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首,今年各地的粮食增产极大可能会超过预期,外粮输入计划要不要跟着做出调整?”
问话的是商曹曹首褚青,其人所说的“外粮输入计划”实际是同舟社北伐准备计划中的一环。
徐泽对同舟社发展方向一惯的要求是内外兼修,内在为主,北伐也一样。
不管是准备阶段,还是北伐已经成功,河北路的各项工程都要按照计划稳步推进。
没有稳定的河北,就不会有稳定的燕云,不练好内功打牢基础,打下再大的江山也只会是空中楼阁。
已经开始的道路、水利、治河等大项工程建设都需要大量人力,更需要钱粮。
同舟社不可能在河北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就把绝大部分的粮食用于扩军备战和战后的燕云百姓救济上。
因此,徐泽一面主持河北路复兴计划,增强本地造血能力;一面又实施了一个庞大的粮食输入计划,继续为河北补血壮骨。
并不是从京东、海东和辽东等同舟社已经稳定开发的地域向河北输入粮食,这三地的粮食由官府收上来后暂时囤积,只待北伐开始成功,便直接输入燕云。
徐泽制定的计划是从江南购粮。
没错,就是“花钱”购买粮食。
去年,同舟社兵发大名府,直接吓崩了朝廷的精锐大军,导致赵宋朝廷失去了制衡徐泽的关键力量。
随后,叛军兵临韦城,威逼开封,赵宋朝廷慌乱之下,派出宰相王黼和亲王赵楷求和,与同舟社签定了城下之盟。
谈判前,徐泽曾让前面赶来探口风的张邦昌带回了几条谈判方向。
其中就包含朝廷要举全国之力,筹备钱粮布帛等战备物资,以支持同舟社整编河北驻军,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北伐燕云。
赵佶当时只想赶紧结束谈判送走徐泽这尊瘟神,在王黼和赵楷临行前,皇帝只在“领土”划分上设定了红线。
其人要求开封府与同舟社控制区之间必须有缓冲区,并且双方隔得越远越好。
至于钱粮物资什么的,天子则给了王黼最大的自主权。
只要能让徐泽离开开封府界,皇帝卖儿卖女都不是问题,些许钱财更不是事。
自身不干净又没骨气的宰相王黼在被徐泽一顿恐吓后,当场便吐露了天子的所有谈判底线。
徐泽相信以教主道君皇帝的“人品”和“诚意”,说到的事肯定能办到。
紧扣赵佶事先开出的“底线”进行“谈判”,同舟社肯定能从赵宋身上敲诈到难以想象的海量钱粮。
但经过慎重考虑后,徐泽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
并不是其人对钱粮不敢兴趣,能顺利抢到手的,偏要辛苦种田,而是这些钱粮不能这样取。
赵宋王朝以往财政状况尚好时,都无法满足河北两路庞大的驻军正常开支。
现在,帝国持续动荡之下,财政已经频临崩溃,要在不削减正常开支的基础上,再增加大批钱粮保证同舟社扩军和北伐,压力会增加很多。
即便徐泽在协议中明确强调朝廷必须与民休憩,停掉祸国殃民的花石纲和艮岳等大项工程建设,并将“本该”用于这些项目的钱粮改做支持同舟社北伐。
但北伐筹备,以及北伐成功之后的救济燕云都需要巨量的钱粮,算上这些仍有一定的缺口。
在其他方面能省下钱粮很有限的情况下,朝廷为了满足同舟社的狮子大张口,除了再次向百姓加征赋税就别无他法了。
至于加税可能有什么负面影响,徐泽估计赵宋君臣基本没有人会去思考,就算想到了,也不会将这问题当回事。
这些年以来,在“丰亨豫大”的政治路线引领下,赵宋朝廷为了满足天子的艺术追求,建设了诸多超级大工程,花费了无数钱财,使得原本丰盈的国库频频见底。
教主道君皇帝应对财政窘迫很有经验,最有效手段主要有两手。
其一,请蔡京出山,推进社会改革,搜刮民间财富。
坦白地讲,这些改革政策还真不是全部针对平头百姓,如改盐钞法以及推行方田均税法等,普通老百姓想利益受损都不够格。
其二,授意臣子进献“羡余”,广开财源。
杨戬搞出的“公田所”,陈遘“发明”的“经制钱”等等,都是为赵宋财政不计个人名声的“忠臣”事迹。
双管齐下,赵宋帝国才能一直有钱花,也让治下百姓负担一日重过一日,致使地方频频出现动乱。
最初并不是没有臣子劝谏,但时间久了,敢劝的、愿劝的臣子都被赶出了朝堂。
剩下的臣子们早就适应了这种有钱就折腾,没钱就加税的状态,皇帝和绝大部分大臣对加税已经没有半点心理负担。
而且,若是徐泽决心通过朝廷输送北伐的钱粮,赵宋各级官僚们不仅不会拒绝,还会欢欣鼓舞。
如此好的机会不利用岂不是傻子!
