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汉》第四十二章 在君为君

    在如今庐江,孙翊还关心另外一件事。
    孙翊问吕范道,“张公送来的那一万新兵训练的如何了。”
    吕范想了想,慎重地答道,“野战不足,守城已可。”
    吕范性格谨慎,他能说出守城已可,那就是非常可了。
    至于吕范口中的新兵野战不足,那只是跟江东的中军相比而已。
    而江东中军的野战能力是通过无数次战斗锻炼出来的,这一点是无论怎么训练也无法达到的。
    孙翊当初让吕范负责训练这批新兵时,本就不指望短时间内训练出野战强悍的军队出来,只要能用来守城,就可以了。
    才一个月,一万新兵交给吕范训练就已经有如此成效,孙翊不由得赞吕范道,“大兄在时常夸子衡有将才,今日吾识之矣。”
    吕范得到孙翊的夸赞只是微微一笑,脸上并无骄傲之色。
    之前孙翊让张昭招募一万新兵,并且让他将这批新兵和十万斛粮食一起送到皖县来。
    这一万新兵孙翊是准备拿来镇守庐江的。
    孙翊回去与山越决战肯定要倚靠中军的野战能力,所以此次带来庐江的一万兵马不久后孙翊就要带回吴县,这就会削弱目前庐江的防御力量。
    因此孙翊让张昭在江东招募一万新兵送到皖城来。
    到时候这一万新兵加上李术投降的本部兵马,再从庐江本地招募些兵卒,庐江的兵力就会达到两万之数。
    孙翊再派个将才统率这两万兵马镇守庐江,孙翊就能放下对庐江的担忧,放心回去与山越决战。
    张昭这次招募的新兵多是从丹阳郡中招募的,丹阳郡盛产精兵,几乎丹阳郡中的成年男子每一个都是优秀的步兵胚子,兵员素质很好。
    但是丹阳兵有个很大的缺点,他们太过骄悍,常常恃勇斗狠,不服从管理,军纪很差。
    诸侯讨董后,曹操觉得自己兵太少,丹阳精兵闻名天下,所以他怀抱着满腔热情和夏侯惇一起到丹阳募兵。
    在丹阳太守周昕的帮助下,曹操得到了丹阳兵四千多人,结果他带着四千多丹阳兵在龙亢县休息的时候,丹阳兵突然就作乱,烧了曹操的营帐。
    幸亏曹操勇武,手持利剑手刃了十几个丹阳兵,震慑住了阻挠他的丹阳兵,他才能逃出营来,不然哪里有后面的魏武帝。
    由此可见,丹阳兵的骄悍若是不好好整治,可能会让主将香消玉殒。
    不过孙军中,能治丹阳兵的有很多。
    吕范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吕范自随孙策渡江以来,就以军功累累得全军敬重,而他最擅长的就是整顿军纪。
    当初孙策势力扩张太快,手下兵马越来越多,但军纪却越来越坏。
    后来有一次孙策与吕范在一起下棋,吕范主动提出要为孙策整理军中纲纪。
    面对吕范的第一次请求孙策拒绝了,吕范又正色第二次请求孙策,孙策也只是笑笑并没有答应吕范。
    吕范就不请求了,开始专心下棋,孙策以为吕范放弃了这个想法。
    结果在下完棋后,吕范一出将军府就脱下士大夫所穿的褠,穿上武将常穿的袴褋,驾着马就来到吴县外的中军大营。
    对着军营中的一众将校挥鞭宣称孙策命他为都督。
    后来这事传到孙策那里,孙策没有发怒,只是无奈之下为吕范的都督之名补上了正式的手续,并正式委任他管理军中军纪一事,结果不出半年,五万大军军中肃睦,威禁大行。
    由此可见吕范的亮笃忠直与治军有方。
    因此在张昭送来这一万新兵时,孙翊立马就让吕范负责这一万大军的整顿训练事宜。
    丹阳兵最重要的就是军纪问题,只要军纪好了,那么丹阳的新兵迅速就能转化为一支战斗力不弱的合格军队。
    但没想到,吕范只花了一个月时间,成效就已经如此快了。
