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桃花仙子》外传 会试风波(一)

    大明弘治十二年(1499)打春,苏州的空气中还暗含着一丝刺骨的湿冷。这日清晨,唐伯虎早早地起床更衣,走到院中,他哈出了一口气,化成水雾在眼前飘散,明显得能感觉到空气中的丝丝凉意,唐伯虎哆嗦了一两下,走向炊烟袅袅的厨堂。
    厨堂里很是暖和,热气腾腾,妻子何氏正在为他熬热粥,从灶堂饭锅那传来阵阵扑鼻的香气。
    唐伯虎蹑手蹑脚地走到妻子的身后,趁她不注意,一把抱住了何氏娇小柔媚的腰部,妻子一惊,跌下了手中忙活的锅铲,舒软地靠在唐伯虎的怀里,娇嗔地笑了起来,唐伯虎顺势说道:“娘子早啊!”何氏扭动了一番,嘴中嗔骂道“
    你好坏!放开我,我还要做早饭呢。”
    二人在朦胧的热气中温存细语了一番。
    话语不由得转到离别,妻子何氏问道:“相公,此次进京赶考,又不知要分别几月,奴家在家恐怕要想死你呢!”唐伯虎听言砸了咂嘴,说道:“我又何尝不会思念娘子呢,不过大丈夫志存高远,此去进京会试,博取功名,自然是免不了的。”何氏听完眼中暗含泪光,继续忙活手中的早饭。
    她又问道:“不知相公有几分把握。”唐伯虎眉毛一竖,心想这还不是是十拿九稳的事,他心头一股傲气发起,拍着胸脯,扬起头,向妻子何氏夸下海口道:“此去进京,读书人定当鱼跃龙门,九天揽月,蟾宫折桂。”妻子噘着嘴道:“相公说话总会说笑,拿奴家寻开心,奴家又没读过书,又不识字,哪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文言。”
    唐伯虎笑道:“我的意思是我一定会一举夺魁,高中榜上,考个功名回来,好做官发达。你也可以做一个出门坐轿的官夫人了。”何氏听言会心一笑,心里自然美滋滋的,做起了她的官员贵妇人的美梦。
    她叮嘱唐伯虎道:“相公可一定要发挥出自己平日的学问,到时候骑着高头大马回来,还不羡慕死邻里乡亲。”
    唐伯虎点点头,他自然是对自己有信心的。就在去年的应天府乡试中,他一举夺魁,得中进士解元第一,声名早已远播四面八方。而在更早的苏州府秀才考试中,仅仅16岁的他便夺得了秀才第一的名号,一举名震苏州城。众人纷纷称赞这是块天才美质,以后必当高中状元,及第归乡,光宗耀祖。
    唐伯虎闲暇时间出去散心,偶尔从乡野村夫口中听到对自己的议论,心中自然也是得意非凡,渐渐地他自己也坚信将来必将高中及第,得遇皇上赏识,封官赐爵,荣归乡里,故而身心不由得飘飘然起来。
    早饭完毕,妻子就要将唐伯虎送至门前道别。这时她忽然想起了什么,又跑去厨堂取回了不少烧饼干粮等物,包扎完毕,交给唐伯虎身边的贴身书童塞进背囊,叮嘱唐伯虎道,旅途舟车劳顿之时,若是没有热食佳味入口,便可以拿它们聊以充饥。
    事情交待完毕,二人洒泪道别,此去珍重,各自担心的话语自是不必多说,两人依依不舍地拉着手,梨花带雨,情意绵绵,难舍难分。何氏将他送至门外大路上,千叮咛万嘱咐,唐伯虎挥手与她告别,让她快点回去,早凉刺骨,免得得了伤害,伤了身子。
    说完便头也不回地与贴身书童踏上了征程。望着天外地平线上冒尖升起的冉冉红日,唐伯虎此时的心中自然是豪情万丈的,他想大丈夫建功立业,志在远方,自当早早上路,不可为儿女私情太过牵肠挂肚,故而头也不回,坚决果毅地出发了,他此时的心中是充满了对未来无限的向往和期待的。
    二人一路行去,忽而水路,忽而陆行,走走停停,转眼间过去了数旬有余,两人舟车劳顿,已是风尘满面,疲累不堪,这日来到了江阴地界的长江岸边。长江岸边有青葱丘陵连绵,翠绿的青山边便是滔滔江水,滚滚而去。好不气派雄伟,令人一见顿生豪情,洗去了旅途劳累颠簸的愁绪。