朝廷支持同舟社北伐而加征税收,各地顺便再多征收一大批钱粮以“补贴国用”,不过分吧?
徐泽毫不怀疑,一旦放任赵宋加税以备北伐,绝对会激起大规模的民变。
反正加税的锅由徐泽背,如果民乱闹得太大朝廷平灭不了,也自有徐泽这个赵宋“平乱急先锋”去擦屁股。
到头来,类似方腊、樊瑞之流的野心家将尽皆粉墨登场,再次为祸。
本就苦难深重的百姓还要再受兵祸,疲于应付的同舟社也未必能真获得协议约定的钱粮——天下都乱完了,哪里还有那么多钱粮?
还会因为平乱而影响计划中的北伐,并彻底毁掉同舟社之前辛苦建立的正义形象。
而“为朝廷卖力征税”的各级官吏们则借机吃得脑肥肠满,顺便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不知死活的贱民和血腥残暴的同舟社一并骂个够。
这样的情况,徐泽当然不会允许出现。
所以,贤相王黼才会力抗天子马上签署协议送走徐泽的强烈要求,不顾个人安危,与逆贼据理力争,竭力为朝廷争取利益。
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赵宋朝廷最终与同舟社达成相对“有利”的协议。
其中就包含取消由朝廷提供北伐所需钱粮一项,只是在维持原本河北驻军消耗的基础上增加了三成转运钱粮。
而且,徐泽还在协议中明确强调,增加的这部分钱粮要由朝廷在其他开支中节省,五年内不得再向百姓加征任何赋税。
不然的话,徐泽将率大军叩阙,扫除祸乱天下的奸臣贼子。
朝廷的税不能加了,没法转运更多的钱粮,同军北伐却势在必行,扩军所需的钱粮布帛等物资还得筹备。
不能通过协议“白拿”,那就只能“掏钱买”了。
当然,徐泽也不可能真拿钱去买物资。
同舟社派出商队,跳过朝廷这个“中间商”,直接以盐、糖、铁、玻璃、陶瓷等物资从赵宋产粮区换取粮食。
实际操作过程有一整套流程,并不是以物易物这么简单。
这便是同舟社与朝廷签署物资交换协议的由来。
褚青是商曹曹首,具体经办此事,清楚一些内幕。
虽然物资交换协议对双方都有利,属于双赢。
但某种意义上讲,却是同舟社为失血过度的江南等产粮区恢复造血功能。
此举与后世二战之后,美国对一片废墟欧洲国家进行“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异曲同工。
当然,以徐泽的做派,也不会搞单纯的物资交换,其中还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附加协议。
同舟社治下粮食增产超过预期,褚青从商曹本身职责出发,建议“调整”外粮输入计划,实际是希望提高本方物资的交换价格,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毕竟,同舟社可以少输入江南等地本就卖不起价的粮食,江南等产粮区却急需同舟社的物资救济。
徐泽没有正面回答褚青的问题,转而询问财曹曹首蒋敬。
“蒋曹首,加上江南的救济,今年我们可会有赤字?”
蒋敬掌管预算、度支、审计等事务,最关心的赤字。
“会社首,今年若不遭遇大灾,应该不会有赤字,与朝廷进行物资交换,总体也是维持盈余状态,外粮输入计划调整与否,影响不会太大。”
这几年,同舟社治下大项民生工程不断,开支很大,但总体还能维持盈余状态,这种经济财政收支情况当然不正常。
除了数次大战获得的战争赔款外,还有通过不对等交易,从宋、辽、金、高丽、日本、南洋等国和地区的不断吸血。
徐泽对赤字没时人这般排斥,但取得燕云之后,一段时间内都必须要对这份“负资产”持续输血才行,在北伐前必须厚实家底保持盈余,就必须持续吸血。
但包含江南在内的各地迟早是同舟社的天下,不能对这些地方吸得太狠,该造血还是得造血的。
即便是“敌占区”,同舟社先“帮忙”抓建设,也符合同舟社的长远利益。
褚青在商言商,只站在经济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反而落于下乘了。
“褚曹首,外粮输入计划暂时不用做大的调整,但可适当向杭州和明州倾斜配额。”
“属下明白!”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