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第一百一十一章

    苏大为想过回大唐之事。
    之前是日思夜想,想早日回到长安。
    有那么一瞬间,苏大为在接到柳娘子让人代笔写给他的家书时,忽然意识到娘亲已经老了。
    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无论哪个时空的苏大为,骨子里都是华夏之人,自然是想要回阿娘身边尽孝的。
    但是在带兵作战的那段时间,他只能把亲情暂时放下。
    直到此刻,听到李勣突然说出李治急召他回去的消息。
    并没有想像中的吃惊,反而有一种肩头一松,如释重负的感觉。
    终于……
    终于可以回去了。
    但是下一刻,苏大为忽然又警惕起来。
    李治这次召自己回去,有些不同寻常。
    过去因为苏大为身兼都察寺工作,有一条与朝中李治百里加急的通信渠道。
    李治之前有什么命令是对熊津都督府的,都会直接对苏大为下令。
    但是这一次,明显打破了这个规矩,居然是通过李勣来转达。
    这其中是否有什么特别的用意?
    做为在这个时代已经生活十几年的唐人,苏大为早已明白,李治非但不昏聩,反而是一个极为聪明,政治权谋高明的人。
    但一时之间,他也猜不透李治的用意。
    李勣自是不可能假传消息,一切的答案,只有等回大唐,才能清楚李治葫芦里卖什么药了。
    李勣轻抚着长须,见苏大为低头不语,也不出声打扰。
    等苏大为重新抬起头来,李勣才道:“传的是口谕,说是越快越好,你自己准备一下吧。”
    “那熊津都督府那边……”
    “陛下同时还有明旨,令刘仁轨为代都督,你只用把政务印信交接,别的不用多管。”
    原来如此。
    苏大为先是一愣,接着有一种明白感。
    难怪之前刘仁轨在自己面前时,感觉有些怪怪的,想必他早已知道了消息,知道即将顶替自己,成为熊津代都督。
    苏大为再一次沉默下来,脑子里在思考利弊得失。
    回大唐的消息,虽然是他一直期盼的。
    但在这个时候,真有些措手不及。
    还有许多事没有做完。
    比如对百济之策,还有在倭国北海道那边,唐军的兵锋还在继续向前。
    倭国现在有安文生座镇,黑齿常之、沙吒相如,再加上后续又增派的阿史那道真、崔器等大将还在纵横捭阖。
    若是再有几个月时间,当能收服全部倭岛。
    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
    “你手头的事,自己与刘仁轨交接,我这里还有另外一件事,要单独与你说。”
    李勣看了苏大为一眼:“你听说过,高句丽鬼卒吗?”
    日暮西斜。
    属于熊津都督府的临时行营中,苏大为端坐于帐中,面色沉凝。
    帐内鲸油灯的光芒明亮,但却无法照亮苏大为心中的那丝阴霾。
    不仅是天子急召返唐的事,还有李勣白天跟他说的另一件事。
    高句丽鬼卒。
    白天随李勣走入平壤城中,旧日王宫的一间密室。
    鼻子里仿佛又嗅到密室里那种似尸臭,似诡异的气味。
    那种臭味,就像是晒在海滩上,被烈日暴晒的臭咸鱼,气味怎么也驱不散。
    密室中央,是一个方型的黑色水池。
    池中黑色的水,暗沉的不见一丝光亮,浓黑如墨。
    这里原本应该有不少鬼卒,但现在,空空如也。
    鬼卒去了哪里?
    又是什么时候离开的?
    据传昔年隋炀帝征辽东,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驱使鬼卒在战场上大杀四方,杀得隋军措手不及,阵斩了隋军大将,以致隋军大溃。
    一举扭转整个战局,最终引起隋末大乱,大隋崩塌。
    可以说,这一切的关键,便是那一战中,突然出现的高句丽鬼卒。
    原本苏大为还在奇怪,这几年大唐与高句丽的战争,都没有见到鬼卒现身。
    尽管如此,仍没人可以忽视鬼卒的存在。
    包括此前苏大为在进攻平壤时,都时刻紧绷着一根弦,提防着鬼卒。
    但直到最后,平壤城陷落,也没有见到鬼卒的踪迹。
    原本,苏大为还以为高句丽已经没有鬼卒了。
    但是现在看,实情并非如此。
    究竟是什么人,带走了鬼卒?
    鬼卒还有多少?
    会不会对大唐造成威胁?
    这一切,都需要都察寺的跟进。
    “阿弥。”
    外面传来声音,苏大为扬声道:“进来吧。”
    走进来的是苏庆节,在他身后还跟着高大龙、周良。
    这是属于苏大为圈子最核心的人手。
    连娄师德和王孝杰都没通知。
    本来苏大为还想多找些人,但是安文生还在倭国,黑齿常之和沙吒相如、阿史那道真、南九郎也在那边。
    “事情整理得如何?”
