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就应该豪横》第五百五十四章 不服输的谢子瑜

    杨浩是真的不喜欢和赵桓聊天,要不是看他是太子,都不知道得揍他多少回了。
    和赵佶聊天,赵佶都不是时常端着架子的,甚至有的时候会像是两个老朋友之间的交谈一样,和赵构就更不用提了,那是兄弟一般的感觉,唯独这赵桓啊,也难怪赵佶不喜欢他。
    对杨浩建康府一行,赵桓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弄得好像一切都是他在幕后策划的似的,这就让人很不舒服。
    不过这也表现了一点,杨浩查抄的那些所谓的豪族并非大族,杀了也动不了建康府的根本,在朝廷眼里更是无所谓的,杀了抄家以充国库,这种事啊,历朝历代屡见不鲜。
    “杨浩,你去见了父皇,父皇可曾说起那辽人使臣不日便要到京的事情?”
    果然,赵桓也在惦记这个事情,杨浩点头:“官家提及了,也提及龟山先生即将入京之事。”
    “龟山先生入京之事京中已经传开,龟山先生的学识渊博,本宫也是极为敬仰的,只是这事和辽人使者有什么关系?”
    杨浩耸了耸肩:“没什么关系。”
    “这……”赵桓一愣,随后尴尬的笑了:“呵呵,也罢,杨浩啊,本宫是觉得既然辽朝虽然已是强弩之末了,可未必没有反击的能力,况且现如今国库空虚,再打下去恐怕……”
    说着双眼微微眯了起来,淡淡的说道:“本宫觉得,杨浩你应该明白的。”
    杨浩也笑了:“臣当然是明白的。”
    “既然如此,那本宫也就放心了,你我都是为了朝堂所想啊。”
    “殿下说的是,臣到也有一事说与殿下听听,不知殿下可愿听否。”
    交流好书,关注vx公众号.。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说来。”
    “前些时日皇城司查抄那些贪官污吏,朝堂之上多有空缺,臣举荐一人可为吏部尚书。”
    赵桓眉头一皱:“你说的可是那吏部侍郎白时中?”
    吏部尚书不是个简单的位置,赵桓原本想要借这个时机安插自己的人的,却没想到杨浩这么直接的提出了要求。
    “臣以为,陈东可为右谏议大夫。”
    听到这话,一旁的陈东一怔,却是不敢多言,只是偷偷的瞄了杨浩一眼,到是赵桓有些动容,陈东在朝堂的根基很浅,这去做了御史也没多久,直接提右谏议大夫若是没有一些助力,只靠他自己很难做到,索性一咬牙:“好,就这么说定了。”
    事情说定,杨浩再次谢过恩赏,由陈东送出东宫。
    到了宫外,陈东才躬身一礼:“下官谢过镇北侯提携之意。”
    杨浩头也不回的说道:“提携吗?并没有,陈少阳,你也知道,这是本侯和殿下的交换而已,不要想太多了。”
    看着杨浩离开的背影,陈东的神色变得很复杂,和欧阳澈结交那么久,在心里对这曾经痛恨的杨浩是有改观的,而且对太子赵桓支持停战他也是有意见的,可自己又没法说,现在太子殿下竟然用这件事和杨浩做交易……这就……唉……
    至于赵桓为何会支持合议,陈东明白,杨浩也明白,因为赵桓怕了,赵构如果真的推平了辽朝,这份泼天的功劳给他加分可就太多了,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爹对赵构有多么的喜爱,加之韦氏的枕头风,还有就是朝中私底下也有人支持废立之说,说不担忧,那是假的。
    可自己有什么办法阻止赵构继续北伐的?现在机会来了,辽人耶律大石派了使者来和谈了,当然,他也知道,就算是反对继续北伐,这也不能是他来出头的,需要有人来牵线,于是他选择了杨浩……
