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汉》第四十章 平越之策(二)

    孙权在位时,每次要对外用兵,山越就出来叛乱,令大军不得又不回来平叛,这一点让历史上的江东失去了很多机会。
    所以自山越发生叛乱那天起,孙翊要的就不是平定两个字,他要的是根除。
    他要一劳永逸的解决山越这个心腹大患,他要让山越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要想根除山越之乱,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消灭山越的有生力量,让他们无法再发起强大的攻势,然后再采用诸葛恪的收官策略,来进行对山越的最后一计绝杀!
    为什么历史上江东消灭山越的有生力量会耗费了近四十年时间呢?
    不是因为江东人才不够,江东最不缺将才。
    也不是因为山越战斗力太强,山越尽管好武习战,高尚气力,战斗力不俗,但终归与江东的兵马还是有差距的。
    难道是山越人数众多?
    这也不是,山越总人数大约在二三十万之间,其中老弱妇孺孩童占了一多半,真正的青壮兵员最多大约在十余万左右。
    让孙氏用了近四十年时间,才将十余万山越军消耗大半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江东将领一直无法找到大部山越的所在地,没办法集中力量对其打击。
    山越平时都在深山中,山谷万重,又连接着江东各郡,山越一旦进入深山了,往往可以周旋数千里。
    这样的情况根本不容易找到大部山越所在地,找都找不到了,还如何对他进行有效的打击。
    历史上江东将领更像是救火队员,哪里出现山越叛乱了,就往哪里去灭火,然后把握住每一次灭火的机会来一点点削弱山越。
    山越的这个特点也造成了每次他们叛乱时,速度都极快。就像这次叛乱,孙策刚死不到十天,各郡县就传来了山越攻打郡县的消息。
    山越叛乱的速度能这么快,不是因为他们组织效率高,那是因为江东境内的很多县城都是靠山而建的,这等于是山越一出家门口就到了要攻打的县城了,这速度能不快嘛。
    山越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是当地豪族,对于他们来说攻打县城其实也可以算是常回家看看。
    第二个原因就是山越不是一个整体,其中分为很多股势力,有大有小。
    每次山越叛乱时,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在某地攻打县城,就算每次山越叛乱孙氏都能平定并且消化掉,那也仅仅是山越中的某一部分。
    更何况山越又不是年年叛乱,他们叛乱是要看时机的,两次叛乱之间的时间间隔久的可能会达数年以上。
    正因为有以上的两个主要原因,所以历史上的孙氏才用了近40年的时间才把山越的主要军事力量给削弱的差不多。
    如今孙翊有信心能在一年内完成历史上孙氏花了40年才完成的事,不是他自大,而是他发现了在目前的江东态势中,是完全有机会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目前江东境内,几乎每郡都有山越叛乱的迹象,甚至在一开始达到了郡县不能制,要向吴县求援的地步。
    其中以会稽与丹阳两郡中的费栈、潘临、毛甘,金奇这四名宗帅的势力最为强大。
    每名宗帅约二万人马,就这四部一共就八万人马了。加上其他郡中零散的小一点的山越势力,这次江东境内山越反叛的总兵力约十万左右。
    甚至一开始吴县外都有山越活动的迹象,都打到孙翊家门口来了,这是完全不把孙翊放在眼里呦。
    正因为兵力如此多,分散范围如此广,一开始山越叛乱才会被视作头等大患!
    那时候山越刚发生叛乱的时候,江东真的就像倾覆只在一瞬间。
    孙策之死让许多牛鬼蛇神都冒了出来,山越更是觉得这是抢粮食,抢人口的天赐良机,所以一下子都举起了叛旗,攻打郡县。
    历史上的孙权继位有没有遇到如此险恶的境地呢?
