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天宝》第四十四章 嘉贞入朝

    早朝散了,明皇正欲上步辇进内朝,宰相宋璟上前禀报:“陛下,张嘉贞来了,您见不见他?”
    “哪个张嘉贞?”明皇日理万机,打交道的官吏数不胜数,一时想不起来这个张嘉贞是何人了。
    “就是去年上疏请求在突厥九姓降户居住的地方驻扎重兵,以威慑降户们安分守己不做非分之想的那个张嘉贞。”
    “并州长史张嘉贞?”
    “对,陛下不但准了他的奏请,还委任他为天兵军大使,领八万精兵防守突厥降户。”
    这一下明皇就想起来了:“哦哦哦,是他呀,这倒要见上一见,听他说说并州如今情形,降户们人心安定不安定。”
    “那微臣就让他明日觐见?”
    “不不不,即刻宣他进殿。”
    宋璟出去,不一会,引来了一位身材高大颜面黧黑的官员,走到明皇榻前,不慌不忙地倒身下拜。
    明皇命高力士赐坐,张嘉贞稳稳落座,虽是天颜近在咫尺之间,他却毫无怯懦之意,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明皇对他先自有了几分好感。
    “你就是张嘉贞?”
    张嘉贞欠一欠身:“回陛下,微臣正是张嘉贞。”
    “你从并州来,那里天气如何?”
    “变化无常,经常是丽日蓝天,突然就风沙大作,黑云漫舞,飞沙走石,烟瘴蔽天,对面站着,都看不清人的面目。微臣本来面白如纸,在并州过了几年,脸色就如烟熏过了一般,怎么洗都洗不白,微臣与弟弟几年没有见面,去年他来并州探访,一时间竟然认不出来微臣是谁了。”
    “爱卿吃苦了。”
    “为圣上分忧,为百姓谋福,何苦之有!”
    明皇笑着点点头,表示心领了张嘉贞的一遍耿耿忠心,随后,他又问道:“并州时下情势如何?”
    “时下风平浪静,但是,暗地里又风急浪涌。”
    “怎么说?”
    “有些突厥头领对朝廷频频役使他们啧有烦言,暗中也曾鼓动降户们起事,臣闻听,他们暗地里还妄想要复立突厥王朝,只是慑于吾皇威仪和天兵威武,一时还不敢轻举妄动。”
    “那么,依你之见,怎么才能使他们彻底地降服归顺我大唐呢?”
    “边民彪悍,不敬天地,不尊孔孟,一味怀柔不能使其信服,唯有重兵压境,他们才会恪守本分。”
    “哦,哦,朕明白了,只有爱卿统领的天兵军,才能使他们安分守己,不敢作非分之想。”
    “诚如陛下所言。”
    一番奏对,张嘉贞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明皇对他的好感又多了几分,特地留他共进了午膳,席间,又对他说了许多嘉勉的话:“爱卿,边防安稳,朕才能睡得着觉,边防一有风吹草动,朕就心惊肉跳,食不甘味夜难安寝,你把并州治理得好,天兵军调度得当,朕心中甚是欣慰。有你这样有志有为的官员镇守边关,是我大唐的福分,也是我李隆基的福分。回去之后好生地为朕镇守并州,你做得好,并州地方安定,朕自然会有恩宠于你的。”
    张嘉贞没有受宠若惊,依然是不卑不亢从容大度。吃完饭,谢了恩,回到馆驿住下,等候黄门省考绩下来,好回并州履职。
    谁知这一等足足等了两个月之久,却等不来黄门省一个字的回音。就像是把他这个边防长官彻底地遗忘了一样。张嘉贞也不慌乱,既来之,则安之,听天由命,来一趟长安城也不容易,不趁此时恣意寻欢更待何时?!他每天由西市逛到东市,勾栏里出来,又入酒肆,乐得无拘无束逍遥自在。
    那天,喝得半醉回了馆驿,推开门,一眼看见一个褐衣男子坐在他的榻上,手里拿着他的茶盅,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杯里隔夜的残茶。张嘉贞被唬了一跳,喝在肚里的酒都变成冷汗从周身毛孔里冒了出去:“你是谁?!”
    那人放下茶盅,笑微微地看着张嘉贞:“张大人好健忘!那天在含象殿里,你坐了老夫搬给你的凳子,怎么就把老夫给忘了?”
    张嘉贞一时想不起来这个不请自来的人究竟是哪方神圣,想了半天,最后还是那张没有胡须的鸭公嘴使他恍然大悟:“你是——,你是高将军!”
    高力士笑嘻嘻地从榻上下地:“不愧是张大人,只见了老夫一面,就把老夫记住了。走吧,老夫等你都等了两个时辰了。”
    张嘉贞大惑不解:“去哪儿?”
    “跟着老夫,你还能去哪儿?!”
    高力士套上鞋,前头走了,张嘉贞楞了一阵,做梦一样地跟着他出了馆驿。馆驿外面,停了一辆两匹马拉的车,高力士先把张嘉贞扶上去,然后,自己也上了马车,马夫一个响鞭甩出去,两匹马拉着车,“得得得得”地走过了长街。
    张嘉贞低声问高力士:“高将军,是圣上要见下官?”
    “对呀,不是他要见你难道是老夫我要见你?”
    “请问高将军,圣上突然召见,是为了何事?”
    “为了何事?!张大人,你的好事来了!”