    赵桓或许是急了,急着安插自己的人进入朝堂,没出两日,白时中的任命就下来了,把这货兴奋的连忙到杨浩这里拜谢一番,完全没有一点想要藏着掖着这层关系的意思。
    其实还真的没必要藏着,朝堂一战成名,身上镇北侯杨浩的烙印太清晰了啊,清晰的不要不要的,弄得现在是曾经的好友吴敏等人都和他疏远了。
    算不得是什么洗牌,替换的有实权的位置也就那么几个,到是陈东的异军突起才是蔡京王黼方面最为担忧的,太子赵桓对他们是更不喜欢的。
    蔡京很明白,和杨浩还有的谈,只要筹码够用,怎么都好说,但是对赵桓这边,他有什么筹码都没用。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他比谁都明白,也得亏是赵佶年富力强,要是早早退位,这赵桓上位,他早就完犊子了,正因为如此,他才更想要把朝堂掌控在自己手里,以期待在赵桓即为之后,还能够大权在握。
    这要让杨侯爷来说,你特么都老成什么样了?退了吧,回乡下当个富家翁不好吗?折腾个什么劲儿啊。
    谢渊求见杨浩,被告知侯爷不在,谢渊的心里犯了嘀咕,建康府谢家和杨浩有了隔膜,一座造船厂算是来修复关系的,可谢子瑜这个作逼孩子又砍了一刀,这造船厂当是白送了,谢渊自然是犯了嘀咕。
    尤其是这一次从建康府回来,他发现崔博已经在千金一笑楼登堂入室了,据说是那边传出了消息,千金一笑楼打算在建康府,临安府,大名府这些地方按照这个楼子的规模也来上那么一下,而崔博俨然成为了杨侯爷的合作伙伴,算是幕后股东之一了。
    崔谢两家都是杨浩的合作伙伴,可现在却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谢渊知道,这是杨浩故意的,然而你就算是知道又能怎么样呢?
    这不是等闲的生意,来了性子说我不干了,倭国的那生意是小,银矿事大啊,就算是自己说不干了,谢崇文也不会答应的。
    到了崔博那里,二人见礼,谢渊开门见山:“崔兄啊,这一趟建康府之行,咱们二人也是今非昔比了啊,侯爷那里对我谢家越发的有些厌恶的情绪了,小弟是没办法了,特来求教。”
    崔博笑着看了看摆出一副恭谨样子跟随而来的谢子瑜:“这位便是名满江南的谢家才女子瑜小姐吧?”
    谢子瑜落落大方的施礼:“子瑜见过崔先生。”
    谢渊带着谢子瑜,崔博自然也带着崔明玉,这崔明玉也算是见惯了各种美女的,见到这谢子瑜原本不该有任何的心动,可偏偏有种眼睛拔不出来的感觉。
    崔博摆了摆手,让谢子瑜坐下,这才对谢渊说道:“白时中白侍郎升任尚书,这是侯爷在朝堂的一步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了,现如今侯爷在朝堂之上有门下侍郎李纲李大人,又有了吏部尚书白大人,为兄想着啊,以后还会有更多人的。”
    谢渊点头:“崔兄说的是,所以小弟才急啊,这侯爷的心思,小弟现如今是真的有点琢磨不透了。”
    崔博迟疑了一会儿,抿了口茶,这才像是下定决心一样说道:“前些时日与侯爷对饮,侯爷说起在建康府的事情,他曾言过,人要有敬畏之心,并且侯爷言明,不喜自作聪明的人,贤弟啊,这话还是回去细琢磨一下吧。”
    他说这话的时候,不经意的瞟了谢子瑜一眼,见这个谢家小姐依旧是端坐在那里,到是淑女的紧,面色不改,像是完全和她没关系一般。
    只是他却不知,谢子瑜很清楚这话是说给谁听的,不只她自己清楚,谢渊也清楚,只是有些话,他说不得,也没法说,说了谢子瑜就会听吗?
