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五年,吐蕃派遣使者到长安,向大唐皇帝求和。
同时,金城公主也单独上书娘家——大唐王朝,请求双方息战。
经过多次往来谈判,大唐和吐蕃,于两年后进行会盟。
约定不再重启战端,和平友好相处。
照源:“吐蕃已经与大唐修好,我诏也与大唐君臣相称,蒙舍诏也没有骚扰我诏。
眼下呈现和平态势,你们是怎么看的?”
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都表示这样平和的环境来之不易,不打仗了,就好好建设家园。
照源十分赞同:“对,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把主要精力用在改善民生上了。
都议一议,要办哪几件事情?”
有说架桥的,有说修路的,有说烧窑的,有说裁缝,有说皮匠,有说打铁不一而足。
照源:“这些都要做,而且要做好。有一件事要做大,那就是建学堂。
我们到长安,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学问。有学问与不有学问是两码事。
我们从中原来的人中,挑选出一批聪明人,让更聪明的人教一教,就是师傅。
有了很多师傅,就能教很多的学生。这事不能大意,要常常办。
我想,这学堂的事,就由郑师傅去办吧。”
此时的老郑,已经是样备诏诏主府文武两班中的一员了。
老郑:“诏主真是有远见,这么看重办学,振兴样备诏指日可待。
我一定不辜负诏主的厚望,把办学的事做好。”
照源:“我们看到,长安有许多值得我们效仿的东西。我们不妨就照葫芦画瓢。
长安把各行各业分类管理,我们也分分类。士农工商,专人负责。
士,军队,自然是武将的事了。居安思危,不能麻痹大意。
全民习武的布局,要长期巩固,边防哨卡的警惕也不能放松。
余下的就都是文官的事了。
农,耪田种地,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根本。
工,商,我们是弱了点,不过,从无到有,总会发展起来。
比如,皮匠,做鞋子的。原先没有,那是因为,老辈人传下来就是不穿鞋子。
现在,穿起鞋子来了,皮匠,做鞋子的这一行,也就兴旺起来了。
还有,做生意。本来,博南道,就是做生意的路,从我们门前经过。
我们却视而不见,不会做生意。
现在做起也不迟,得有专人负责。
文职官员,把这些关乎民生的事都负责起来。现在,我就安排了。”
照源就把谁管农,谁管工,谁管商,谁管架桥,谁管修路等等,都安排好了。
照源:“要向长安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只能一步一步来。
下一步,学一学长安的赋税制度。”
左相照澈:“兄长,自从你从长安回来,变了许多。
老话说得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们真是落后太多了,不得不奋发图强啊。”
右相照澄:“兄长此次到长安,真是不虚此行。
不仅得到大唐皇帝的封号——大唐诏主,还得到各方面的启发。
这对振兴我样备诏,大有裨益。”
兄弟三人再一次统一了认识,精诚团结,励精图治,都在发挥着各自的才能。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