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4316年》第二百零七章 熊廷弼到遵义

    夔州府,瞿塘关。
    一艘逆流而上的客船上,熊廷弼、熊垗珪父子二人站在船头,看着正在加固修缮的瞿塘关,熊垗珪叹了一口气道:“很难想象,月余前曾有十万兵马在此厮杀。”
    “其实西南的战事也很严峻,只是朝廷的目光被辽东战事吸引过去了而已。”熊廷弼闻言摇头苦笑道。
    闻言,熊垗珪顿时面色有些沉重,抿了抿嘴道:“父亲,既然您此去辽东祸福未知,何不称病推辞掉呢?”
    在启程前,熊廷弼也给熊垗珪解释了此番前往遵义的目的,除了为熊嫣然的婚事外,还有便是留下后路了。
    也正因为如此,父子二人便乔装打扮后,带着几个家丁搭上了客船沿江而上。
    听到自己儿子的问话,熊廷弼叹了一口气道:“如今大明已是多事之秋,为臣子,焉有退缩保之理?”
    熊垗珪闻言张了张嘴,道:“父亲,如果真如黎兄分析的那样,倒是您又该当如何?”
    “唯有一死报家国尔。”熊廷弼忽然豪气的说道。
    史书上记载熊廷弼此人有胆知兵,善左右,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以故不甚附。
    其人品怎么样暂且不论,不过他的运气倒是不错。
    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前,明朝在辽东地区对于女真人向来是以攻为守,设置于边境地区的防务体系对整个女真部落都有着极大的震慑作用。
    但历经萨尔沪一战,整个辽东局势彻底的发生了反转,再加上开原、铁岭一带失陷,明朝政府彻底失去了辽东战场的主导地位。因此,当时的熊廷弼在辽东地区所面临的处境是十分的严峻的,不仅要收集散兵稳定军心,而且还要集中兵力确保辽沈二镇万无一失。
    除此以外,熊廷弼还遭遇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兵饷不足。朝廷一方面将熊廷弼推向险境,但同时又不给予其足够的经济支持,使得熊廷弼在与努尔.哈赤势力对峙的过程中很是被动,这也是导致后来辽沈最终失陷的一大重要因素。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熊廷弼的上任又是十分幸运的。因为自努尔.哈吞并叶赫部之后并没有机会向辽沈发动大规模进攻,这也为熊廷弼巩固辽沈给予了一个大好的时机。
    作为一个野蛮的狩猎游牧民族,与明朝之间的战争在建奴眼里不过是狩猎的另一种形式,而作为狩猎,就必定会有“分红”,更何况“开铁”战役是一场规模巨大的“狩猎”。
    因此,在攻下开原、铁岭和叶赫之后所得的战略物资就必须及时分配到个人的手里。资源的分配这一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处理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内部分裂的危险,因此在资源尚未成功分配完成之前,努尔.哈赤暂时没有条件去发动下一次战争。
    其次,想要完全消化掉叶赫部也是一个难题,当时虽然已经攻下了叶赫,但想要真正笼络住叶赫氏族的心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除此以外,位于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和李氏朝鲜双方均未表明顺服于后金政权,相反皆与大明王朝站在一个阵营,共同反对努尔.哈赤。
    以上种种原因的相互交织之下,直接决定了努尔.哈赤在灭亡叶赫部之后不可能再次发动对辽沈的战争。因此,熊廷弼第二次上任辽东之际无疑是处于一种十分幸运的时刻。
    如今辽沈两个重镇已陷入建奴之手,西至辽河,北到开原一带尽归努尔.哈赤所有,而作为辽东军事重镇的辽阳城也给努尔.哈赤给予了极大的便利,往西可勾结蒙古,往东可连接朝鲜,为其以后的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熊廷弼此去辽东,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四月二十九,熊廷弼父子二人抵达了正安码头。
    “父亲,这些商贾似乎没有受到战争的印象啊!”站在码头上,回首看了一眼忙碌的江面,熊垗珪有些疑惑的说道。
    熊廷弼闻言苦笑着摇了摇头,他也很是疑惑呢。
    这时一个小厮打扮的人笑着上前搭话道:“几位客官是第一次来遵义?”
    “哦!为何你会认为我等是第一次来此?”熊廷弼闻言倒是好奇的问道。
    那小厮见状笑了笑,并没有回答,而是问道:“几位要去哪儿?是否需要雇用马车?”
    顿了顿,不等熊廷弼等人回答,他便接着说道:“我们遵义的马车可是独一份的,四轮的,保证稳稳当当。”
    在黎安明的指点下,以及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下,四轮马车已经被做出来了,为了拆卸和运输的方便,每辆马车由十八个主要部件组装,除了个别部分用的钢铁结构外,其余大部分还是采用的木制结构。
    “那就雇一辆吧,另外在雇几匹马来。”熊垗珪闻言随手丢了一块银子过去,说道。
    那小厮连忙接住,随即数了数他们一行人后,便笑着道:“几位稍等,小的去去就来。”
    趁熊廷弼等人不注意,那小厮来到一个茶棚前,装着不经意间的便朝前走边小声说道:“传报遵义,熊廷弼来了。”
    茶棚的掌柜闻言,朝一旁坐着的一个茶客点了点头,随即那个茶客便若无其事的起离开了,消失在了人群中
    通往遵义府署的水泥官道上,一辆马车正在疾驰着,后面还有数人骑马跟着,马蹄踏着水泥道路的清脆声音让熊廷弼和熊垗珪同时探出脑袋看向地面。
    “父亲,这想必就是遵义的水泥路吧,听往来的商贾说过,果然名不虚传。”熊垗珪赞叹道。
    熊廷弼闻言也点了点头,道:“这里似乎刚下过雨,这水泥路一点却都不泥泞,简直比京城的路还要干净。”
    接着他看向往来的百姓,虽说现在正是农忙的时候,但他发现在百姓的上都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百姓们的面容也都红润丰满,显然这里的生活不错。
    更让熊廷弼惊奇的是,这遵义府的商贾格外的多,而这种商贾的密集程度俨然已经超出了一个西南小镇应有的规模
    x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