    其实说白了,就是谢子瑜低头,不在掺和,那么谢家和杨浩之间就可以重修旧好,可偏偏这位谢小姐又是个不服输的性子,总想要一争高低,总觉得这天下的男子都应该像是建康府的那般纨绔一样,臣服在她的石榴裙下,这……
    见谢渊这般苦恼的样子,崔博也是心有戚戚,到是想着能将谢家赶下船,自己就可以独霸倭国的利益,可现在不行啊,他知道,自己一旦真这么做了,那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不只是得罪了谢家,就是杨浩那边,恐怕也不会再信任自己的了。
    “贤弟,荥阳郑氏的旁支郑威恐怕是死定了。”
    “这事小弟到是听说过,怎么?”谢渊一听,来了精神,到是有些不解的问道。
    “之前那郑威以为侯爷不在京城,走了蔡大学士的门路,想要给千金一笑楼一个教训,觉得事情是落定了的,就给本家送了一封书信,只不过……”
    谢渊何其聪明,眼睛一眨就明白了,开心的笑道:“多谢崔兄提醒啊,侯爷日理万机,些许小事谢某还是可以为之代劳的。”
    应该说这个房间里,崔博明白,谢渊明白,谢子瑜也明白了,唯独不是很明白的就只有崔明玉。
    亲自将谢家兄妹送出,崔博才说道:“明玉啊,有些女人是不能碰的,能碰的你随便,爹不会管,但你一定要把眼睛放亮,爹的话你可明白?”
    崔明玉面色有些颓丧,点着头说道:“爹,明玉知道,这谢子瑜原本是谢家送进镇北侯后宅的。”
    “嗯,知道就好。”
    车架之上,谢子瑜嘴角微微翘起,十分得意的样子,谢渊无奈的摇头,崔明玉什么心思,大家都看的明白,一个青铜级别的被几个王者级别的围观?操作都猜的通透了。
    “堂兄,这荥阳郑家的事我来办吧。”
    谢渊一惊:“子瑜,你可千万不要乱来。”
    这位仁兄是真的怕了,郑威是死定了的,荥阳郑氏搞不好就会给杨浩带了一些麻烦,麻烦不会太大,但总归是个麻烦,如果自己能解决掉这个麻烦,或许就是从新回到和崔博一样地位的一个机会,但这事要是谢子瑜去做……
    “堂兄放心。”谢子瑜莞尔一笑:“小妹省的轻重的,这件事是咱们谢家的机会,不会搞砸了的。”
    谢渊只能无奈的叹气,这位小姐的脾气上来,自己还真的没法劝说,只能是选择在暗地里把控着便是了。
    其实真要说,到不是杨浩不见谢渊,是杨浩真的没在京城,而是出城去迎龟山先生杨时去了。
    说杨浩喜欢杨时吗?没有,完全没有,一点点的敬仰都没有,寻杨时,只是要确立杨时入京后会不会一鸣惊人而已,会不会在政见上让自己这边得到一些胜算,比方说对辽朝的态度。
    当然不是说杨浩对这些文人都不喜欢,也有崇拜的,比方说范文正公,但说到底,对这些搞学术的,是真心的不是很感冒,搞学术的就安心去搞学术,搞学术不代表你会治国。
    就打个比方来说,杨浩就从来不认为苏东坡这个吃货会治理国家,当然,这也是个人偏见而已,人家做过官,而且还不小呢。
    其实按照杨浩的想法,儒家思想没有错,错的是人,孔老二最早的儒家思想可不是后来的理学思想,要是孔老二也跟他们一样,就不会一得了势马上砍了少正卯了。
    孔子讲究的是礼,不是纵容,隐忍,孟子讲究的人性,是民本思想,荀子更是将法家和儒家融合,讲究的性本恶。
    然而,董仲舒开始,为了迎合统治者,更好的管理这些无知的百姓,甚至更好的控制统治阶层,最早的儒学思想就开始变了,到了两宋元明,理学崛起,总之,说白了,不管怎么改变,这些人不过就是打着儒家思想的幌子,在巩固自己的不倒的地位罢了。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