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骑砍》第八百四十二章 一条生路

    未等候多久,侍中向宠就领着虎贲携带半年内的入见,呈送,由诸葛亮、黄权、廖立一同审阅。
    每一日的起居注内容长短不一,当日皇帝做的事情少,记载内容就少;若是当天举行宴会,或者皇帝求学听讲,与博士胡昭有问答、讨论,这些内容都会记录在起居注。
    最长的一日,也就是大将军、丞相交割执政权柄的那日,起居注足有三千余字。
    出乎黄权的预料,起居注看着没问题,可细细推敲却有极大问题。
    比如皇帝这段时间前往永乐宫问候太后的频率,有着明显的提升;在去年,皇帝隔三差五去一趟永乐宫,而今年一开始,保持着一日早晚两次问候的记录,每次都会在永乐宫陪太后吃一顿饭。
    因此待的时间,正好是一顿饭的时间。
    看着,没有问题……可太后的永乐宫就是一个孤伶伶的宫室,即外围一个大院墙就是宫墙,内部的永乐宫宫殿,就是一个规模稍大的台阁集合体。
    换言之,期间皇帝与太后一起用餐时,胡氏不仅在永乐宫中,还在同一个台阁建筑群里。
    所以,要清白的话,皇帝是清白的,就是每天早晚过来陪太后吃饭,聊聊天,解解闷,没有什么问题。
    而且还风雨无阻,堪称孝道典范。
    只是呢,其中还有一个胡氏,这就成了洗不白、不能洗的棘手事件。
    黄权此刻已经没有了看法、立场,现在真的是说什么都错。
    诸葛亮、廖立则各有思索,都有些疑惑。
    记录的这批人难道就真的不怕死?
    或者,记录的这些人,根本不知道永乐宫里还有个胡氏?
    正因为不知道,所以就正常记录;等到后面察觉风声时,已经来不及掩饰,更不可能修改之前已经入档封存的。
    诸葛亮脸色真的不好看,没想到皇帝如此的勤勉,毫不掩饰。
    廖立整理思绪,收拾面前的书册,提议:“丞相,孤证难立。或许去岁新春时,陛下也是如此勤勉的侍奉太后。我以为,不妨彻查。”
    这下,黄权脸色也变的很难看,事情发生过一回就算了,现在还要翻原来的就档案,江都公卿、百官们的脸面还要不要?
    反正去年这个时候,廖立还在湘州赋闲,他的女眷自然不可能入宫。
    就算他在江都,北府一系又因为吴班的事情不跟太后往来,所以妻女犯不着过年时去给太后恭贺新春。
    至于之前与皇后走动……更简单,皇后长乐宫有三营府兵充当卫士,不存在这类隐患;后来卫士撤走,皇后自力更生,反倒断了与皇帝的往来,自然不会影响当时出入长乐宫的女眷名声。
    诸葛亮有所察觉,似乎知道了廖立的意图。
    很快,向朗、黄权也有所察觉。
    这种东西,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如果不查也就罢了,真要彻查,里面有的是有趣的内容。
    就现在这种形势,彻查,那顺藤摸瓜,得弄死多少人才能消停?
