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风八万里》第七十三章 权宜之计

    只是一提到多铎与豪格提到的二十万援军,多尔衮就觉得牙疼。
    这都是什么败家玩意!
    去年入关的时候,多尔衮是把能抽调出来的兵马都抽调出来,最后也不过是拼凑出十五万大军,但就是这十五万席卷天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直接拿下了整个北方。
    可豪格与多铎还有洪承畴事情办得太漂亮了,多铎带了八万大军南征,豪格也带了两万八千之众南征,但是十几万大军居然对金华贼毫无办法,现在逼得阿济格被迫率十五万大军大举东征驰援江南。
    多尔衮本来以为有阿济格的十五万大军驰援江南,多铎、豪格与洪承畴应该不会再出什么大问题,但是谁也没想到阿济格十五万大军东征之后还是解决不了江南问题,现在李率泰与上万王师都被困在了苏州府,多铎、豪格与洪承畴异口同声地表示还得调二十万大军南征才能平定金华贼。
    这个消息不但把多尔衮气坏了,也让京师的满洲贵族们鸡飞狗跳,甚至把这两年始终闭门不出的礼亲王代善都吓出来了!
    虽然现在的代善也不愿意得罪人更不要对面是摄政王多尔衮,但是他觉得多尔衮“大题小作”的说法完全说不通:“哪怕是豫王与肃王大题小作,江南之役也已经到了不堪设想的地步,大清国实在是变不出二十万大军来。”
    现在除了多铎、豪格、阿济格在外征战的大军,大清国在北方确实还有二三十万大军,但问题是豪格南下之后,大清国的机动兵力已经被抽调得差不多了,再继续抽调下去北方肯定会出大问题。
    因此多尔衮非常干脆地承认这一点:“我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商量这件事,如果英王东进也受挫的话,我觉得要考虑划江而治的问题了,我之前特意问过汉官了,历史上塞北入主中原都是南北对峙,只有蒙古人的大元朝才一统天下!”
    对于多尔衮来说这种结局很难接受,但是他也不得不考虑及时止损的问题,毕竟大清国在江南的投入已经够多了,而且江南一直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不管大清国投入多少兵力多少资源都是打水漂的结局。
    现在阿济格和他的十五万大军是大清朝最后的希望,如果这十五万大军都挽不回败局的话,多尔衮就觉得要考虑从江南撤退的问题。
    现在撤退虽然损失巨大,至少能把多铎与阿济格的大部分主力都撤回江北,再拖下去局面肯定不堪设想,如果阿济格、多铎、豪格的兵马都折损在江南,那么大清国恐怕连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都难以办到。
    阿济格、多铎、豪格南征时可是带走了大清军几乎一半的野战军,这些野战军如果都折损在南方,大清国在北方的统治肯定会出现大问题。
    而代善也同意多尔衮的意见:“是要考虑划江而治的问题,我也问过那些汉官了,他们都说历朝历代都是南北对峙,名义是划江而治,实际上却是两国以秦岭淮河为界,既然打不下去就必须考虑议和的问题,当然关键还在英王身上!”
    代善马上就问到了另一个敏感问题:“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停止剃发令,我听人说金华贼之所以闹得这么厉害,都是因为剃发令!”
    一说到剃发令多尔衮就觉得整个人都要炸,毕竟当初虽然是他决定颁布剃发令,但是在场的王爷、贝勒们都表示赞同,而现在代善与诸位王爷贝勒的意思却是把江南战败的责任都推到剃发令与自己身上。
    而且剃发令已经跟多尔衮、大清国都绑在一起,在另一个时空更是成了大清国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但是清军在江南败得实在太惨了,所以多尔衮还是决定快刀斩乱麻:“大贝勒所言甚是,虽然国家入主中原,国族衣冠自当通行天下,但这件事实在是办得太着急了些,剃发可以稍缓!”
    多尔衮虽然承认自己犯下了致命错误,但是“大贝勒”三个字仍然让诸位王爷、贝勒齐齐炸了,就连代善都吓了一大跳:“摄政王你这句敬称我可承受不起,多少年没人这么叫了,我也不想做这个大贝勒,我现在是礼亲王!”
    代善现在是礼亲王,而不是那个与皇太极平起平坐的大贝勒,但是多尔衮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就放过代善,他大声笑道:“大贝勒不要过谦,国家存亡之秋需要大贝勒站出来,不然本朝连退守关外都办不到!”
