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哈盗,晚上修正。
当叛逆遭遇独裁:父权笼罩下少女的孤独与成长
一、片名
《狗十三》片名就简练生动的将两个主人公摆在观众面前:狗,和十三岁的女孩。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初读“狗十三”这几个字,那种放浪不羁和愤世嫉俗的意味便在唇齿间氤氲不散,颇有些骂街的意思。为什么有这个意思呢?因为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片名的英文翻译为“einsteinaein”,如果直译成“dogandthirteen”,那么片名里那股狠劲儿便藏而不露了。于是干脆译成“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表面看起来是前后两条来到李玩儿家的宠物狗,实则也暗喻李玩如狗一样任人冷落、玩弄、抛弃的命运。面对一个单亲家庭的青春期少女最叛逆懵懂、孤独痛苦的成长蜕变,在她没有能力洞察社会那些明里暗里的道理、也不愿向世俗之道和成人世界妥协的时刻,是爱因斯坦带给她亲人般的温暖和陪伴,而她身边所谓的亲人只是以一种粗暴的方式要求她,迫切的将她打造成一个合适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形状。不可否认,那是爱,只不过爱得太迫切,太急于求成,毫无顾忌的将少女珍贵的自尊和细密的心思践踏和辜负。
二:符号
1、牛奶
影片开场不久就出现李玩上学前,奶奶强迫她喝牛奶的情节。李玩搪塞不过,匆忙喝几口便吐出来,小爱因斯坦赶紧上前舔干净地上的牛奶,继而李玩将一碗牛奶都喂给爱因斯坦。这是在影片的开端部分,看似着重塑造李玩与爱因斯坦日益增进的感情,实则暗示奶奶并不关注李玩的生活习惯。影片开头便交代过李玩同父异母弟弟的降生,也特意告诉观众,“李玩”这名字是“随便起的”,而弟弟的名字“昭昭”不能随便。
第二次出现牛奶,是在李玩和爸爸的饭局上。爸爸答应她去天文馆作为考试优秀的奖励,但却因为“提前约好”的饭局而与女儿爽约。爸爸带着女儿出席酒场,在被询问“有事儿啊”时,爸爸冲口而出的那几句话无疑深刻的刺伤了李玩。“跟您吃饭就是这辈子最大的事儿”,“人的事儿还没搞明白呢还去管天上”,这在成人看起来曲意逢迎的客套话在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女心中一定被误解为父亲对她和她理想的轻蔑和不屑。而这时,父亲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话对女儿的刺激,而是执意让女儿给主人敬酒,酒杯中是李玩从小喝了就吐的牛奶。此情此景,牛奶的出现无声的将一个忽略女儿成长的父亲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他或许能够给女儿买狗、买旱冰鞋,或许能够坐在女儿对面谈人生谈理想,但在女儿十三年的成长岁月中,他是缺席的。
第三次出现牛奶,是在第二个爱因斯坦被送走后,李玩遍寻不着,便找到姐姐的男朋友,也是后来喜欢上她的男孩子胡吃海喝。男孩递给李玩一杯牛奶,她愣了一下,继而仰起脖子一饮而尽。下一个镜头便是李玩在卫生间呕吐,男孩子站在身后关切的拍着她的背。当然,刚与李玩相识不久的男孩肯定不知道她不喝牛奶的习惯,他只是把他认为的关爱强加给他,而这,李玩并不需要。就像接下来男孩慢慢靠近李玩的嘴唇但被拒绝,他因为李玩“需要安慰”,其实李玩只是需要了解。
最后一次牛奶的出现是在片尾。当属于李玩的这段风波过去,生活看似回归平静之时,镜头转向李玩的弟弟昭昭,开始记录他溜冰的训练。而训练的开始就是一人必须喝一杯牛奶。巧的是,昭昭也不能喝牛奶。接下来便是一组昭昭溜冰训练的记录。他不断的摔倒,不断的重复自己不想再练,可教练依旧执着的强迫他站起来。这时给在旁边旁观的李玩一个反打,让人不难想起在影片开始,李玩与父亲关于报物理还是英语补习班的争执。或许导演想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我们就是这样被父辈的思想绑架着长大,总有那么一段孤独的岁月,没有人能够听
懂我们内心的声音。
2、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爸爸为了讨好李玩而送给她的礼物。影片中,爱因斯坦与李玩的关系从起初的排斥,到接受、喜爱,直到狗走失后李玩因狗而与家人的矛盾冲突,再到被迫接受新爱因斯坦,最后新爱因斯坦再次走失,李玩的感情随着爱因斯坦两起两落,也通过这条叙事线索细腻的诉说着李玩从单纯的女孩成长为社会动物的过程。
对于片头爱因斯坦的到来,起初李玩是排斥它的,作为被父母忽略的女孩子,李玩一个人孤独生活在爷爷奶奶家,与他们间的代沟导致李玩的少女心思无法向外人宣泄,叛逆乖讹,方枘圆凿,碰巧这时,有个陪伴她,甚至依赖她的玩伴出现,李玩细密的心思逐渐被这个弱小的生命打动,接受了爱因斯坦,并很快将它当做自己的闺中蜜友,同吃同睡。这一阶段,李玩寻求动物作为陪伴,是影片第一次展现李玩的孤独。
当爱因斯坦走失后,一直被压抑的李玩突然爆,悻然陷入与全家人的对立关系。豆瓣网友说,她从李玩身上,“看到的正是那个年纪,除了宠物,宇宙,幼稚的原则,一无所有的弱小自己。”在一个女孩十几岁的年纪里,丢失一条陪伴自己,形同家人的宠物狗,是天大的事情。由于李玩不顾一切的找寻爱因斯坦,爷爷受伤,奶奶走失,连家人买另一只“爱因斯坦”来哄骗她也无济于事。李玩以为自己依然拥有小孩子的特权,无理取闹的沉浸在自己寻狗的世界中,无视爷爷奶奶受到的伤害,也无意与家人妥协。李玩对“父权“的挑战结束在突如其来的暴力中。爸爸一改往日的慈眉顺目,面目狰狞的摁碎李玩手里的酒瓶,嘴上的训斥怒骂和手上的拖拽扭打没有一丝一毫留情。接着却又因为自己的暴躁和鲁莽伤害了女儿,硬要女儿接受自己的歉意,将她抱在腿上和颜悦色的安慰着。像极了一头野兽在怒过后舔着自己身上被误伤的伤口,满是抱歉和遗憾。一动一静两场戏作为片中的重场戏,是迫使李玩态度转变的关键点。正是父亲既暴力又和蔼的一番教育,让李玩迫不得已的接受父亲和一切成年长辈所遵循的所谓“规则”。父爱的沉重和强势跃然荧屏,在这种力量的笼罩下,李玩只能妥协,放弃找寻爱因斯坦,也藏起自己棱角和执拗。伤害与被伤害的交替过程,暂时平衡了李玩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对立。这可以看做是李玩成长之前的最后放肆,也是对这个家庭长久以来的忽略和冷漠的最后报复。