    是的,彻查,一定会引发其他的大案、要案。
    向朗、向宠眼巴巴望着丞相,眼神里满是祈望。
    而一边的廖立老神在在,从查起居注开始,他就已经算是达成目的了,所差的无非推波助澜。
    论杀人,大将军、丞相都是好手。
    一个敢杀,不屑于那些人的性命;一个慎密,一旦动手能肃清干净,不留尾巴。
    真的,现在皇帝、刘琰、胡氏之间的这点事情,查到底也死不了几个人。
    可把起居注翻开,交给相府掾属、御史台的御史们一起彻查、研究……若是宋公大将军执政,大家做事有分寸,不会穷追猛打,会留点余地。
    大将军执政时,保住皇帝的体面,就能保住先帝的体面。
    基于这一原则,半年前彻查,大家手下留情,也不会查出什么东西来。
    现在不一样,太多的人想要从皇帝身上找缺点,以成为今后的进身之阶。
    别说就事论事,极有可能小题大做。
    廖立开口提议彻查,但没人响应、接话,仿佛没听到,似乎廖立本人就没说过这话。
    不觉得尴尬,也就随意翻阅手里的。
    感谢纸张的流通,若是竹简,御史们会极力压缩每日的记录内容;后续誊抄时更会进一步用词汇含义更丰富的字词来描述、记录,进一步压缩每日记录的文字、内容。
    一卷竹简五百个字,一张纸就能写二百多个字,高下立判。
    所以过去这三年时间里,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御史记录、誊抄时,也就会注意一下避讳、语法问题。
    其他凡是他们参与、知晓的,都会记录在案。
    诸葛亮、黄权也都继续翻阅,自然找不到字里行间的错误。
    待天色渐暮,廖立饥肠辘辘,起身告辞。
    他之后黄权紧跟着请辞,剩下的事情不方便他们参与,属于诸葛亮的‘私事’。
    玉堂署,点亮蜡烛后,诸葛亮直问向宠:“家中可是有子弟涉案?”
    向宠兄弟三个,向宠担任侍中,另一个早年出仕就随先帝入蜀的向充则越级提拔为射声校尉。
    还有一个弟弟向平,不参与戎旅,是个江都官场的小透明。
    见向宠面色有变,还在强撑。
    诸葛亮皱眉,不快:“莫非要传射声校尉入此间对质?”
    这下,向宠、向朗齐齐变色,先帝不喜欢向充,相对于向宠,先帝不曾重用向充,因为向充比较识时务。
    真把向充喊过来,不等诸葛亮询问,就这场面的气氛,向充就会一五一十交待清楚。
    向朗长叹,躬身揖礼:“丞相,罪在我一人。”
    诸葛亮静静看着,向朗喟然长叹,拿出手绢擦拭泪水,低头以衣袖遮脸:“家门不幸,教子无方。”
    见老朋友向朗还遮遮掩掩,诸葛亮侧头去看向宠,向宠就干脆很多:“回丞相,我弟平、条二人,身陷神兵失窃一案。”
    他的弟弟向平,向朗的儿子向条,都搅合进去了。
    见状,诸葛亮也是闭目长叹:“为国分忧,何错之有?”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个锦囊,向向宠递出:“这是陈叔侄所给之物,涉及公卿子弟甚多,不便立案彻查。廖公渊躲入廷尉府,就是在躲此案。”
    注定要杀人,谁都不想做那个挥舞刀子的人。
    廖立之所以从廷尉府主动跳出来,就是皇帝把廷尉卿刘琰得罪狠了,刘琰也把所有公卿得罪狠了。
    有刘琰这位廷尉卿做刀子,廖立自己不染血,也就跳出来了。
    方天戟失窃,只是一桩小案子,要并到其他大案里去。
    诸葛亮以手扶额,眼前向家这一切几乎是必然的,一个光禄勋,一个侍中,子弟必然会跟天子近臣们走动;即便有父兄警告,也架不住对方积极拜访、走动,沦陷只是个时间问题。
    向朗、向宠俱是无言,这一切有错么?
    忠君报国,是不会有错的。
    不给这对叔侄思索,诸葛亮整理情绪,说:“廖公渊执意要查,我一人不好开启案牍库。待明日,我与黄公衡、廖公渊一同署名后,开启案牍库,将陛下一朝移交相府,我会细细审视。”
    见向朗还有话说,诸葛亮不给他机会,直接对向宠说:“盯好案牍库,若失火,则遗笑天下。至于神兵失窃案,陈叔侄非好大喜功之人,即刻遣项平、向条前往关中,拜入南山,可避杀身之祸。”
    等到了真正需要查案的时候,涉及南山学院的学员,自然会网开一面。
    前提是……他们可以考进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