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桃花仙子》外传 会试风波(四)

    先提这徐经怀揣着带回来的纸卷回到住处,招来唐伯虎,难以掩饰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唐伯虎问道这是何故,徐经却不说是从书童那偷取过来的,便说是程敏政老先生赏给他回来做功课翻阅的。唐伯虎一听也来了兴趣,二人便就在灯下展卷细阅,发现都是些程老先生平日读书摘记、填词作诗的文字,笔迹潦草,龙飞凤舞,却又增加了三分随性之情,应该是闲暇时分,偶寄闲情所写出的笔墨。
    二人虽有点小小失望,不是什么与科举考试有关的金科玉律,但也不敢怠慢,毕竟是主考官的亲笔心照,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番仔细排查研究,能从中找出与即将到来的会试有关的蛛丝马迹。
    二人渐渐细读,越读却越发觉得吃力起来,这程老先生的笔墨字里行间出现的一些字眼,自己读来竟然极为陌生,二人颇感惊讶惊恐。早就听人传说程敏政大学士博览群书,学识渊博,非常人所及,这他亲笔写的文字内容果然是包罗万象、旁征博引,许多字句自己真是闻所未闻,这二人可不敢再傲慢自高。
    唐伯虎在一旁暗暗捏紧了拳头,渗出了一阵阵冷汗,他想程先生平时闲暇文章即让自己如此晦涩难懂,若是出起试卷来,我还如何应付?不行,这几天决不能再贪玩游戏了,得下点苦功夫,不然会试如何过关?
    徐经和唐伯虎二人此后五日便闭门深造,用心读书,对程敏政老先生的笔记文书也进行了一番仔细的研究。而这徐经倒也颇得家底厚实的便利,原来这梧塍徐氏本是江阴当地的名门望族,加上他的祖父、父亲又极好藏书,故而他的家中筑有万卷楼,里面的藏书极为丰富庞杂,其中更是藏有大批从宋、元两代兵荒马乱中幸存下来的古文献,徐经自小又聪明好学,早已在那万卷楼中手不释卷,读得津津有味。这次二人对程敏政老先生的笔记进行研究,徐经对许多生僻难懂的内容都能略懂一二,唐伯虎暗自对他也是感到佩服。
    二人某日一时突然在纷繁复杂的字里行间发现了“退斋记”这几个字,唐伯虎心想,历来不少文人雅士留下了不少笔记书札,什么沈括的梦溪笔谈等等,诸如此类,但是自己还从没见过这退斋记是谁写的。他心里暗暗有种直觉,这退斋记不同一般,可能与这次的会试由某种不能言说的联系。他便拣起那段文字问徐经道:“你可知道退斋记是什么东西?”
    徐经听了,摸着下巴,仔细沉吟了一会儿,突然茅塞顿开,说道:“我记得几年前曾经在家中的万卷楼中发现过这本书,当时只是大略翻了一遍,感到其中的道理晦涩难懂,思考深刻,却提不起太大兴趣,不太好把握,也就没有做深入细读,只是大体有个印象。”
    这唐伯虎便说,明日我们便去书市上寻觅一番,找回来仔细研究研究,说不定会对这次会试有所帮助,徐经表示赞成。
    果然二人找到了一本古本《退斋记》,这几日边温习功课之余,二人边对这退斋记仔细研读了一番。
    不出几日,京城会试正式拉开帷幕。
    唐伯虎和徐经二人早早地来到会试现场,踌躇满志。但见会场外士子云集,人山人海,来自大明全国各州府的上千名举人同会于此,众人都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要有所作为一番,在那科举场上扬名立万。
    进入贡院内院,徐经和唐伯虎果见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位大学士正在主持会考,二人依次取到自己的号牌,便走到各自的号舍去准备考试去了。
    原来参加这次京城会试的人都是从各省乡试中脱颖而出来的举人,所考内容自然不会过于简单直白。而此次主持考试的又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位大学士,都是饱读诗书,德高望重之人。二人在琢磨考题之时,程敏政便提议道,既然是为天子选立门生,自当加大难度,这样才能选出人才。
    这程敏政负责出有关策问类的考题,在下笔之前他细细心想,若是泛泛出题,考的都是那些老调重弹,人们都知道的东西,那还有什么意义?应当出得刁钻冷僻一点,着重考一考这些考生平时的学识积累,以及对先贤圣哲思想的认知深度。既然出卷人有心难一难广大考生,那么考生自然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会试开考,坐在各个号舍里苦思冥想,凝神答题的人便不时传来一阵阵哀叹惋惜之声,许多人拍着脑袋喊头疼,感到试卷上的题目有点冷僻古怪。当众人答到问策类第三题时,更是感到无从下手,叫苦不迭,对题意都无法进行准确理解。
    诸位看官可看,这是什么题目:
    问:学者于前贤之所造诣,非问之审、辨之明,则无所据以得师而归宿之地矣。试举其大者言之:有讲道于西,与程子相望而兴者,或谓其似伯夷;有载道而南,得程子相传之的者,或谓其似展季;有致力于存心养性,专师孟子,或疑其出于禅;有从事于《小学》、《大学》,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于老。夫此四公,皆所谓豪杰之士,旷世而见者。其造道之地乃不一如此,后学亦徒因古人之成说,谓其尔然。真知其似伯夷、似展季、疑于禅、疑于老者,果何在耶?请极论之,以观平日之所当究心者。