    苏大为抬头看向苏庆节。
    他之前征战倭国,熊津都督府的事,都是交给苏庆节暂代。
    下午知道那件事后,他便已经开始召集人手,做善后之事。
    “现在熊津都督府有兵员五千五百,刘仁轨身为带方刺使,手里有兵七千。”
    “也就是之后刘仁轨手里可用之兵,有一万二千人。”
    “这还不算你找新罗借的那一万人。”
    苏庆节向苏大为嘿的一笑:“当时本为充实都督府,现在也要便宜刘仁轨了。”
    “休要这么说。”
    苏大为摆手道:“刘将军为人方正,有他继任熊津都督府代都督,想必能继续稳定住局面。”
    说完,看向周良道:“周二哥,百济这边现在钱粮如何?”
    战兵听起来是不多,但是按大唐惯例,原本在新征服的土地上,也就不会驻守太多人。
    像安西四镇,此时几乎就是哨所一般。
    真有战事,首先靠向藩属借仆从军。
    其次才是向都护府借兵。
    问题是都护府一般也就几千兵马。
    还要到后来,与吐蕃争夺控制权,才会增强兵力配置。
    不过兵力只是一方面,比兵力更要的,是对地方的资源控制,具体就体现在“钱粮”二字上。
    周良一直替苏大为执掌着都察寺在这边的情报网,闻言抱拳道:“百济这边,之前一直以手工业和农业并举,主要是工商业发达,与倭国、辽东高句丽和大唐的生意往来频繁。
    如果只说粮食的话,经过之前的战事,恐怕还得数年才能恢复元气。
    最近的粮食连养活本地都有些捉襟见肘,还需要新罗方面资助。”
    苏大为默默点头。
    想要百济安定,首先得令当地百姓都能吃上饭,不至饿死。
    否则一但闹起饥荒,定然又会爆发新一轮的叛乱。
    此事不可不防。
    百济其实在农业上,是逊色于新罗和高句丽的,之前一直压着新罗人打,全靠他的手工业和工商业发达,以做支撑。
    “新罗那边,金法敏最近还算老实,我走前会去信给他,再敲打一番,让他尽量配合刘仁轨,也给你们的工作减轻一点压力。
    另外,手工业和商业,可以多加鼓励,税制现在朝廷没有安排,就如他们之前旧例吧。
    粮食方面……
    光靠新罗可能还不够稳妥。”
    说到这里,转向一旁的高大龙:“大龙,倭国那边现在生产恢复如何?”
    “正要提到这件事。”
    高大龙也是刚从九州回转来,对那边的情况比较熟悉。
    他的眸光微闪:“九州现在占领区,大致还在天草和肥前、肥后、筑紫。鹈户神宫那边还在交接,一时还没落入全部掌控。
    就九州实控之地,大致有十八万户,人口四十余万。”
    苏大为点头,示意高大龙继续说下去。
    就这点人口户数,当然和大唐远远不能相比。
    但对百济来说,已经算是不少了。
    “之前的战事,已经误了农时,倭国今年的收成会减少一些,所以我们的处境会有些艰难。”
    “倭国也缺粮?”
    这个结果,令苏大为颇有些意外,眉头不由皱起。
    民以食为天,缺粮会出大乱子。
    高大龙继续道:“倒不是那么缺,粮食其实还是有的,年中时你命人传开的那种高产的稻种,收成还算不错,拉平了一些损失。
    只是最近又有新的问题出现。”
    “什么问题?”
    “过去倭国收粮,都是由王族指定的收粮人,世代由其收粮,价格远低于市价。”
    被高大龙提及,苏大为想了起来。
    那些收粮人,类似后世的“中间商”,或者说是乡绅。
    但是这批人,除了少量见机得快,投靠唐军,大部份在第一波战事时,被当做反面典型给抄家了。
    也就是说,原本倭国地方农业的生态被打破了。
    就算农人有粮,一时也不知如何上缴,如何征收。
    苏大为一转念,把此事想明白,失笑道:“这有何难,就让粮食自由买卖,都督府若需粮,便照市价向农人买就行了。”
    “这个问题我们之前也想到了,也向农户们说过,但结果许多地方的农人都反对。”
    “反对?”
    苏大为愣了一下:“以前收粮人给的价,是远低于市价的,现在我们允许他们粮食自由买卖,以市场价来定价,这样农人赚的钱更多了,他们为何要抵制?”
    “因为他们觉得,看起来收入是高了,但风险也高了,遇到丰收时,如果按市场价,粮食只会被贱卖。
    而且农户每口人一年下来也就不到三百斤的粮食,除去口粮,能卖的不多,这点粮食让他们单独想办法找地方卖,他们觉得十分不方便,而且会耽误做农活的时间。”
    “那他们想怎样?”
    苏大为有些无语。
    现在这批农户,当初都是无土地的,无产农人。
    可以说是倭国的底层。
    这才过去多久时间,就有些变味了。
    以前无产的时候,唐军只要给他们田地耕种,什么样的条件,他们都会答应,并且积极响应。
    “他们说,还是希望像过去一样,由统一的收粮人来征收。”
    “呵呵,这真是……”
    苏大为无奈的摇头。
    做为农民,居然会反对一件对他们利好的政策。
    人性和地方事务之复杂,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