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草原为王》第356章 都恶补戚少保的兵书

    “好,本宫到时就与你一起出征!”
    最终张嫣一咬牙道,她也知道,江南如今这种局势,赵锐是绝不会先走的。
    “娘娘果然不愧为奇女子,懂得审时度势,拿得起,也放得下,更是一位好皇嫂,陛下有你相助是何其的幸也。”
    赵锐由衷的感慨道,他本以为张嫣会被这阵子的权力欲望迷失,可现在看来她终究不是吕后慈禧之辈,心里始终想到的还是帮助崇祯。
    接下来,两人就两淮盐业的具体细节,开始了唇枪舌战,最终达成了协议。
    今后两淮盐业由赵家商行独自运营,以每斤五十文钱的价格向盐户收购,再以每斤八十文的价格批发给赵家所有代理商,和其他地方上的商人,以后食盐生意谁都可以做。
    不过为了防止恶意抬价,赵家在各地代理商的盐价最高不得超过一百文。
    张嫣和赵锐各自派两千人马进驻两淮,保护盐户们的安全,打击私盐。
    “对了,本宫除了要派人督帐外,还要成立一个审计署,用于审查每月经营食盐所需的一切开销。”
    “没必要这么麻烦吧?”
    “哼!若不如此,到时你说商队每月运盐消耗多少银子,还不是由你说了算?若你到时候说每月亏了,本宫岂不是还要倒贴银子给你?”
    “好吧!不过盐价得在降低一些,每斤批发价由八十文改为六十文,赵家商行出售价最高不得超过八十文。”
    赵锐也没想到这娘们如今变得这样精明,他确实打着到时候抬高经营成本,随便给她点银子打花了事。
    “好一个奸诈小人,你这是打着自己不赚钱,也不让朝廷赚钱的算盘,不行,八十文已经够便宜了,绝对不能再低了。”
    张嫣见自己要成立审计署他才降价,立即就明白这小子原本打算坑她,气得差点一茶杯砸过去。
    “百姓贫穷,即便百文一斤,吃不起盐的都大有人在,亏娘娘一直说自己心系大明百姓,可现在却要赚这种黑心钱,反倒骂我是奸诈小人,呵呵!”
    “你…你…莫要血口喷人,若你真为天下百姓着想,刚刚为何不说?偏要我提出成立审计署才降价?”
    “臣也是刚刚才良心发现,不知娘娘现在良心发现了没有?”
    赵锐端起茶杯,直直的盯着她道。
    开什么玩笑,独家经营食盐的利润那么大,他怎么可能将那么多银子分给朝廷?
    “好!六十文就六十文,算你无耻,妹妹,也不知你那几年的圣贤书都交到哪里去了。”
    张嫣说不过赵锐,被挤兑的没话说,只得冲着李婉柔埋怨。
    李婉柔却是尴尬的低着头,不肯搭话。
    两人又一番扯皮,赵锐以一斤一两银子的价格,将张嫣手中的三千万斤精盐,收购了过来。
    没办法,赵锐想要将精盐的价格抬高,就必须要将那三千万斤盐弄到手,否则任由张嫣慢慢的卖,还不知得等到猴年马月去。
    一斤一两,也就是三千万两银子,除去给那些商户还债,也还能剩一千万两,张嫣想想也不亏。
    毕竟赵锐要是到时候又压价,双方竞争起来,便宜的还是那些买盐大户。
    “还有一件事,如今南方各地所有的商家店铺都交了税,你赵家商行和银行也必须交税。”
    “这是自然,商行可以交,不过银行就算了吧,再交税的话估计会得亏死!”
    “好吧!那银行就免税,商行按照朝廷规定交营业税!”
    张嫣点点头,最多也就每月上万两银子,若非不交有损朝廷权威,她才懒得和赵锐计较。
    事情谈完后,紧张的气氛也缓和了不少,赵锐突然呵呵笑道。
    “对了娘娘,听说你打算练戚家军?”
    “胡说,没有的事,本宫又不知兵事,哪里会练什么戚家军,只是整顿一下京营罢了。”
    张嫣心里咯噔了一下,嘴上却是不动声色的道。
    “哦,是吗?那魏国公一大把年纪了,为何会跑到浙江义乌去招兵?”
    见她不说话,赵锐也没再追问,而是提醒了一句:“娘娘,可别怪我没提醒你,不是谁拿着戚少保的兵书,都能练成戚家军的,这点你可以问一下我嫂嫂,戚少保的兵书她早已倒背如流,而我连一本都背不全!所以你可别被那些老家伙骗了,最后银子打了水漂!”
    “不用你操心,你还是操心操心今年出征的事吧!”
    张嫣冷哼一声,这段日子她也早已将戚少保所著的兵书全部看了一遍,所以才不会信赵锐的鬼话。
    ……
    张嫣回去后,赵锐就立即着手,开始整顿两淮盐业,短短几天功夫,被压榨的不成了样的盐户们面貌,顿时焕然一新。
    五十文一斤,一天熬煮个五斤,就有整整250文,一个月下来就是七两五钱,比以前足足多了三倍有余,足可以养活全家老小。
    从盐户手中50文一斤进价,60文批发,还要运送到各省的赵家商行,可以说根本就赚不到钱。
    事实上,赵锐也从未想过在普通食盐上赚钱,所以以后的食盐分为三种。
    最差的一种劣质食盐,各地的赵家商行零售价八十文一斤,再好一点的是两淮产出的精盐,零售价五百文一斤,最后则是从青海湖运来极品精盐,二两银子一斤。
    随着赵家商行彻底掌控两淮盐业,各地的盐价犹如血崩似的垮塌,底层的百姓是喜极而泣,再也不用为了吃不起盐而愁白了头发。
    四川的盐商却是慌了。
    但没人管他们的死活,赵锐和张嫣都一边忙着安排留守事宜,一边争夺民心。
    赵锐自然是命人四处宣传,前阵子朝廷免除赋税徭役,这阵子降低食盐价格,都是他赵大帅的功劳。
    张嫣同样让锦衣卫四处宣传,宣扬朝廷的爱民之心。
    百姓的眼睛其实都是雪亮的,并非别人说什么,就认为什么。
    赵家商行将盐卖的便宜,所以将功劳都归结到了赵锐身上。
    而免除赋税徭役的圣旨是从南京发出的,知道是张嫣下得令。
    所以家家户户,都立了两个长生牌坊,一个是张嫣的,一个是赵锐的。
    至于对崇祯,百姓还真没有什么好感,这几年来几乎年年加响,盐价也是噌噌的往上涨,而自从赵大帅和皇后娘娘来了南京后这一切才改变,所以大家心里都有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