    原来程敏政老先生出的这一题当中,先后指出了四位历史上有名的大儒,称他们为旷世而见的豪杰之士,却又没有点明其中任何一人的姓名,只是简单描述了他们各自的思想特征和渊源考证,这就要考生们针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深入体会,究查缘由,生发议论。
    这考生们遇到这种题目,自然叫苦不迭,焦头烂额,抓耳搔腮,不明所以,真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口。他们不知,如此刁钻古怪的题目却是出自何处?原来这段题目当中有一段点睛之笔,乃是由程敏政老先生从一本古书《退斋记》中摘抄出来的,这“似伯夷”者说的乃是张载,这“似展季”者说的乃是杨时,这“出于禅”者说的乃是陆九渊,这“出于老”者说的乃是许衡。士子对此大多不能通晓,故而感到无从下笔。
    而唐伯虎和徐经拿到此卷后,却喜笑颜开,恨不得大呼小叫,跳上天去,原来他们前几日正对《退斋记》用功时看到了这段文字,并有心记下,今日竟然果真考到了,如何能不欣喜若狂。二人于是下笔如有神,笔走龙蛇,洋洋洒洒地对题目做了答。
    会试完毕,二人答题顺利,见到号舍外其他诸多考生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便难以掩饰住自己内心的狂喜,得意忘形,行为更加狂妄张扬。徐经逢人便说“可中大魁”,唐伯虎更是口出狂言,说:“唐某可中状元!”,二人在京城中如此高调声张,自夸海口,怎么能够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嫉恨。
    这边在会试之后的阅卷现场,所有考生的考卷都被封盖上了姓名。程敏政老先生在阅卷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人对自己的那道题目不知所云,支支吾吾,答非所问,狗屁不通,越看越恼火,心情变得很不爽,这时偏偏遇到两份考卷,针对自己的题目,答题流畅,切中题意,令程敏政老先生如获至宝,感到十分满意。程敏政难以抑制住内心的喜悦,一拍大腿,称赞了一番,无意间又随口说了一句“我猜这两份试卷定是苏州人唐伯虎和江阴人徐经的,答题精美,切中题意,甚合我意。”
    却不知道,他这无意之中的一句话,几乎招来了一场杀身之祸。
    这句话流传了出去,被人听见,再加上这几日徐唐二人在京城中的高调行径,不知是谁传出一个谣言,说此次会试主考官程敏政将题意泄给了他的门生徐经和唐伯虎,中大魁已经内定了徐经和唐伯虎,这一传言一传一,十传百,在士子中间流传,直闹得满城风雨。
    这时京城中有一位言官叫华昶,悄悄给当时的明孝宗皇帝上了一本奏章,弹劾程敏政,说他作为此次会试的主考官,收受贿赂,故意将试题泄露给他的门生徐经和唐伯虎,并说程敏政内定唐、徐二人为本科会元、亚元。
    继华昶后又有一批言官纷纷启奏皇上,都说程敏政受贿泄题事件在京城应试考生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众考生大失所望,对朝廷多有怨言,风言风语,如果不严加追查的话,恐怕将失天下读书人之心。
    明孝宗读完这些奏章,三人成虎,不信也得信啊,于是龙颜大怒,立刻下令将程敏政和徐经、唐伯虎投入监狱,严肃审查,绝不轻饶。
    这徐经、唐伯虎二人都是风流书生,何时见过这等大刑伺候的场面,早已吓破了胆。
    徐经又是富家公子出身,哪里受得了狱吏的威加恐吓,严刑拷打。只得招供,说他用一块金字招牌买通了程敏政身边的一位贴身书童,窃取了有关机密资料给他和唐伯虎二人,二人因此在会试考试中得了便宜。
    这狱吏好不容易查出了一点东西,面对皇上钦批查办的大案,怎不要向上邀功一番。于是添油加醋,说徐经和唐伯虎串通向老师程敏政行贿赂,窃取会试试题,破坏会试科举公平,影响恶劣,等等。
    孝宗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各打五十大板,取消会试考试成绩,再削去举人资格身份,并命终身不能参加会试,由候补官员贬黜为小吏,发回原籍。
    程敏政老先生被投入监狱服刑,并解去官职,削职为民,最后勒令致仕。一向德高望重的程敏政老先生如何受得了这等惩罚遭遇,出狱之后又愤又恨,背上生了一颗恶疮发作,不久疾发身亡,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徐经、唐伯虎二人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求得上进,如今却黄粱美梦一场落空,如何不让人扼腕叹息。读书人最看重的乃是身份名誉,受此惩罚厄运,乃是视为奇耻大辱。
    唐伯虎身性风流,断不会去做那刀笔小吏,于是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他满是创痕的心灵,本来希望得到妻子何氏的一点安慰同情,却不料刚进家门,便遇到了何氏的铁青脸面。
    何氏一心做着丈夫升官发财,自己优荣享受的美梦,如今化为泡影,看到唐伯虎一身落魄的样子,积聚的感情终于爆发。她大骂唐伯虎是一条狗,没用的废物,猪狗不如,有何面目回来!
    先前的温存情愫何在,两人大吵大闹一番,我也不想细述了,实在感到伤心,就此何氏离家而去,与唐伯虎恩断义绝。
    某年某月某日,唐伯虎于姑苏城北,择了一处中意的地点,筑起了一座桃花坞,心情稍缓的他,于此中饮酒种花,闲来就去市集上卖文鬻画为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