    屯田之事已经在慢慢步入正轨,新兵也已经可以用来守城,而且滞留庐江已经一个多月了,想来山越的士气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孙翊动了回吴之心。
    孙翊对吕范说道,“平越之策无须再去信告知张公了。”
    吕范有些诧异,孙翊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道,“吾三日后就回吴县。”
    吕范听后大喜,孙翊回吴就意味着,孙翊要与山越进行决战了。
    只要孙翊能在决战中把山越击败,不仅意味因为孙策之死而带来的江东内乱被孙翊彻底平定,而且这个一直以来是江东心腹大患的山越,以后就再也成不了气候了。
    这绝对是影响江东孙氏兴衰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战。
    而这一战即将要展开了。
    身为孙氏之臣的他,自然心中会激动了。
    鉴于孙翊即将回江东开展一场大战,吕范向孙翊推荐道,“别部司马吕子明壮武有胆气,素有智计,如今江东大战在即,君侯不如将其带在身边委用。”
    这是吕范第三次推荐吕蒙了。
    吕范第一次推荐吕蒙是他刚进入皖城的时候,而吕蒙引起他注意是因为吕蒙向他提过一个建议。
    当初孙翊分兵,吕范率领一支部队负责作为疑兵在曾江吸引李军的主力,当时吕蒙就在吕范的军中。
    吕范当时打算乘四艘楼船而上,前三艘都是满载士兵,第四艘只是虚张声势。
    在临行前,吕蒙向吕范说道,“李术非不知兵之人,如今我军四艘楼船逆水而上,前三艘士兵皆有数千人马之数,唯第四艘仅数百人,楼船吃水不同,李术必会起疑。”
    吕范听后觉得有理,问吕蒙道,“若将七千人马平均布于各艘楼船之上呢?”
    吕蒙答道,“若如此,楼船之间吃水相同,李术不会起疑,但兵力分散,无法做到猛攻之态势。”
    吕范一时有点犯难,问吕蒙有何良策。
    吕蒙答道,“无须将兵力分散,只须在最后一艘楼船上放置石头,增加楼船重量即可。再令数百士卒多设旌旗,这样就足以迷惑李术了。”
    吕范听了觉得可行,果不其然李术被吕蒙的此计迷惑导致他做出误判,认为曾江上的孙军有一万多,就是此次孙翊北进的全部兵马了。
    而这促使他下定决心把皖县中的大部分兵马派去曾江增援。
    从那次吕蒙的表现之后,吕范就对这个小小的别部司马上心了,觉得他有兵谋。
    而且吕蒙作战也很勇猛,不畏生死,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吕范越看越顺眼,因此刚一进皖城就向孙翊推荐吕蒙。
    只是孙翊那时以庐江大部未定为由,将此事暂时搁置。
    后来孙翊委任吕蒙为典农司马,负责招揽流民一事。吕范就又向孙翊进言,认为吕蒙是有将才的人,让他处理此等杂务是大材小用了。
    那时候孙翊对吕范说道,“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不为小事。”
    吕范听后深以为然,又觉得孙翊在皖县又跑不了,所以也就没有再劝孙翊。
    如今吕范见孙翊三日后就要回吴了,吕蒙还为典农司马负责招揽流民一事,怕孙翊把他忘了。因此又特地向孙翊推荐了一次,让孙翊把吕蒙带在身边。
    孙翊有些头疼。
    自己已经两次明里暗里表示目前还不想重用吕蒙了,吕范还能来第三次推荐,孙翊现在终于体会到吕范那时自署为都督时孙策的心情了。
    这个人,头好铁。
    孙翊不是不知道吕蒙的才能,相反的,还有谁比他更了解吕蒙的才能呢?
