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五代末》第十八章 蔓延的迷雾

    “嗯?”郭荣望向王朴,双目中满是威严。
    王朴怡然不惧,昂首挺胸:“陛下,袁彦资历浅薄,恐难以服众,还请陛下三思。”
    虽然与会的四位大臣皆出自郭荣的幕府,但这四人根本就不是一条心。
    郭荣欲图提拔几位亲信武将,以掌控禁军,稳固皇位,这也是五代乱世最常用的手段。
    先帝郭威是这般做的,前朝后汉也是如此这般,前前朝、前前前朝...无一例外都是如此。
    但这有用吗?
    王朴对此向来嗤之以鼻。
    若是此法当真有效,这中原,怎会在短短五十年间里,五度改朝换代?
    本朝太祖郭威,不正是前朝开国皇帝刘知远的亲信爱将?
    在王朴看来,要想让大周的国祚长久,最重要的,是维持禁军中武将派系的均衡,而不是依靠所谓的忠诚。
    均衡远比忠诚更重要,这是王朴一贯坚守的观点。
    赵匡胤也好,袁彦也罢,这俩个人现在看起来确实忠心耿耿,但谁能保证他们身居高位之后不变心?谁又能保证他们永远忠诚?
    照郭荣目前的身体状况来看,他的寿命恐难以持久,待他百年之后,幼子郭宗训即位,谁敢保证赵匡胤与袁彦不是下一个郭威?
    若是禁军中有两个势均力敌的派系,那就算郭荣英年早逝,幼子还是能有机会坐稳江山的。
    为长久计,王朴从来都是劝郭荣注意分寸,别太过倚重赵匡胤、袁彦、李继勋等新晋武将。
    但郭荣并不听劝,如今的禁军,以赵匡胤为首的新兴势力,早已占据大半要职。
    殿前司,除了都指挥使张永德,其余的中高层几乎都与赵匡胤交好。
    而在侍卫亲军司,韩令坤与李继勋两名都指挥使,又是赵匡胤的铁杆。
    照这般局势下去,这批自高平之战后崛起的新晋武将,迟早能够取代李重进、张永德等先帝遗留的武将,彻底把持禁军。
    李继勋被调离禁军,正是王朴乐于见到的。
    王朴本想建议郭荣,将步兵司交还给李重进为首的老武将派系,尽量维持两派的均衡。
    可谁曾想,郭荣却一意孤行,让袁彦去接替李继勋。
    若是袁彦走马上任,那禁军中派系的均衡依旧无从谈起。
    王朴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都要制止这份调令。
    当王朴话音刚落,袁彦便霍然起身:“王枢相,你这话实在言之过甚,我从军三十余载,何来资历浅薄?!”
    袁彦语气有些冲,但也实属正常。
    他今年年满五十,前四十载却是一事无成。
    参军二十多年,袁彦一直都在底层打转,直到跟了郭威起兵造反,才终于有了些起色。
    六年前,周朝初立,先帝郭威替养子郭荣挑选幕府臣僚,其中最要紧的便是澶州掌书记,以及步兵、马兵两个都指挥使。
    掌书记郭威选了大器晚成的状元郎王朴,马兵都指挥使由于赵弘殷的求情,选了赵家次子赵匡胤。
    赵匡胤当年二十出头,年轻气盛,缺乏经验。
    郭威为求稳妥,便从追随自己起兵的低级武官中,选了较为老到的袁彦,担任澶州步兵都指挥使,一老一少,共同辅佐郭荣。
    袁彦当时的低官阶,反而成为了他的优势。
    毕竟州步兵都指挥使,不过是个从八品的小官,郭威总不能让高级武将屈尊纡贵。
    靠着这份来之不易的运气,袁彦一转前半生的颓势。
    郭荣成功继位后,袁彦随他入京,仅用三年,便从籍籍无名的八品小官,升到了凌驾绝大部分武将之上的防御使。
    离武将巅峰的节度使,袁彦仅差一步之遥。
    若是袁彦能够成功顶替李继勋,担任侍卫步兵都指挥使,那升任节度使便是板上钉钉。
    因为只有节度使,才配得上侍卫步兵都指挥使一职,李继勋如今的本官,正是昭武军节度使。
    反驳完王朴,两鬓微苍的袁彦抬头望向上首的郭荣,声若洪钟道:“请陛下放心,臣定能替陛下分忧解难。”
    “好。”郭荣满意地点了点头:“此事就这么定了。”
    王朴心急如焚,还欲劝谏:“陛下...”
    “文伯。”郭荣抬起右手:“朕知道你的意思,只是如今步兵司军心动乱,让别人去,朕不大放心。
    朕也清楚,袁彦虽然持重,但确实没有统领大军的经验,所以朕只是让他暂代李继勋,若是他办事不力,朕便依你,撤职换人都由你来定。”
    郭荣身为皇帝,好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王朴哪还有反驳的余地?
    王朴嘴唇不断抖动,几欲开口,最终还是沉默着坐归原位。
    接着,便是郭荣对袁彦的各种交代,嘱咐他赶赴淮南之后,一定要稳住军心,监管好步兵司内各级武官的动向...
    赵匡胤正襟危坐,看似很认真地听着,余光却瞥过王朴有些发青的面容,心中蓦地升出一股莫名的异样。
    撇过头,望着袁彦愈发峻挺的脊背,赵匡胤满脑子都是袁彦方才那句:“我若是他,也会这么做”。
    突然之间,赵匡胤觉得自己有些看不懂这位忘年之交了。
    两人差了二十余岁,在澶州三年,赵匡胤一直虚心向袁彦求教各种兵家要诀,袁彦也乐于指点这位晚辈。
    那段日子里,两人时常相聚痛饮、切磋武艺,醉了累了就畅谈家国大事、天下时局。
    赵匡胤自认为,自己与袁彦称得上是忘年之交,并自忖对袁彦的为人相当了解。
    但自打随郭荣入了开封,两人的官阶不断擢升,公务愈发繁忙,彼此间的来往自然也就稀松了。
    在开封三年,除开公务上的必要往来,赵匡胤与袁彦的见面次数屈指可数,关系渐渐就淡了。
    在澶州时,袁彦只要动动眉毛,赵匡胤就能看穿袁彦的心事。
    但如今,赵匡胤再望向袁彦,却只能看到一团不断蔓延的迷雾。
    赵匡胤心中暗自感慨:这才三年,袁彦的变化怎会如此之大?
    就在赵匡胤思绪纷飞之际,郭荣已完成对袁彦的训示。
    郭荣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疲态,按了按常服下微微发痛的胸腔,环视四位信臣:“时候不早,有劳诸位了,都回去歇息罢。”
    话音刚落,郭荣突然想起桩事,接着说道:“赵匡胤,你留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