    二人巡路走向岸边的渡口,却在水面上停泊着好多客商船只,有小有大,其中一辆气派高大的船只,装饰华丽,船型考究,极为显眼,停泊在众多船只当中。二人走进渡口,却见岸边有一群人围在一摊,不知为了何事。
    书童年纪小玩心重,要上前去看上一番,唐伯虎内心也存好奇,便向那人群渐渐走去。
    却远远看见众人之中,打扮各异。有衣着华丽,大腹便便的老爷模样的人,有一帮卷裤露膀的力夫,有弓腰驼背,老态龙钟的老妪,有一帮穿锦着绣的贴身丫鬟模样的人,众人熙熙攘攘,聚在一片。更有五六个戏子一样的人物,穿着戏服,不知为了何故。
    “嘶——嘶”唐伯虎走近了才看到,人群旁边还有一两匹不时嘶嘶鸣叫两声的马匹,在岸边啄吸着江水。这时有一个人骑着毛皮柔顺,光泽亮丽的高大骏马走进人群,人群中一阵哗动。
    唐伯虎定睛细看,来人一袭白衣,书生模样,穿着打扮与自己相比,要华丽奢贵得多,俨然一位富家公子模样。不过看他面容清秀,眉目端正,倒不像是那好吃懒做的纨绔子弟,浑身散发着一股读书人的气质。
    唐伯虎再看去,只见这年轻人骑马缓步进入人群当中,有几个小厮抢着上前,牵住骏马,搀扶着那位公子下了马来,人群围了上去,又缩了不少,里面渐渐传来了老妇的哭声,唐伯虎在外围看得不太清楚,便提步上前去,也混入人群中,去凑个热闹,看个究竟。
    原来是刚刚看到的那老妪,在搀扶着那位年轻公子,失声痛哭,众亲戚丫鬟等人忙在一旁劝止,老人虽弓腰驼背,身子骨倒还显硬朗,故而痛哭之声,也是中气十足,彻人心扉。老人应该是那年轻人的奶奶,哭声中尽是对孙儿离别的不舍和担心,那孙子一个劲的应声劝阻,接过手帕帮奶奶拭泪。这时旁边那位大腹便便的老爷模样的人走上前来,拉开老妪,语劝了一番。老人方才渐渐止住,由几位丫鬟搀扶着,站在一旁。
    那位老爷模样的人应该是年轻公子的父亲,他叫过那位年轻公子,公子低头在他面前经受了一番教训叮嘱,不住点头。那老爷也是眼中暗含泪花,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上路。
    那公子回头,向人群外面走来。后面跟着几个力夫为他牵着马匹,还有那几个戏子也跟着前来。
    外围人群中众人退开,唐伯虎也远远地退了回去。
    那年轻公子果然一脸俊秀之气,他缓步走着,一边左顾右盼着,忽然,眼尖的他便发现了站在路旁的唐伯虎和他的书童,公子心想,此人眉清目秀,器宇轩昂,由内而外散发出一股压不住的才气,定不是等闲之辈,我看他身边还跟随着一个小书童,定然也是个读书之人,待我上前去会他一会。
    那位年轻公子心中计定,便走到唐伯虎的面前,与他作了个揖,敢问兄台可也是北上进京赶考之人?唐伯虎答道,没错没错,在下正是要渡江往北京赶去。
    那年轻公子闻言欣喜,说道我也是去京城赶考之人,真是幸会幸会!敢问兄台尊姓大名。
    唐伯虎笑言:“鄙人姓唐,单名一个寅字。”
    那年轻公子闻言大惊,连忙致敬,问道:“久闻尊姓大名,莫非你就是那个在应天府乡试中取得第一的伯虎才子?”
    唐伯虎回敬道:“才子不敢当,不敢当,不过伯虎二字倒真是在下。”
    那年轻公子“哎呀”了一声,如同见到了故人一般,欣喜万分,向唐伯虎说道:“不才乃是江阴人氏,姓徐名经,表字直夫,说来我们也真是有缘之人,去年南京应天府乡试科场,我们就是同科举人,那时便闻尊兄大名,内心仰慕,只是未曾有机缘得见,今日天公作美,乃了此心愿,可喜可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