    只是,目前还不是重用吕蒙的时候。
    目前的吕蒙是有智谋,但现在的吕蒙有很大的性格缺点。
    现在的吕蒙轻果好杀,锐气太盛而且戾气太重。
    孙翊将其任为典农司马,故意不委任他军职,就是要冷一冷他,用政事杂务来锻炼他,让他能够改善自己太过急躁的性格。
    不然如果放任不管,只是想着重用他,让他为自己快点做出贡献,那么迟早吕蒙会被自己的这种性格害死。
    孙翊想让吕蒙是吕都督,而不是吕将军。
    只有改善性格之后,再让吕蒙好好读书,培养他的大略,培养他更深程度的计谋,这样将来他才会无愧立于四大都督之一,而不是如前世一般被人诟病比不上其他三个都督。
    先养性,再养谋,这才是对吕蒙的真正培养之道。
    面对吕范的第三次推荐,孙翊轻轻吐出两个字,“待定。”
    吕范想说一些话,但话到了嘴边还是咽了下去。
    他当初敢先斩后奏自署为都督,一部分是出于公心,还有一部分是基于他与孙策有深厚的感情,但如今的他和孙翊之间并不具备这种感情。
    他已经推荐过三次了,前两次孙翊还会借词推脱一下,但这次就是明着告诉吕范,吕蒙他暂时不会用。
    吕范出于推荐吕蒙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他也不解为什么一向英明的孙翊对这事会三次不许。
    但已经三次了,再推荐可能就是面对孙翊的不满了。
    孙翊毕竟不是孙策。
    见吕范欲言又止,脸上有一些意兴阑珊的样子,孙翊怎么觉得这个托孤大臣有些委屈。
    渣主即视感,忠臣三荐良将而不听。
    “吕蒙是一把锋利的宝剑,但宝剑磨得太快太锋利,会容易断掉。”
    “孤想他长久的为孤披荆斩棘,孤想他常伴身边,而不是仅仅是如刚出鞘的宝剑一般,只有那一瞬的剑光惊艳世间。”
    孙翊的话如香甜的泉水般激荡在吕范心头。
    原来君侯不是
    吕范起身对孙翊深深拜道,“君侯英明。”
    孙翊凝眸不语。
    孙翊身为君主本没有对臣子解释的必要,但前车之鉴在前,孙翊担心等下吕范又来个先斩后奏,如果那样的话,
    孙翊会惩处吕范。
    自己毕竟不是大兄,对于他来说,自己的权威神圣不可冒犯这一点,是他的最大底线,没有人可以触碰。
    吕范是江东重臣,又是孙翊的托孤辅政之臣,对江东的稳定,对孙翊的扶持都有着莫大的功劳,暗里对孙翊更是有一种兄长般的爱护。
    这些孙翊都记在心里。
    所以他才会对吕范解释,就是不想他因为不明就里,而犯下一些不可饶恕的错误,这是孙翊对吕范这种臣子的保护与宽仁。
    但同时孙翊又是一个君主,宽仁不是妇人之仁,更不是懦弱,如果臣子触犯到孙翊的底线,孙翊也会有狠绝无情的一面。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吕范入座后,孙翊问吕范道,“他来了吗?”
    “二公子昨日刚刚到达皖县。”吕范答道。
    沉思了一会,孙翊问出了一个他早就知道答案的问题。
    “当日大兄立嗣,是不是曾经有意将江东之主的位子传予他。”
    孙翊的语气平和,但在吕范听来却有些不寒而栗。
    吕范脸色犹疑,不知该怎么回答。
    孙翊双手交叉托在下巴下,身体微微往前倾,对吕范说道,“在君为君,卿无须有所隐。”
    吕范脸色变幻,最终归于坚定一色,对孙翊道,“在君为君,无此事。”
    孙翊一双如水的深眸静静地看着吕范,过了好一会,孙翊叹息道,“卿真君子也。卿,无愧大兄之托。”
    孙翊笑了起来,他现在很开心,因为孙策给他留下了一个国士。
    孙翊的笑让吕范的心情也放松了下来。
    孙翊要想了解三国中的人,不会光凭三国志中的记载为准。
    因为如今坐在他面前的不是印刷出来的生硬的字体,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子衡,汝不是一直好奇庐江太守是谁吗?”
    “现在孤告诉你,庐江太守就是孤的仲兄孙仲谋。”
    孙翊的话让吕范震惊不已,孙翊如此看重的战略要地,竟然会交给孙权来镇守。
    但细细一想,又是那么的理所应当。
    孙翊从怀中拿出一份早已写好的任命文书,将其展开放在身前的案上,而后拿出自己的吴侯玺印,将其重重的按压在文书上,
    “大兄是吾的兄长,仲兄也是。”
    “吾相信吾的兄长,庐江这个要地,他能替吾治理好。”
    “同时,他也守得住。”
    说完,孙翊看着任命文书上那鲜艳的吴侯玺印,笑容更加明艳了。
    君主临国,宗子镇边,亲亲恩义,古今之常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