    有,因为孙权继位后史书记载他最重要的军事部署就是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而且孙权建安五年继位,建安八年才第一次讨伐黄祖,那么中间这三年的空白孙权在干嘛,很明显就是专心在平定境内的山越叛乱。
    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来料理山越之事,可见当时江东境内的山越叛乱有多严重,历史上的孙权继位后遇到的山越叛乱之强度应该跟孙翊现在遇到的是一样的。
    而那三年恰恰就是曹操势力突飞猛进的时候……
    如今孙翊面对着历史上孙权同样面对的乱局,孙翊却不会采用孙权的策略,孙权的策略是以静制动,这个方法的确可以平定当前的乱局。
    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在孙权的策略下,山越只是定而未除,结果后面该叛乱的还是眼睛都不眨的就叛了,把孙权坑的不要不要的。
    而且耗费时间太长,官渡之战绝对是孙翊难遇的一次契机,孙翊不可能耗费那么长的时间来跟山越打来打去的,白白错过了江东最重要的一次机会。
    孙翊与孙权不同,孙翊从这次巨大的危局中发现了一个数十年难遇的战机。
    这次山越叛乱如此浩大,是很危险,但同时这代表着一点,那就是山越的主力部队,几乎全部从山里出来了!
    这种机会对于一直想根除山越祸乱的孙翊来说,真的是太难得了。
    危机危机,危险和机会一向是并存的。
    不在山里的山越军,这就给了孙翊能够消灭他们的机会。
    如果孙翊能将这十万山越军都吃掉,那么山越的军事力量就会为之一空,那么孙翊就能毕其功于一役,将山越与江东的军事力量对比瞬间扭转。
    达到可以完全行使诸葛恪那三步策略的地步,从而彻底解决山越祸乱。
    机会是有了,那么这个构想有实现的可能吗?
    有。
    山越军这次敢于倾巢而出,叛乱规模之大远超过往,有个原因就是一直压制他们的孙策死了,他们觉得悬在头上的那把刀消失了,所以气焰才会如此嚣张。
    而且这其中肯定有其他势力的添油加火……
    但若原因仅仅是这个的话,孙翊平定庐江的消息传开之后,山越应该陆续退去才是。
    因为他们趁的就是孙策死了江东人心涣散,而继位的孙翊没有威望,压不住江东人心这个时机。
    但是在孙翊平定庐江之后,威望大涨,江东的人心已经慢慢的归拢到了孙翊身上,江东军队的士气也在日益提升当中。
    这时候就应该趁孙翊还没彻底整合好江东逃入山中,不然一旦等孙翊整合好了,孙翊一定会组织军队反攻,而那意味着什么,
    野战!
    山越虽然人数多,但他们毕竟是山贼,没有统一的训练,没有统一的指挥,而与他们野战的可是闻名天下的江东步兵,是训练有素,有优秀将才指挥的正规军。
    野战那不是找虐嘛。
    这不是臆测,而是之前的江东将领用血的战功证明的事实,山越当初也和江东兵马野战过,结果,挺悲惨的。
    所以后来山越就学乖了,有机可乘就打,没有机会就退入山中自保,尽量避免江东兵马硬碰硬。
    但有这种先例在的情况下,山越此时却反常的没有按照惯例退入山中,事出反常必有妖。
    孙翊综合各种已知的信息得出了一个判断。
    山越缺粮了!
    山越虽然也会自己耕种,但这时候南方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这可是水稻耶,而山越住在山里呀。
    这时候的耕耘技术没办法在树木林立的山里开辟太多稻田的,而山越有三十万人,所以如今的山越还没办法做到粮食自给自足,这也是山越时有叛乱的根本原因。
    叛乱是会死人的,如果不是为了生存,他们也不会时常叛乱。
    缺粮是山越这次叛乱规模巨大的主要原因,因为缺粮了,又碰上了他们认为的天赐良机,所以一窝峰都出来攻打郡县,为的是夺得大量的粮食。
    明知有危险,却还是不退,怎样都要抢得粮食而归,这不是缺粮是什么,难道还真以为是“常回家看看”吗?
    在孙翊判断出这一点后,孙翊立马就下了一个决定。
    孙翊密令各地镇守的将领,趁着夜晚时纷纷出城抢割还未成熟的水稻。
    孙翊的密令传到各地的时候,各位将领还以为是孙翊回来了,要对山越发动反攻了,一个个都很兴奋。
    这段时间以来,孙翊严令他们不许交锋,他们在忠诚的执行孙翊的命令的同时,心中都憋着一团气,而这团气在得知庐江大胜后更强了。
    结果打开孙翊的密令一看,却是让他们去收割刚刚播种的水稻,众将纷纷不解,这是什么骚操作?
