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客在古代》二百九十四章 药圃和园丁

    看到这两匹芝马对自己这般热情,王羽也是十分高兴。
    心说这次来此地真是收获颇丰,除却灵光神鹿不说,自己先是得到了一块世间最顶级的药圃,然后紧接着又收了两明最为适合的园丁。
    这里的药圃指的自然就是那盆息壤,而园丁则是指眼前的这两匹芝马。
    这个世界的对息壤的大名和作用可谓是人尽皆知,相传上古时期有洪水泛滥,一时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凡是大水过处,生灵十不存一。
    一位英雄见此场景心生不忍,于是便联同几位好友从通天神山之上盗下了一块息壤,然后拿到了洪水泛滥的根源之处,合力使用秘法将其重新堵了起来。
    自此之后,世间再无如此巨大的洪水泛滥,而人们也永远的记住了这位英雄的故事,以及息壤的神异之处。
    其实人们不知,息壤这种神物除了以上这个用途之外,它还有另一种神奇的用法。
    那就是选一块上好的土地,然后将息壤撒入其中,从此此地便成了世间最好的吉地。
    举几个例子:
    第一,任何植物都可以在此地成功生存,无论它们在别处如何难以成活。
    第二,任何植物的生长速度都会大大提升。
    第三,它们的功效不仅不会减弱,反而会大大增长。譬如说人参,在别处长了百年的功效,还比不上在息壤当中长上一年。
    当然了,看到这里可能也有人要问了,如果不将息壤撒入土中,而是拿出来单独培育植物,那它的功效岂不是更加惊人?
    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息壤单独种植植物的效果跟撒入土中的效果,并没有多大差别。
    因为毕竟它是万土之母,融入土中之后,滋养土地的同时,它也会受到土地的反哺。这样一来,只要浓度不低,它的作用就不会有所削减。
    甚至,融入土中之后,如果这块土地的主人懂得相应的秘法,还可以让息壤本身的数量逐渐增长,进而可以改造更多的土地。
    不过可惜,自古以来得到息壤的人就很少,而懂得那个秘法的更是堪称凤毛麟角。
    但是话又说回来的,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宋玉因为身世的缘故,偏偏就懂得这个秘法。所以这样一来,这次两人能够得到这盆息壤,就颇有些天命所归的意思了。
    并且还不止如此,得到息壤之后,上天好像还故意要给两人锦上添花一样,马上又送来了两名最合适的园丁。
    之所以说这两匹芝马是最合适的园丁,主要就是因为它们本身的能力跟息壤组合起来,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话说,这两匹芝马的原形名为紫玉灵芝。
    而紫玉灵芝本身也属于天才地宝之列,首先它可以辅助修炼,其次它可以让人永驻青春,最后还可以调养身体使人延年益寿。
    这些功能相比于其他稀有的天才地宝,其实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因为基本上天才地宝都有类似的功能。
    但是不同的是,紫玉灵芝妙就妙在,可以通过一定的机缘化形为芝马。
    一旦化为芝马,它们的作用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此时,从某种意义上讲,芝马已经从植物化为了介于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生物。
    所以,它们除了原有了功能大大增长之外,又增添了许多其他的能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掌控植物。
    这种掌控跟之前灵光神鹿的那种可是截然不同,灵光神鹿的那种只是暂时的,而紫玉芝马的这种却是永久的。
    它们除了可以利用植物对敌之外,还可以辅助植物的生长,增强其效用,甚至还可以改变植物的基因,使其在本质上发生变化。
    所以这样一来,它们一旦跟息壤配合在一起,功效可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而是成倍增长。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很可惜,自古以来,绝大多数人都远远不如王羽和宋玉这般幸运。
    能够得到紫玉灵芝的加起来也不过两百人,而得到紫玉芝马的更是屈指可数,更别提将紫玉芝马和息壤凑在一起的了。
    之所以会是这样,抛开息壤不提,主要就是因为紫玉灵芝本身实在是太难被发现了。
    第一,它们只会生长在珍惜的灵树之上,至于普通的树木则根本不会被它们驻足。第二,它们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都不会被人看到,只有在太阳升起的一瞬间,被太阳照到它们才会显形。然后当这一瞬过去,它们便又会隐去身体消失不见了。其三,它们跟其他天才地宝不同,寿命极短,除非化为芝马。它们从出生到成熟,最多只需要两年时间,只要时间一到,最多不超过半个月,只要不能化为芝马,便会立刻凋零,消散在世间。
    因此,紫玉灵芝才会显得异常珍贵,而紫玉芝马就更是如此了。
    因为紫玉灵芝化形的几率实在是太低了,不仅几率低,条件还很苛刻。至于是哪些条件,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省的说我水。
    反正,据王羽推论,盆中的这棵枣树之所以会死亡,跟这两匹芝马的化形有着直接关系。
    换句话说,也正因为它们化形,极速吸取养分,这才导致了它们寄生的这棵枣树的死亡,进而毁了那位前辈在黑山布置的大阵,期间还导致那个意外的闯入者,从本该风光无限命运,走向绝望且憋屈的死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