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福晋:庶出苏七月胤襸》692(9)

    “你尽力了,如果有人故意使坏,也不是你能提防的。这样,你把这段日子府里的事都跟我说说。”
    苏七月没敢藏着掖着,她知道既然胤襸这么问了段巧晴应该是都说过了,胤襸也只是来自己这重新的确认一下,苏七月便将从胤襸走后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跟胤襸说了可歌清楚。包括段巧晴的孩子没了,向格格和曹无衣蜂蜜的事情都说了。
    胤襸细细的听过后,叹了口气,思虑半天,说:“这么看她孩子没了的确是有蹊跷……”
    只是这个蹊跷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如段巧晴所说的那么委屈吗?胤襸的心里是有保留的,苏七月叙述的意思他明白,向格格是个糊涂人,可能是被利用了也不知道,曹无衣铁定是逃不掉了,可是这里面就出了个茬子,怎么就喝了一天向格格送来的蜂蜜就出事了,而向格格再愚蠢也不会这样直接的下毒,还有分明曹无衣的蜂蜜中有毒,为什么喝了那么久反倒是没什么问题呢?
    胤襸想着段巧晴那张憔悴的脸,还是不想用最恶毒的猜测去想她,但是经过这次入京审理过念恩的案子后他对人性愈发的恐惧,这恐惧来自于捉摸不透。
    瓜尔佳氏的人做梦也想不到千羽竟然会那么恨他们吧?瓜尔佳夫人对千羽比对别的丫鬟都要看重,谁都以为千羽对夫人忠心耿耿,夫人到了最后一刻怕是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千羽要杀自己吧?
    就是千羽自己或许也不是十分明白,可是她就是这样做了,毫不留情。
    千羽和和林在一起这么多年,同吃同住,就像是夫妻一般,她顺从和林,看上去也爱着和林,可是她心底却是恨着和林的,觉得和林将她绑住了,她想要逃,跟和林在一起生不如死。
    这一切若不是后来发生了命案又有谁会知道呢?
    所以胤襸不敢妄想结论,他所看到的,经历的,都告诉他,不要太早的下定论,不要把事情往太坏了想,可是也不能往好了想。
    苏七月见他凝神在思考着,不敢打扰,默默的依偎在他身边。
    胤襸闭上了眼睛,有些困了,半睡半醒的时候他眼前又浮现出老嬷嬷的样子来,胤襸记性不差,小时候跟着自己的下人他都记得,可是他偏偏不记得这位嬷嬷,如今看来是那时候太小了,而且似乎有人故意不想他想起来。
    是谁呢?似乎就是那个嬷嬷自己,胤襸恍惚中又回想起嬷嬷跟自己说的话——“六阿哥,别相信他们,后宫的这些娘娘你可不要相信啊,你的额娘都是为了你,你要好好活着,不用惦记你额娘,也别惦记老奴,奴婢要走了,六阿哥保重啊,别惦记奴婢,过好自己的,只要你过得好,奴婢做什么都愿意。”
    “嬷嬷……”胤襸突然叫了出来。
    胤襸这一吼惊到了苏七月,苏七月爬起来看胤襸满头大汗,像是做了噩梦一般,神情痛苦,苏七月忙晃动着胤襸叫他起来。
    胤襸清醒后脑子嗡嗡作响,苏七月给胤襸倒了一杯水,关心的问道:“爷怎么了?”
    胤襸摇摇头,心里慌的很,他看着苏七月犹豫了下,也不知道该不该说,不是他不信任苏七月,而是自己这梦太蹊跷了,好端端的怎么最近就总是想起来一个老嬷嬷。
    苏七月自责的说:“都怪我,将家里弄成这样,让爷烦心了。”
    胤襸见苏七月自责,解释道:“跟你没关系,我是梦到了……小时候。”
    “小时候?”苏七月奇怪,她知道胤襸小时候过得的确不算是皇子中好的,可是在宫中也不至于过得太差,见他刚才的样子却很痛苦,问道:“爷不妨说说,我也想帮爷分忧,就是我没用帮不了爷,爷也是个排解,”
    胤襸一想觉得苏七月说的也很有道理,自己总是自己胡思乱想着,不如跟人说说,看看别人怎么看,说不定还能帮到自己,就是帮不到什么,他说出来的确也没这么大的压力。
    胤襸喝了口水,定了定神,说:“我们这些阿哥都是出生后就送去了阿哥所,你是知道的,他们有额娘的也见不上几面,像是我这样的也就更是跟着老嬷嬷和姑姑们了。”
    苏七月点点头,很仔细的听着,她一直觉得这点规矩很没有人性,胤襸没有额娘照顾送到阿哥所还情有可原,可是那些娘娘平日里哦也没有什么事做,却也不让她们照顾孩子,看都不行,真是够残忍的了。难怪这些阿哥一个个的感觉都有点不太正常,那些娘娘也都疯疯癫癫的,苏七月胡乱想着,不敢说,问道:“我知道啊,爷是想到了小时候在阿哥所的事?”
