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江山》3105章:朱家还有烽火燃

    窗外夜色已将至,伴随着阵阵的呼喝之声,大队人马已在门前集聚完毕,清一色的黑色骏马,泛着褐色的鸟铳,鲜明的铠甲,燃烧的火把,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
    杨峥忽的将手中的酒汤一饮而尽,整个人腾的一下站了起来,曼声长吟:
    去年战桑干源,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
    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
    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
    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
    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
    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
    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
    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
    乃知兵者是凶器,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不得已啊……
    “好久没听到这样歌声了,不知下一次听会是什么时候”。楼下,高航自言自语的声,忽的冲着天空挥动了手中的火把。
    燃烧的火把带着绮丽之美,照亮了整个真武庙。
    杨峥目光闪动,猛吸了一口气,忽的吐出来喊道:“开拔。”
    “开拔!”
    数十万大军齐声呼喊,雷鸣般的呼啸声,彻底打破了京城的宁静。
    数十万大军状如八月十五钱塘江的浪潮往阜成门方向而去。
    正统十四年,十二月冬至,这一夜注定是不平静的。
    夜色如水,今晚是冬至。
    书上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圣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在这一天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等忙完了这一切,可以一家人围在一起就这火炉吃些平日里不曾吃的东西。
    吃的东西不一而足,北方水饺、潮汕汤圆、东南麻糍、台州擂圆、合肥南瓜饼、宁波番薯汤果、滕州羊肉汤、江南米饭、苏州酿酒等。凡是自己喜欢的,且可以延年益寿的,都可以端上桌来,也没人说什么。
    吃完了晚饭,百姓拥着妻儿老小上了床榻,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偶读书的穷酸书生则少不了念上几段圣人文章,听得懂的纷纷叫好,听不得的少不了喝骂。
    京城毕竟是繁华之地,虽有战事,但在这样的日子也不冷清。
    大户有大户的门道,小店有小店的热闹,将偌大的京城渲染得热闹非凡。
    比起京城外的热闹,皇上就显得冷清了许多。
    这样的日子,帝王家终究比不上寻常百姓家的自由,过于沉重的繁文缛节,过于沉重的气氛,一切都得合乎帝王家的尊严。
    所以这样的日子,唯独这里一片冷清。
    当然了也不是全都死水一片,比如为了照顾后宫,今日一早皇上就下了命令,可以请些戏班子唱些小曲,马上就要过年了,宫中的衣物也可抽着空儿换一换,灯笼,烟火只要不太过分,也是可以放一放的。
    所以天色将黑的时候,死水一般的皇城开始多了几分热闹。
    皇城
    冬暖阁
    小皇帝一身紫地缂丝龙袍端坐在龙案旁,紫地缂丝龙袍绣工细腻,一丝不苟,绣线饱含丝光,金彩交辉,彰显皇家服饰的奢华与尊贵。
    小皇帝就那么披着,丝毫没有顾忌帝王家的尊严与华贵。
    他低着头,眉头紧锁,手中的朱笔迟迟没有落下,明亮的烛光摇摆不定,映射着他的脸忽明忽暗,但哪双眼睛却闪烁不定,神色显得有些犹豫。
    “这个决定还真不好下?”许久小皇帝才沉吟了一声,跟着张开嘴巴大大的松了一口气,方才搁了手中的朱笔,开始活动手腕,他将双手上下交叉,用力相握,然后突然猛力拉开,听得骨骼发出咯吱咯吱一阵响,才将双手松了开来,如此做了几下,灯火下的那张脸忽的多了几分红润,整个人也显得精神不少。
    小皇帝看了看自己的双手,自言自语的道:“这手指操法还真有些用处,怪不得杨爱卿时时活动活动,”
    小皇帝嘀咕了两句,又重新拿起了朱笔,笔端在奏章上游走,却迟迟没有落,自从王振死后,司礼监太监也没了秉笔太监,往年王振帮着干的活儿,不得不重新回到他的手中,好在这活儿也不需要动多大的力气,就着内阁的意思批几个字儿,就算完事,这半年来内阁在杨峥的领导下,开始发挥应有的作用,杨峥年富力强,他亲自挑选的几个内阁大臣也都是老成持重,才干卓越之人,几人通力合作,倒也有几分三杨内阁的样子,就说眼前的这票拟上建议就十分的中肯,既考虑到了百官的利益,也顾全了他的意思,兼顾着百姓需求,算是面面俱到了,这样的奏章,他朱批也省了不少事。
    但眼前的这份奏章却让他有些为难了,奏章是六部以及科道官员送来上的,其问题的关键还在死去的王振身上,依着督察院、翰林院的意思,王振之所以能当权,鱼肉百姓,核心在于制度的建立,洪武爷那会儿,太监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铁一般的规矩定在那儿,由不得太监不遵从,所以在洪武一朝,乃至建文帝一朝都极少看到太监的身影,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太监不仅不允许干预朝政,更不能与官吏串通一气,甚至连置产业的权力也没有。
    这种严厉的制度,彻底限制了太监干预政务走上历史舞台的,从而达到了防微杜渐的效果。
    然而到了本朝,太监脱离了太祖爷定下的规矩,读书识字不说,还拥有了结交朝臣,搬弄是非,左右朝政的能力,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归根结底得益于两样东西,其一太监秉笔,帮皇帝在公文上批红;拥有了参与朝政的权势,其二,太监掌握东厂,监督百官;算上太监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以及刺探臣民隐情的权势,太监的权势并不小,因权势过大,才导致太监乱政的局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