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骑砍》第八百五十三章 两位孔明

    寿安殿中,并不似胡济想象的那样有什么争议、批评。
    皇帝避入寝室,殿中两位孔明端坐对弈,品尝荆山新茶,如果忽略一旁寝室里自闭的皇帝,那这种场景看着应该很是惬意。
    对于下棋,丞相不擅长这个,比起闲逸能有时间专心钻研的胡昭来说,丞相是不擅长的。
    但胡昭又胜在讲学、教授学生……实际的棋术也算不上高手。
    也就看着惬意、高档,论棋术两人勉强算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能杀的有来有去,颇多乐趣。
    何况朝野之事已到如此地步,再争什么胜负已经不重要了。
    如何体面收场就成了两人共同的目标,反正半个月后朝廷北迁途径叶县时,大将军自然会出面收拾皇帝。
    哪有犯一次错挨两次打的道理?
    一盘棋下完,胡昭很是尽兴的投子认输。
    活到现在这个年纪,能找个地位相仿的人,能杀的难分难舍不在意输赢本就是一件难得的事情。
    哪怕输棋胡昭也不觉得输了,终究是年岁太高注意力容易分散,精力不及丞相,输了也是很正常的。
    他是输的很尽兴,丞相赢的也没多少值得骄傲的。
    本就是一起下棋散散心转移注意力,只要朝廷重臣不乱,中军、卫军、益州军、南中军不乱,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棋分胜负,胡昭又伸手收拾棋子,一枚枚黑瓷棋子丢入藤编的小壶里清脆作响……对他这样的闲散老人来说,李严对他最大贡献就是烧制了许多生活中方便使用的瓷器。
    棋子入笼,胡昭才慢悠悠说正事:“葛公,陈公月前来书,邀老朽前往南山讲学。素闻陈公打击私学尤为强劲,姻亲庞氏也难避免。老朽无意效仿庞氏,可陈公为何如此看重老朽?”
    都是字孔明的,也不好互称孔明公。
    丞相手里攥着几枚棋子,浅皱眉头思索其中深意。
    自郑学、卢学、蔡学联合终结了古今文经之争后,经学就已经在理论上剔除了易于曲解、争论的瑕疵,可以说是趋于圆满。
    圆满就意味着无法更进一步发展,孔子的学生无法超越孔子;卢学、蔡学因为历史站队问题不显于世,流行的是郑学……同样道理,郑学门人自然无法超越郑玄。
    这对普通士人、官员来说不是问题,这就不是这些人有资格关注的问题。
    到丞相这个地步,自然要关心学术问题,学术是朝野、未来的心,心不正,以后教育出来的士人肯定也立场不正。
    而当世流行的郑学并没有随着魏国衰落而衰落,正向汉室朝廷蔓延、侵袭。
    不是说郑学不好,只是郑学已经点满,很难再超越。
    毕竟郑玄不在了,若在世,还有改进、纠正发展方向的余地。
    现在的郑学势头猛烈,却后劲无力,缺乏潜力。
    能接郑学的学说就三个,先帝受业于卢学,田信师出蔡学……卢学与蔡学,并不一定比郑学高。
    因为战乱、人为原因,卢植、蔡邕的传承已经散乱,这与郑学不同。
    郑学传承完整,郑玄已经指出了终点,他本人就是终点所在,这比卢学、蔡学要深远。
    问题还是那个问题,一个尊师重道摆在面前,郑学的门人很难从理论上超越郑玄。
    而卢学、蔡学传承不完整,与郑玄同属新学,反而旁观者明,能吸纳郑学的优秀理论,并从容超越。
    残缺,就给了后人进行纠正、增益、补充的余地。
    与这三个不一样,胡昭与郑玄、卢植、蔡邕比起来,在当年连提鞋的资格都无。
    可胜在胡昭避居陆浑山,研究学说自成一系,关键是还活着。
    绕开了经学,以旧为科,捣鼓出了偏向于田信理论的史学、汉书学说。
    田信主张六经皆史,意在废除经学传家的各家对道德标准的掌控力。
    故南山学院有史科、德科、经科、道科,其中经科的教材选用以‘导人向善’为原则,不管什么经,能劝人向善的才是经;德科更偏向于精神层面的修养,修的是戒律,不作恶就是德。
    道科就更简单了,道法自然,这是一门自然学科。遵循‘理论推导结果,结果证实理论’这一原则……而这个修道的学科,教出来的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
    胡昭一开口,就让丞相陷入思考。
    到了他这一步,所谓的政治就是整治人心,人心齐正自然做什么都顺。
    胡昭看着是个给皇帝讲学的清闲博士,可也是影响当世人心齐正的重要存在。
    自然地,如胡昭这种清白的学术大能不能用官位来衡量。
    北府心齐,就在于中高级军吏始终待在军队里,没有搅合政务;也在于中低级军吏外放的县尉、县令长与田信保持正常的公文联系,田信能掌握每一个人的动态,时常劝勉、警戒。
    也在于北府是一个上升势头猛烈的势力,虽然要打击的敌人范围很深、很广,但也意味着胜利的果实格外丰美。
    到目前为止,北府出身的官吏只在环关中地带出仕……再远的话,就不方便田信监察、交流和培养。
    所以到目前为止,北府小到府兵都有一个学习、上升的空间、通道;大到中高级军吏,也有一个劝进、元从之功可以期待。
    这个上升期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田信工作压力并不重。
    工作压力除了处理政务消耗的时间、体力、心力外,还有心理承受。不断收拾存在人情关系的旧部,是个人都会有心理压力。
    别的不说,新币在益州推行,把益州士族的根本利益给卖了,作为长期益州的实际统治者,丞相终究不是心性凉薄的人,自然很不好受。
    同样道理,天下民心思定,谁鼓动战争,谁就有这种源自道德的心理压力。
    庞林突然逃跑带动豫州郡县的官吏逃亡,原因就在这里,这种压力实在是太大。
    能顶住这种压力的只有大将军、大司马、魏延这些乱世沉浮的宿将。
    而目前朝中,已经没有愿意来承受这种看似忠义道德,实际违背仁善道德的压力。毕竟是先帝旧臣,道德感、责任感相对强烈很多。
    沉默许久,丞相就说:“陈公在关中立大学,今后人心希望应在关学。胡公应知如今天下将定,理当文学兴盛。值此之际,是名师寻觅高徒,高徒亦寻觅名师。良才美玉多往关中,胡公此去正好能一展所长。”
    唯立功、立德、立言,可以不朽。
    胡昭已经六十五岁,心神宽慰高兴的时候精神奕奕,怎么看都比丞相硬朗、旺盛。
    略作思考,胡昭就说:“恐门徒不适。”
    顾虑马秉不愿意跟随他去关中,田信不是逼杀马良的元凶,可在马家人看来,马良死因跟北府是沾边的。
    无关乎道理,是感情上不愿意接受。
    对此丞相不假思索:“马季常儿子岂会如此短见?”
    皇帝坏了另一个马家的退路,那胡昭这条路就不能荒废。
    哪怕马秉想不通,也要想办法让马秉想通这个问题。
    马良是手足兄弟,自己儿子可以吃亏,不能再让马良的儿女吃亏。
    胡昭见了这话,当即也就宽心,江都一行这些年,也就收下一个好徒弟,自然要好好照顾。
    至于皇帝,两位孔明先生都没有提及。
    一个明知在作恶还要作恶的皇帝,违背先帝遗训,已然失去抢救的意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