    张嘉贞更加糊里糊涂:“下官有什么好事?呆在馆驿里两个月了,无人管无人问,好像没有下官这个人似的。”
    “张大人,别说这么多,到了你就知道了。”
    马车进了大明宫侧门,停下,高力士先下了车,又把张嘉贞牵了下来。他闷不作声地在前头带路,张嘉贞亦步亦趋地跟着他走,走过天街,经过几座巍峨的宫殿,到了内朝的延英殿,高力士做了个“请”的手势,先轻轻地走进大殿去了。心怀忐忑的张嘉贞撩起袍襟,跟在高力士后面,一步跨进了殿门。
    明皇盘腿坐在榻上,面前堆着一堆奏折,正埋头披阅,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看,见是张嘉贞进殿,立刻起身下榻,笑容可掬地迎了过来:“张爱卿,怎么延宕了这么久才来,朕已是等得心急火燎急不可耐了。”
    张嘉贞不及答话,先磕头拜见。明皇亲自扶起了他:“想必你也等得心急了吧?听说长安的酒肆都被你逛遍了。”
    张嘉贞心里一惊,支支吾吾地说:“微臣等候黄门省考绩,等得着实心焦,百无聊赖,只得找地方排遣排遣。”
    明皇从那堆奏折里拿出一份,递给张嘉贞:“你看看这个。”
    张嘉贞拿过来一看,还没有看完,就全身上下大汗淋漓。奏折是并州一位副使上的,控告他手握重兵,在并州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这才是祸从天降百口难辨!张嘉贞急忙起身下跪:“陛下对微臣恩重如山,令微臣统八万精兵,署理并州,镇守河曲,微臣怎会谋反?!一遍忠心,天日可鉴!这是无中生有,血口喷人!请陛下明察!”
    明皇笑道:“朕已经查了个水落石出,单单把爱卿蒙在了鼓里。实话对你说,接到了这份上疏,朕就着两个御史去了并州,明察暗访,御史回朝,向朕禀明,这份上奏全是诬告不实之说!朕知道你受了不白之冤,特地召你来当面说清。”
    张嘉贞这才如梦方醒:“微臣在馆驿中等了两个月之久,原来是圣上使人去了并州,为微臣洗清冤屈。”
    “你不是罪臣,不用在朕面前跪着说话,起来罢。好了,既然真相大白,朕绝然饶不过那个诬告陷害朕的良臣的鼠辈。张爱卿,朕让你来发落他,是斩杀是鸩杀,由你定夺!”
    张嘉贞沉吟一阵:“圣上,此人不杀为好。”
    “他陷你于死地,你却要放过他,爱卿,你也忒心善了吧?”
    “陛下,诬告陷害,不仁不义,应反坐而诛杀。但是,这次最好是不问他的诬告之罪。“
    “愿闻其详。”
    “朝廷要保边疆安定,把重兵和武器都交付给边防将领掌控。如果告事者一有不当,立即就降罪,微臣恐怕掌握兵权者生出异心,他日再生祸患。而且,微臣是陛下心腹之臣,不能为了微臣而绝了言路。”
    张嘉贞侃侃而谈,明皇听得眉开眼笑:“爱卿,你宽洪大度,不计一己得失,以国家社稷为重,真真是个当宰相的材料啊!”
    张嘉贞一听,禁不住心花怒放:“陛下当真是这样想?”
    “当真是这样想的。”
    张嘉贞正色道:“陛下既然真是这样想,那就请陛下早日让微臣执掌中枢。”
    登基以来,明皇亲自遴选了两个首辅大臣,一个姚崇,一个宋璟,还没有一个像张嘉贞这样开口就要宰相当的,他也正色道:“朕既然亲口许诺,绝无戏言,这个宰相早晚肯定是要让你当的。”
    “请圣上让微臣把话说完。微臣听说过,人才得之艰难失去却很容易。就是圣贤,也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生老病死。昔日马周穷困潦倒,步行进京,想要辅佐明主成就一番伟业,幸而得遇太宗,竭尽心力为太宗谋划测算,然而,他才五十岁就一病不起。如果再晚些遇见太宗,可能他的那些雄才大略就来不及施展了。现在,微臣还算是年富力强,既然陛下认定微臣不是庸碌之辈,就应该及时起用。要是等到微臣年迈昏庸,就没有能力为圣上效命了。”
    言之切切,情之切切,不由明皇不怦然心动。他恳切地说:“爱卿且回太原,朕很快就会召你回朝为相。”
    “请陛下万勿遗忘。”
    “一定不忘。”
    几天后,张嘉贞要回并州,前来向明皇拜别。明皇好言抚慰,问他有没有什么要求。张嘉贞也不推却,开口就说:“微臣父母早亡,只有一个弟弟相依为命。手足情深,恨不能天天相见。可是,嘉祐他现任鄯州别驾,离并州路途遥远,我们兄弟要见一面很不容易。希望陛下开恩,把嘉祐调到离并州近一些的地方为官。我们兄弟一定不忘圣上的恩德,竭尽全力效忠陛下。”
    明皇二话没说,一口就应了下来。张嘉贞这才离开长安,回到并州任上。明皇没有食言,立即命吏部调任张嘉祐,他甚至还亲自为张嘉祐选定了离并州只有百十里地的忻州。
    吏部有些为难,奏报玄宗道:“朝廷有定制,兄弟二人不能在相距得太近的地方为官。吾等也不好破了这个规矩。”
    明皇甚是不以为然:“天下都是朕的,调任一个官员都不行吗?!”
    吏部不敢抗命,只得依照明皇的旨意,把张嘉祐果然调到了离并州只有几十里的忻州。
    张嘉贞如愿以偿,得以经常与弟弟会面,庆幸之余,他还希望明皇能尽快地实现另一个承诺,让他早日入朝为相。君无戏言,他知道,明皇绝不会失信于他,那一天也许很快就会到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