    胤襸点了点头,继续说:“我身边一直跟着的有那么几个,我都记得,虽然后来身边只留下个小义子,可是其他人我还是有印象的,但是最近我总是想起来有位嬷嬷,后宫的下人你也是知道的,都是看人下菜碟,没有真的对人用心的,尤其是那些老嬷嬷嚣张跋扈比主子还像是主子,对阿哥们也是人前人后两个样。可是那位嬷嬷却是很温柔的,跟别人不一样,慈眉善目,对我似乎也是真的好。可是我印象中阿哥所并没有一味那样的嬷嬷,网后来我莫安曼的想起来些,似乎那时候我太小了,也就刚学会说话样子,嬷嬷跟我说话我也都听不太懂,不过话我倒是如今都想起来了。”
    苏七月说:“爷是想念这位嬷嬷了,那咱们查查,看看能不能找到了。”
    胤襸摇摇头,有点难过的说:“她该是死了,我记得是死了,好像死前还跟我说了许多话,她说……”胤襸犹豫了下,“她告诉我不要相信别人额,油气水娘娘们,说我额娘都是为了我,还说他也是为了我,只要我过的好他做什么都可以。最关键的是她说不要让我想起来她,只要记得这些话就好,叫我不许跟人提起。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会跟我说这些。”
    苏七月也糊涂了,顿时觉得或许胤襸身上有许多秘密是胤襸也不知道的,不过听这话的意思苏七月倒是明白一点,她问:“这位嬷嬷难道是被人害死的?”
    “我希望这样,可是我也是这样觉得的,我印象中这位嬷嬷的身体很好,应该不是病死的,那么到底是谁要害她,她在要死之前还来跟我说这些又是为了什么呢?”胤襸握起苏七月的手,他的手在颤抖着,“七月,你说嬷嬷是不是为了我而死?”
    苏七月看着胤襸惶恐又不安充满了自责的样子十分心疼,她怎么忍心跟他说自己也是这样觉得,她想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位嬷嬷存在的话,那么背后不知道还有多少事,是他们不知道的。
    苏七月想起胤襸的额娘,据说胤襸的额娘是难产而死,生了他之后就死了,听说当年还是个贵人,胤襸额娘的母家不是什么大官,没生孩子就成了贵人,可见当年皇上应该也是很喜欢她的,曾经也有人说过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所以皇上对胤襸不是十分喜欢,或许有种情绪在吧,觉得是胤襸夺去了他额娘的性命。
    难产的事不少,苏七月也没多想,只是觉得胤襸命苦,可是现如今看,那位嬷嬷应该是胤襸额娘的人,对胤襸的额娘十分的忠心,在他额娘走后一直尽心尽力的照顾着他,或许是这样的人别人觉得容不下,就想让胤襸孤苦伶仃吧,所以她也惨遭毒手。
    她告诉胤襸好好活着,别相信别人,那么胤襸的额娘可能就是太相信别人才死的,她叫胤襸忘记自己或许也是为了保全胤襸,希望他以后能安然度日就好,后宫很危险,一个小孩子想要安身立命也很好,苏七月想如果真的有这个幕后黑手在不知道为什么不对付胤襸,叫他健健康康的长大了呢?是不方便吗不敢吗?毕竟有着是个皇子,是皇家的血脉,他们不敢动手,可是如果真的有这样狠毒的人还在乎这些吗?阿哥所苏七月也住了几年,可以说在里面想杀个孩子易如反掌,不是什么难事,买通了伺候的人就好,那些个下人苏七月也没见谁是是钱财如粪土的,对胤襸也没见一个忠诚的。
    所以苏七月不相信是坏人没有买通人,而是根本没有去做打算要害胤襸,那又是因为什么呢?总不会是放下屠刀顿悟了吧,苏七月觉得应该是有人特意的在保护胤襸,胤襸的额娘如此,那位嬷嬷如此,或许还有别的什么人也是这样,他们都在背后保护着胤襸,苏七月想到了皇上,皇上对胤襸冷漠是后宫都知道额,胤襸的出身其实不差,怎么说也是贵人的儿子,可是为什么就受尽别人的白眼呢?不只是因为他额娘死了,最重要的就是皇上对他的冷漠,别人都觉得皇上不喜欢这个儿子,他们也都瞧不起了。
    可是皇上这个时候叫胤襸回京去办这么大的事,苏七月又觉得皇上似乎也没那么看不上胤襸。宫里的皇子那么多,他要是真的看不上胤襸随便找谁不好,干嘛千里迢迢的叫胤襸回去,他似乎是在给胤襸一个机会,一个翻身的机会,将胤襸打入谷底,让他置之死地而后生吗?
