和皮肤的小雀斑。
甚至说对那些喜欢英伦范和复古风的影迷,在这部电影中会体验到操着欧洲口音英语的丁丁对抗拿着老式机关枪的歹徒。
但也仅限于此了,它终究给不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所以很遗憾的是,《丁丁》的存在还是证明了用动捕的方式填充动画CG是一种错误的思路,特别是当它定位儿童、青少年市场,但这两个年龄段的观众却对此毫无兴趣的时候。”
相比纸媒的委婉,网络上的一些影评自媒体可就犀利多了,尤其是某位大v带着刺的发声——只能说:斯皮尔伯格的那套东西有些过时了。
“看《丁丁历险记》给我一种很别扭的观影感受:说还原吧,丁丁的翘发造型、小狗白雪、阿道克船长的船长服、杜邦兄弟的拐杖礼帽都跟原著别无二致。
只不过,从2D的平面简笔漫画,翻新至形象更为细腻逼真的3D动作捕捉动画,怎么看都跟童年的记忆挂不上勾,一入眼,心里就觉得不对味。
当然,本片有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两位好莱坞顶级商业导演坐镇,节奏感是一如既往的好。
寻宝解谜悬念迭起,各种追逐冒险打斗的场面更是连番上演,但就是让人感觉习以为常、波澜不惊、不够引人,我前面的一位观众甚至看睡着了,且回味一下,总感觉它是《夺宝奇兵》的动画版,忍不住就想说一句过时了。
说过时,可并非是想借此哗众取众。
而是真的细看斯皮尔伯格近些年商业片的风格与时代审美的差距做出某种个人化的判断。
仔细想想,近些年由他执导的《逍遥法外》、《夺宝奇兵4》、《丁丁历险记》这几部手法偏常规、商业意味浓的影片中。
嗯,《人工智能》、《幸福终点站》、《少数派报告》、《慕尼黑惨案》这几部体现出较强个人艺术风格的影片则不在讨论的范畴之内。
换句话说,当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展现艺术个性的时候,他依然是好莱坞当之无愧的顶级电影大师。
书友们之前用的小书亭已经挂了,现在基本上都在用咪咪阅读app\。
但当他以常规的商业套路拍一部票房意图明显的大片之时,很明显能看出商业手法已经明显落后于更为犀利与前卫的莱曼-拉斯特、克里斯托弗-诺兰、迈克尔-贝、扎克-施奈德、吉尔莫-德尔-托罗等人。
非要举例的话,看看《坏家伙》、《第九区》;看看《黑暗骑士》、《盗梦空间》;看看《变形金刚》、《绝世天劫》;看看《环太平洋》、《哥斯拉》,哪一部不比上述电影在矛盾和商业把控上更好,观众更买账。
市场是骗不了人的,我总感觉斯皮尔伯格导演还是在用他那一套大众化、最平和轻松的方式来娱乐观众,但这种老套的手法也许符合全年龄层观众定位的需要,但已经无法给观影经验丰富的影迷造成足够刺-激。
再简单来讲,就是高-潮与多巴胺的释放。
观众看《黑暗骑士》会对里面小丑与韦恩老爷的争锋兴奋不已;看《第九区》主角变成大虾操控外星战甲大开杀戮的时候也会跟着激动;看大黄蜂变身也会很爽;看哥斯拉与穆托大战,影院呼声就没停过。
但上述的几部电影有这样情绪释放的高-潮点吗?
没有。
影片的调子从头到尾过于平和,各种冒险和打斗都被过流畅的镜头以一种欠缺波澜、无惊无险的方式展现,无论面对何种险境,丁丁和阿道克船长都能情绪稳定地化险为夷。
单说《丁丁历险记》,里面的轮船打斗、飞机迫降、古城追逐、码头对决,这些戏码你让其他几位举例的导演来拍,很难平和吧。
我都能在脑子里想象诺兰导演是怎么用去10几分钟的调度,用一场银行抢劫戏来刻画小丑这个反角的,但这里却没有一场动作戏会让我的心提到嗓子眼或者说精神高度集中。
影片就是在这种去紧张化的格调中,用令人眼花缭乱的流畅镜头温和地娱乐着观众,搞笑带着些幽默,但始终提不起劲。
就连迈克尔-贝最喜欢的惊天爆炸,都比这种温和的路数更能调集观众的情绪。
在越发快餐、高压的社会节奏下,在越发的碎片时间都被利用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一些刺-激,不是吗?”
此帖一出,迅速吸引了大量流量。
只不过是赞同的少,谩骂的多,但这么多骂声里,大部分只是对斯皮尔伯格的作品有滤镜,骂了博主之后也并不会给《丁丁历险记》增加院线上座率,可能是他们本身也觉得过于平淡了些,不会是他们的选择。
反正,不管怎样,《丁丁》首周970万的开画基本宣告盈利无望了,安排了3087家电影院的联盟老板们有些小痛心,尤其是签这种A类大合同,基本签订合同上维持现状至少大半个月是没跑的。
这也代表着后面这几周《丁丁》表现再不好,不可能回暖,也得给它排片,一来一去,多少资源和小钱钱被拒之门外了。
当然,有些相对独立的影院老板更惨,他们签订了更长的时间,只能承受更多的排映压力。
商场就是这样,人们总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回到莱曼这边。
自那日与红衫的代表人再会晤后,一些文件和手续的工作都在开展,光双方都认定合同章程都需要不少的功夫。
已经是年尾了,这还是莱曼为琥珀搞定的第一笔融资,虽然过程被拉得有点拖沓,但总归是取得了好的结果。
同为掌握太多上层资源的风投基金,有红衫保驾护航,至少在如何“炒作”价值上,有了自己人。
就好比脸书、奈飞接纳了资本开始腾飞一样,有些东西没人带着就是玩不转,就好像没人相信脸书的那些虚拟资产真的非常值钱,非常保值,但耐不住背后的人会讲故事,会炒概念,它的市值就该一直涨。
琥珀的“价值”增长慢,关键就缺了一个放大筒。
当然,和有所求且冷静、聪明的风投合作与博弈可能不会特别愉快,但莱曼的目的是离纳斯达克更近一些,那就无所谓了。
玩流媒体,自己烧还是太勉强了,何况,影视制作对投入额度的回转利用效率也不算高,资金积压的厉害,有时候,莱曼都担心现金流真出问题,尤其是版权蹭蹭的涨价,不买还真不行。
而在这些事情之外,《丁丁》遇到的那些困难,也只是他和利亚姆等人的一点谈资。
事实上,早几年,很多大厂就知道斯皮尔伯格这个名字已经不是卖座的保障了,他所带领的核心班底依旧厉害,但产出回报也就那样,无非是胜在产量稳定,才被各家追逐。
《丁丁》的问题,无非是遇冷的情况比大家想象的还要高,本以为还是能赚点,但没想到会赔。
“看来真人动捕动画真的不行啊,孩子们好像也不需要动画有什么真实质感。”利亚姆感叹着。
他对圈内有人能去琢磨新的拍摄方向这件事的本身还是非常赞许的,电影需要求变。
“年轻一辈的观众越发缺失耐心,这一点,他有些没想到。”
随意的说了句,莱曼也没对这事放在心上,“《权游》都剪出几集了,先期的推广可以开始了。”
“是的,BOSS。”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