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紫宸问对(下)

    李治在看苏大为,隔着紫宸殿中香料燃起的烟雾。
    武媚娘的手握着李治一只手,眼波温柔。
    殿内安静到极点。
    苏大为不能让李治等待太久。
    他不能只说些老生常谈。
    因为这次入宫,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叙职报告”。
    必须拿出点真东西来,才能让李治满意。
    “回陛下,要想高句丽减少叛乱,乃至彻底融入大唐,臣倒是有些浅见。”
    李治没有说话,但腰身好像略微挺直了一些。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苏大为继续说下去:“首先一点,要将原本的势力铲除,若有叛逆则,须斩草除根。
    第二条,是扶持亲唐之人,使高句丽之民不能凝聚一体,分而化之。
    第三点,须用我大唐优势的文化,技艺,不断渗透,改造高句丽人的思想,令其慕我大唐文化,以加入大唐为荣。”
    苏大为说的这些话,其实并不算新鲜,无论是大唐,还是后世,对这种手段都十分熟练。
    打掉顽抗者,扶持投降派代理人。
    最后是文化渗透,教育改造。
    苏大为说的这些,李治虽然没出言反对,但明显眼里闪过一丝失望。
    就在这时,苏大为又说出一番话。
    “铲除叛逆,扶持亲唐之人,这些我相信大总管他们都已经在做。
    这些能解除一时,却是治标不治本,真正有用的,还是文化渗透,虽然耗时较久,但却是治本之法。
    臣以为,可以给高句丽及百济之人,一个向上的梯子。”
    “梯子?”
    “就是晋身之阶,我们打破了高句丽和百济原有的阶层,打乱了他们原本的秩序,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
    只靠杀,是杀不出稳定局面的。
    必须要有晋升的阶梯,将高句丽和百济中的精英吸纳入我大唐。
    以臣之见,可效仿大唐制度,以都督府在辖区设力选拔机构,以对大唐立功,或本地有才名,得推荐,可入都督府设立的机构,学习大唐先进文化制度,其中优秀者,可再送入大唐深造,甚至入国子监深入学习我们的文化。
    通过考核,其中优异者,赐其入大唐为官的机会。
    相信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手段,可以令半岛的人才,为我大唐所用,同时扶立起亲大唐的阶层,稳固高句丽和百济。”
    李治一直认真听着,直到苏大为说完,他细细思索了一番,点头说了一个字:“善。”
    这代表他对苏大为说的这番话认可了。
    其实大唐做为天下共主,一直有吸纳各蕃国人才为己用的习惯。
    在唐廷一直有大量的蕃将,甚至是外国官员。
    比如像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过去都是被大唐征服的部族,最后举族内附归降。
    从此为大唐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但这种武力的吸纳,毕竟与半岛情况不同。
    草原这些部落,对本民族和国家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谁强大就跟谁,千百年来都习惯了。
    反观高句丽和百济,都属扶余别种。
    这两国都存在了数百年,其正统和民族观念,对当地人来说,是深入人心的。
    想要同化,殊为不易。
    但是苏大为所提的,确实给了李治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从打击顽抗的叛逆。
    到扶持亲唐的代理人。
    到文化教育,缓慢渗透,这些之前都有人提过,不足为奇。
    但是苏大为最后将这些散招串了起来,提出建立新的秩序,培植和吸纳当地人才,进入大唐的内循环,加入大唐官僚机构。
    由此,双方在精英层面,可以实现共融。
    具体的执行,当然还需要无数的细节和章程,但至少听起来,确实是可行的。
    有苏大为提出的这个框架,李治对治理和消化高句丽及百济,心里的把握又多了几分。
    仔细咀嚼一番,他的脸上终于多了丝笑容:“阿弥你不错,这几年,熊津都督任上历练得不错。”
    听了李治的话,苏大为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感觉自己的“叙职报告”算是通过了大半。
    就在这时,李治突然开口道:“倭国那边,是怎么回事?”
    咯噔!