    这正是所有王爷、贝勒最关心的问题,自从七大恨起兵以来,大清朝还是第一次承受严重的挫败,战死的八旗将士名单是一页接着一页,把所有人都吓得不轻,现在一个月死的八旗将士比过去一整年甚至两三年加起来还要多,再这么打下去恐怕整个大清国就要被金华贼斩尽杀绝。
    而且对于在座的诸位王爷、贝勒来说,这既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也是难得的机会,多尔衮连“大贝勒”这个称呼都喊出来,自然是要拉拢他们这些王爷、贝勒,这正是大家最想要的机会。
    而代善也站了起来大声说道:“我已经老了,不想动了,但为了两红旗,为了阿玛打下的江山,我愿意再上一次沙场!”
    多尔衮不由松了一口气。
    今天总算是蒙混过关了,接下去得赶紧想办法把金华贼应付过去才行,再象这样下去的话他这个摄政王恐怕得倒台了。
    而杭州城内也是掀起了一波新的政潮,大家都没想到大明朝居然能同大顺军残部达成合作,而且李自成的那位伪皇后高氏居然直接成了越王殿下的侧妃。
    这件事说有多荒唐就有多荒唐,现在不仅是那些食古不化的正人君子站出来反对这件事,很多在职官员也觉得这件事有伤国体。
    但反对显然没有任何效果,刘永锡说得很清楚,这件事并不需要大家同意,他与张皇后、坤兴公主已经达成共识并颁发了诏书,“国策既定”,大家就不要胡言乱语,而且现任湖广巡抚何腾蛟已经向隆武朝廷奉表纳土,不联合大顺军残部,恐怕湖广将尽为唐王所有。
    而且现在朝中主政的两位阁臣朱大典、张国维都不反对这件事,朱大典本来就是为了办实事而声败名裂的人物,遇到这种难得的机会自然是连声叫好全力赞同越王殿下。
    另一位阁臣张国维干过一任兵部尚书,所以考虑问题首先从军事角度出发,很清楚如果能收编几十万大顺残部,至少能在浙闽争立中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现在越明朝廷的生死大敌是大清国,但是福建的唐王小朝廷才是真正的大敌,特别是何腾蛟宣布服从唐王之后,张国维觉得联合大顺军残部已经势在必行。
    刚刚入阁的另一位阁臣路振飞倒是有些异议,但是他刚到南京而且未立寸功,为了保证内阁团结以及对三位殿下保持最基本的尊重,在这件事他只能保持中立态度。
    几位阁臣既然支持越王殿下,这自然便是越王殿下所说的“国策既定”,大家都不要非议国策。
    诸位正人君子很清楚在这件事如果非议过多,朝廷多半是会强加一个“福建内应”的名号下来,而且这个名号并不冤枉,谁叫这些正人君子中的大多数一直认为唐王才是正统。
    在这件事上越明朝廷也确实抓了不少人,虽然大多是无名之辈,但也不乏想要借这个机会搏一把的后起之秀与在职官员,直到现在大家才知道越王之贵。
    之前越王刘永锡虽然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但一直在前线亲征,大家并没有机会尝到他的雷霆手段,而现在刘永锡是毫不犹豫地痛下狠手,该抓就抓,该判就判,该免职就免职,该杀头就杀头,至少砍了几十颗首级。
    虽然被杀的大多是南京与福州派来的内应奸细,但是这几十颗首级还是让大家明白凡事不要与越王陛下对着干,毕竟现在监国小朝廷被称为“越明”,而刘永锡又是“越王”,大家不能端着越王殿下的饭碗砸越王殿下的锅。
    何况越王殿下要收编大顺军残部,并纳李自成的伪皇成高氏为侧妃从某种角度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这件事若是办成了,那么越明朝廷在南方将占据绝对优势,浙闽相争的局面很快就会决出胜负来。
    因此这一场政潮很快就告一段落,大家更关心的是现在朝廷还是个草台班子,文武官员缺员甚多,什么时候才能轮到自己一步登天。
    而刘永锡也谈到这个问题:“三位相国辛苦了,这次高妃之事都是我任性让三位相国落了许多埋怨,但是我之所以纳高氏为侧妃是为了国家,不是基于个人名位考虑!”
    在三位阁臣之中,朱大典一直表现得最为积极:“殿下一片苦心我们都明白,现在真正可畏的流贼是张献忠,而不是高氏与这些残兵败将,而且这也是权宜之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