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昭君》第148章 公孙弘的道(1)

    主父偃被抓,这是他自己早就预料到的事情,只是没有想到这么快!
    所以说:玩火者必被焚就是这个道理,主父偃觉得,他可以掌控一切,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这些不起眼的王爷玩弄鼓掌之间,可惜他不是上帝,不能安排一切,纵然别人怕你,却不见得要跪在你面前委曲求全,而你自己并非无懈可击。经济学有门课程叫做“博弈论”,把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看做博弈,博弈的目的在于利益最大化,但利益最大化不代表你一个人吃独食别人没饭吃,理想的境界应该是你的利益最大化别人也有饭吃,大家都有饭吃还能继续下去,而继续下去大家就能从这个过程不断获益。
    主父偃的博弈过头了,因为对手死了!
    更重要的是,死的是王爷,再不争气的王爷,也是金枝玉叶,也是高祖血脉,主父偃再红,也是个包衣奴才,奴才永远是奴才,即便做了大官,也不能取代主子。
    所以墙倒众人推,虽然审查的官员发现,齐王的死于主父偃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大家一致上书,要求处死主父偃!
    不是说主父偃这件事情有多么严重,而是大家都觉得,如果在这么下去,倒霉的可能就是自己。
    谁都不能容忍身边时时刻刻有一条毒蛇!
    汉武帝心中十分明白,因为主父偃就是他派出去的,如果要追究自认,他自己也难辞其咎,所以希望网开一面,至少留主父偃一条命。
    但是一个人跳了出来,对武帝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很短也很简单,却让刘彻下定决心:处死主父偃!
    不但处死,还把主父偃全家杀光。听起来很残忍,但是在当时却比较普遍,史书上有个专业的名称,叫做:族诛!
    一报还一报,对于主父偃来说,他是罪有应得!
    令人心寒的是:主父偃得势的时候家里白吃白喝拍马屁的宾客就上千人,主父偃死了,连个收尸的都没有,只有一个叫做孔车的人,默默为他收葬,汉武帝听说以后,非常感动,觉得孔车是个忠厚老实人。
    主父偃死了,撺掇武帝杀主父偃的哥们红了,在别人看来,主父偃当年几句话就把燕王整死,而这位老兄几句话就把主父偃搞死,按照这个逻辑推论,这位兄台的能量还在主父偃之上啊!
    公孙弘!
    说起公孙弘,这哥们绝对是大器晚成的励志典范,如果要把中国历史上大器晚成的官员做个排行榜,公孙弘入围前十问题不大,甚至有可能入围前五,感兴趣的大家可以自己研究一下。
    公孙弘是淄川人,年轻的时候字薛县监狱里工作,属于基层科员,工作多年也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反倒因为犯了一点错误被免职下岗,下岗后的公孙弘为了谋生计,做了养猪专业户,一直干到四十多岁。
    在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下,四十多岁已经是中老年了,但是公孙弘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到了这个年纪又开始自学春秋杂家学说了。简单点说:又开始学习了。古人说:人生四十不学艺,这句话对公孙弘同学完全不适用,他不但学还学的很认真,而且坚持不懈,到了汉武帝即位,在全国招揽人才,此时的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了,和董仲舒严助一起被地方推荐给朝廷。
    刚开始,公孙弘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被任命为博士,专门负责匈奴工作,但是做了一段时间,武帝对他的工作不满意,就把他免职赶回了老家,要说已经六十多岁,趁机可以退休颐养天年了,但是道了元光五年,武帝在全国大招聘,当地人又把公孙弘推荐上去了,个人高度怀疑公孙弘有背景,不然当地不会这么卖命推荐他,尤其是第一次推荐上去被刷下来还推荐,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的。
    不管什么原因,总之公孙弘进了大名单,此时的公孙弘已经七十多岁了,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所以表达了让贤的意愿,但是当地人死气摆列的非要选公孙弘,公孙弘只好勉为其难,再一次来到长安应聘。
    参加大招聘的有一百多人,公孙弘的考试成绩属于中下等,但是武帝看到公孙弘的名字,觉得这个老家伙这么大年纪还这么执着,精神可嘉,特意把他点为第一名。
    要是当时有科举考试,公孙弘就是状元了,中国历史上年纪最大的状元是唐玄宗年间的尹枢,他是四川阆中人,中状元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与公孙弘年纪相仿。
    七十多岁的公孙弘再次咸鱼翻身,成为武帝的大臣,所以十分珍惜机会,此时的他诊治手段已经趋于成熟,对于权力斗争也十分老到,和他一起被召唤的还有一个年级更大的家伙-辕固,就是景帝年间持刀大战野猪的那位哥们,已经九十多岁了,算的上资深前辈,辕固看公孙弘十分不顺眼,觉得这个家伙没有真才实学,只会拍马屁,所以经常在武帝面前说公孙弘的不是。
    公孙弘好不容易得到这个机会,绝对不能容忍别人破坏,所以联合一帮儒生隔三差五弹劾辕固,搞的辕固心灰意冷,告老还乡。
    辕固走了,公孙弘也时来运转,被武帝直接封为待诏金马门,过了一段时间有被派往巴蜀视察当地情况。
    说起巴蜀还的提及一段历史,当年司马相如为了拍马屁自告奋勇要求开发巴蜀,结果钱花了事情没有办成,还把当地人折腾的欲仙欲死,公孙弘视察以后如实反映当地情况,但是刘彻是个爱面子的人,觉得这事虽然是司马相如办的,却是自己同意的,如果否定司马相如就是否定自己,皇帝怎么会做错事呢,所以无论公孙弘说的是不是事实,就是不承认。
    公孙弘是个明白人,马上明白了武帝的小心思,所以第二次上书的时候不但不说这事没办成,还极力说这事办的好,办的妙办的呱呱叫,搞的刘彻十分受用。
    看来公孙弘有进步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