    苏大为心里一震,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前面的部份,只是暖场。
    李治真正在意的,只怕是苏大为征倭之事。
    这事虽然后来给李治上过奏折,但却是先斩后奏。
    以李治的精明,不可能不在意。
    甚至他对大将掌兵上的风吹草动,异常敏感。
    苏大为在入宫之前,就知道李治肯定会拿这个话来质问。
    第一次李治召他入宫,他是借着被刺之事给回了。
    说是给李治缓冲时间,何尝不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寻找最合适的时机。
    深吸了一口气,苏大为向李治抱拳道:“陛下,我为熊津都督,首要职责,便是守住百济。”
    “守百济,便要征倭?这是何道理。”
    李理的语气,透出几分冷意。
    从他微眯起的眼睛里,闪动着危险的光芒。
    这是天可汗,在质疑领兵大将,是否有了不臣之心。
    苏大为额头上隐隐渗出冷汗。
    他知道这是此次入宫,最关键的考验。
    李治用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他有怀疑,他便会弃而不用,甚至斩尽杀绝。
    若是他能确定臣子的忠心,哪怕能力差一些,他还是会留任。
    在李治这里,忠心才是第一位的。
    他既非太宗李治民那样的马上皇帝,开国君主,自然不能凭借军功和威望统领天下。
    李治驾驭大唐,凭的是他的眼光、智慧、隐忍,以及高明的帝王权术。
    正如他废掉王皇后和萧贵妃,扶武媚娘为皇后。
    借着废后之事,同时打击了关陇和山东门阀,打压了长孙无忌。
    再将武媚娘推到台前,与那些老臣和门阀打对台。
    他则在幕后,平衡内外。
    终李治一朝,军事、财权、人事任免,这些最关键的东西,一直牢牢把握在皇帝手里。
    武媚娘手里唯一亲近一些的官员,一个李义府,一个许敬宗。
    这两人,一个因罪被流放,一个辞去相位。
    几乎没有提供武媚娘任何可靠的助力。
    至于娘家亲人,至今引入宫的也只有其姐武顺,其母杨氏。
    武媚娘真正掌握大权,要在李治驾崩之后。
    李治是一个非常擅常玩平衡之术、借力打力,隐身幕后,并且牢牢抓住权柄的“天可汗”。
    大唐的疆域在他手里,达到巅峰。
    而这样在一位雄主,后世居然会落个“懦弱”之名。
    苏大为亲眼见到李治的成长,自然不会有任何侥幸心理。
    整个大唐,最信任武媚娘,最防备武媚娘之人,只有李治。
    对于武媚娘,他既信且用。
    但对武媚娘身边之人,他非常警惕和防备。
    苏大为被武媚娘视为亲弟,又是年轻一代将星,实在是武媚关系网中的“异类”。
    其身份,位置,在李治眼中,万分敏感。
    苏大为心如明镜一般。
    他深吸了口气,定了定神,拿出腹中已经想了无数次的答案,向李治抱拳道:“陛下,臣自跟邢国公习兵法以来,常记在心里一句话,叫做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百济虽已被我军征服,但百济王室与倭王乃血脉之亲,世代交好。
    否则倭国也不会以倾国之力,率师远征白江。
    若非有赖陛下神明,臣与刘仁轨适逢其会,在白江一举击破倭军,若被数万倭军登陆,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我们在泗沘城只有一万唐军,再加上数千新罗仆从。
    若倭军与百济叛军相为奥援,再加一个高句丽,百济局势必然翻天覆地!”
    这番话,绝非危言悚听,而是极有可能之事。
    几万倭军,在海面上受限于战船和战术不如唐军,被苏大为和刘仁轨再加刘伯英,打得大败。
    但这几万倭军若是登陆上百济,那战斗必将是另一个局面。
    前有倭军,后有百济叛军。
    再加上心怀鬼胎的新罗人。
    还有高句丽在一旁虎视眈眈,这是必死之局。
    全赖苏大为当时的反应快,而且连战皆胜,在高句丽、新罗、百济叛军和倭军没有形成合围之势前,先袭取高句丽买召唤,劫去高句丽人的粮草。
    再返身打崩了扶余丰这些百济叛军。
    接着再在白江口大破倭军。
    最后挟着大胜,又用分化之策,裹挟了新罗世子金仁泰,使其与金法敏争夺新罗王之位。
    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镇守百济泗沘城的唐军,都将万劫不复。
    但苏大为硬是凭着强悍的智谋和执行力,在不可能中,打出一个时间差,打出一个大胜之局。
    如今的百济能有这样有利的局面,那是苏大为带着众将士,拿命拚出来的。
    这番话,即便是心有犹疑的李治也不能不为之动容。
    李治声音放缓道:“以朕留在百济的兵力,能有现在的局面,殊为不易。”
    停了一停,他接着道:“既在白江打破倭国,何须再跨海远征?”
    “陛下,倭国野心勃勃,陛下不在前线,不知倭人狂妄,若不重挫其野心,打掉他们的根基,只怕百济永无宁日。”
    见李治面上不以为然,苏大为急道:“陛下,倭国看似遥远,但其国对大唐野心一直不小,一直向长安派驻细作,刺探大唐和陛下的隐私,并且倭国中大兄扬言,大唐不过尔尔,要派兵打败唐军,马踏中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