    不过现在孙翊的威望已经今非昔比,虽然不理解,但各地将领还是忠实的执行了孙翊的命令。
    于是乎,在几天内,镇守各地的将领们各自领着手下兵卒,在夜晚时趁着夜色打开城门,却不是为了夜袭远处的山越军营,而是为了收割城外稻田中的还未成熟的水稻……
    平时拿横刀的手如今拿镰刀,
    还干的挺乐此不疲的。
    在各地的山越白天起来后,就有人发现了城外的稻田如今已经是空荡荡的了,那本来代表生命的幼稻全部都不知所踪,一根草都没留下。
    各地的山越头领得知这个消息后,顿时牙龇欲裂,立马组织起攻势向眼前的县城攻去,发泄着心中的怒火。
    杀千刀的孙军,
    你们太狠了!
    孙翊后来在皖县收到了各地将领对割稻一事的奏报,在知道山越的反应后,孙翊就知道自己做对了,自己的判断也没错。
    山越的确缺粮,不然不会对那些水稻幼苗那么在意。
    本来山越是打算过一段时间还打不下来县城,就把城外的这些稻田里的幼苗都收割走。
    这些幼苗虽然还没成熟,但至少还能充饥,至少还能为自己留一条退路。
    但这如今唯一的一条退路,已经被孙翊活活堵死了,孙翊一根稻草都没给他们留下。
    孙翊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孙翊不怕山越跟他硬碰硬野战,怕的就是山越逃回山里,这样的话,数十年难得一遇的机会就会错过了。
    现在孙翊命众将坚守县城不让山越抢到一颗粮食,又将幼稻全部收割堵死了山越的退路,就是在告诉他们,
    要么和我战,
    要么活活饿死。
    孙翊就是要逼山越与他在江东大地上进行决战!
    山越就算忌惮江东兵马的野战能力,但是他们还有选择吗?
    就算他们怕死,但是山中他们的妻儿还在等着他们带粮食回去,他们能逃避吗?
    答案是显然易见的。
    尽管已经做到这一步,但孙翊还是不敢大意。
    他将山越逼到死角,这的确能够阻止山越逃回山里,只能和自己一战。
    但这一战对于山越而言是背水一战,所以此时他们的战斗意念是很强的。
    所以孙翊一直待在皖县不回吴县。
    因为一旦孙翊回吴县了,那释放出的信号就是,江东与山越的决战开始了。
    这一点山越知道,江东众臣也知道。
    孙翊迟早要回吴县,但不能太快回,如果他马上回去了,那不就是正好撞上了气势如虹的山越军,那时候胜败可就不好说了。
    而且山越的兵马还比江东的多。
    孙翊在等山越的气势下落。
    虽然现在山越是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士气很高,但凡事都有个顶点,到达顶点之后就是衰落的开始。
    孙翊拖延时间不回吴县,就是拖延与山越决战的时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越的士气就会慢慢下落。
    因为他们毕竟缺少粮食,这一点如勾魂锁链一般一直在暗中影响着他们。
    反观江东这边,如今孙翊的威望在与日俱增,身为江东之主,他的威望是会影响江东的士气的。
    近来有很多将领纷纷请战,这就是一种表现。
    面对将领的请战,孙翊都留中不许,这就等于在压着他们,他们心中战斗的意念只会越来越强。
    就算压弹簧一般,压的越久,最后反弹起来就会越有杀伤力,孙翊不回吴县,也是为了在养江东将士之气。
    到时候到了一个合适的点,山越已经气竭,反观江东将士就如出笼的猛兽般气焰高涨,彼消我长,这就是胜机。
    再加上将领,指挥,训练,粮草供应等战争因素全都是江东方面占据优势,而且江东还有城池作为依托,这多种因素影响之下,就算山越人数众多,那又有何惧?
    打仗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往往不单单是人数。
    况且孙翊为了以防万一,手中还有一个王牌没用。很多战斗的胜负手,其实是在开局前就已经定好的了。
    身为一个优秀的知兵者,要有足够敏锐的目光,冷静的分析一切战争中的要素。
    然后在这纷杂繁乱看似对自己很不利的战况中,找出那稍纵即逝的一缕战机抓住他,最后
    只手间颠覆战局!
    这就是庙胜。
    现在孙翊差的只是何时回吴,收获成果罢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