此后,李玩不敢再排斥新爱因斯坦,只能无视它家中的存在,以此和平共处。接着,电影开始将镜头对准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由于弟弟是独生子,又是男孩,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对他的悉心呵护和谦让使得弟弟身上存在着很多坏毛病。当弟弟拿着晾衣杆打遍了家人而未遭到责怪时,他开始向新爱因斯坦挑战,而家人纵容的在一旁看热闹,却不予制止。新爱因斯坦与这些看热闹的家人分立两派,谁也不敢再上前一步先动手,生怕对方伤害到自己。这时,李玩伸出手,轻声唤着“不怕,爱因斯坦”时,它竟然安静下来,安分顺从的俯卧在李玩脚下。这是李玩第一次唤它“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她终于从情感上接受了新爱因斯坦,也预示着她终于明白,自己在家中原来像这只狗一样,与全家人僵持的对立着,只是这个家庭的附属而非中心,她不能有飞扬跋扈、蛮横无理的张扬姿态,只能小心翼翼、卑微、顺从的苟活。
终于,当新爱因斯坦伤害了弟弟时,家人还是丝毫不顾及李玩的感受,将它送进后妈口中的“狗肉火锅店”。后来我们却知道,尽管它是被爸爸怜悯,送进了流浪狗收容所而逃脱了成为盘中餐的命运,但却因为绝食而死去。同时,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隐喻:狗尚能如此忠于自己的主人,而人在社会中生活,有时却无法执着于自己的原则和立场,甚至无法控制和决定自己的命运。你得趴得比
比狗更低,舌头伸得比狗更长。
三、总结
成人世界是什么?是对所有人都满怀敌意,却还有拼命讨好的残酷?还是那句你问我,我问她的英语单词:hypocrisy(伪善)。对于李玩来说,是那一筷子夹起,一口吞下的狗肉,是看到所有亲人围着弟弟庆祝生日时挤出的笑脸,是面对老爱因斯坦的新主人时那声“抱歉”,是听到新爱因斯坦死去消息时那声“谢谢”。
“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曹保平对媒体说。“尽管表层叙事的动力不同,但底下的东西是一样的,是内省的复杂,故事里那种我喜欢的张力一直都在,这是特别触动我的地方。”
狗是引题,十三是成长,狗十三是伪善的成人世界。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残酷青春,其中的亲切感和孤独感似曾相识。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那样一段无人理解,却还要被迫接受所有大人世界的规则的日子。他们对自由和理想,对爱和希望的向往都会因成长而统统被岁月打磨成粗粝的沙。
苏牧老师上课时经常说:“真正好的,应该是没有衣服的。应该穿过皮肤、让血液都感受到温度。真正好的电影也是一样,不仅要到皮肤和肉,还要割到骨头,要刮得骨头嘎嘎响。”我想,所有经历过成长的我们,都一定被这部电影刮疼了。跟狗本身无关,只是影片中的妥协与较量、希望与失望所描述出的生活的粗粝质感,能让每个人回想起她的青春故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凌睿(来自豆瓣)
来源:
《狗十三》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雪迎和郭靖霖优异的演技。
电影讲述了李玩得狗、失狗、再得狗、再失狗的故事,最后又与爱因斯坦重逢。
但她没有和爱因斯坦相认,因为她觉得与其让它跟着自己受苦,不如跟着一个可以好好对它的主人。
透过电影,我们能看到全家人男尊女卑的刻板思想。
全家人对李玩太苛刻,却对弟弟过于溺爱,仿佛像《三体》那样打了思想钢印,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认为天生就该重男轻女,从来意识不到自己有什么问题。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爷爷说“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
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去哄弟弟。
李玩说弟弟应该给奶奶道歉,却遭到爸爸的责骂。
李玩都十多岁了,奶奶和爸爸还不知道她不喝牛奶。
爸爸和继母不帮助李玩找爱因斯坦,继母找了新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承认新狗就是爱因斯坦,还对她拳打脚踢。
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叫爸爸把新狗卖了。在她眼中,狗就是畜生,甚至连畜生都不如,可以买来哄孩子,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
爸爸承诺带李玩去看展览却没有兑现、不顾李玩的反对把新狗送去流浪狗收容所……他做了这些丝毫不感到愧疚,反而把错误全部归结给李玩。
爸爸一会儿说“你还小,长大了就懂了”,一会儿又说“你长大了,该懂事了”,反正在爸爸眼里,李玩永远都是错的,和年龄无关。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