    多少人潜伏在背后,在等待着什么?
    后宫的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生存,这是最现实不过的问题,为了生存可以做许多看上去错的事情。
    譬如明朝时的徐阶,他做过多少违背良心的事情,为严嵩大唱赞歌,替严嵩打压忠良。可最后呢?他扳倒了史上第一奸臣严嵩。按道德家的眼光来看,徐阶该是十恶不赦才对,但他成功了,为国除害。再譬如徐阶的学生张居正,他拔擢亲信,为办事不择手段,甚至连父亲去世都没有丁忧(这在明朝不止是个道德问题,简直就是禽兽不如的行为),按道德家来看,张居正是个完全丧失信仰的人。但恰恰是这个人,办成了万历新政,使得民富国强。历史上有太多太多的例子显示,只有做实事的人才能够办成事情,才能够让这个国家更加好。张居正把这些人称之为“循吏”。而道德家们,则被称之为清谈。清谈误国,历来如此。
    最具有影响力的阴谋在政治,但最普遍的阴谋则是在官场,后宫的争斗也是前朝的争斗。
    说白了,娘娘们争的不是皇上的爱,而是家族的命运,是自己孩子的前程。
    古往今来,无论是前朝还是后宫,很多人为名利争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身体的伤倒无妨,可怕的是良心也千疮百孔。
    苏七月想起当年自己看过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那时候觉得好搞笑,现在看是有道理的,和珅便是典型,他聚积的不义之财比国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身份地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他最后得到了什么?千夫指,万人骂,满门抄斩,遗臭万年。而那用了一辈子时间争夺的财富和权势也瞬间消失。
    且不说这些,和珅拥有一刻真正的快乐吗?皇帝面前忙着阿谀奉承,同僚背后又忙着算计谋害。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像和珅这样的小人,怕是要一生戚戚了。追名逐利并不是要人去争名夺利,争名夺利是追名逐利的极端。追名逐利就是以名利为目的,在名利的诱导下,引导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自然地获取名与利。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由此可见,真正能大有作为的人,从来不与他人争名夺利,而是默默无闻地干实事,将名利置之度外,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实事;只有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才会沽名钓誉,极尽张扬,虚妄于花拳绣腿,玩弄花招于股掌之间,最终却常常导致失败。
    那么,人生姿态保持低调深藏不露,应该从不争名夺利的人怎样去践行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
    深藏不露从不争名夺利的人,准确地定位自己。
    苏七月想一直一来有人在刻意的给胤襸制定一个位置,就是可有可无的位置,这样才能没有危险。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苏七月不敢确定,但是她想除了皇上没有别的人有这样的本事,能将分寸掌握的这样好了。
    胤襸过得不快乐,苏七月和他在一起这么久怎么会看不出来,他在压制着自己,无形之中也配合了皇上的安排。
    皇上是希望胤襸能安全的度过一生吗?还是另有打算?
    苏七月只想胤襸能快乐。
    想做到争名夺利首先要有名可争,有利可夺?如果你有这机会想争想夺都可以啊。只是一直这样想着肯定会很累,因为总是要不停的琢磨别人在想什么,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我。活的很不开心。
    人生较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如我不能,我一定要;如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成功的方法多种多样,别不接受你看不惯的方法。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相信时间的力量,可以冲淡很多东西生命如同一根火柴,只有磨砺才会跳跃出灿烂的火花。
    认识自己需要积极思维;认识自己的途径是自我内省;认识自己就是开发金矿,即挖掘你自己的潜能,努力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应该看到,一个有理智的人,对自己的各个方面都是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评价和定位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高估或低估自己。不然,就很容易毁损自己,毁损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毁损自己的身心健康。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都存在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人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还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适合干什么等等,也就是说人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深藏不露从不争名夺利的人,清晰地认知自己。
    不争,是说不要过分注重结果。凡事都有过程,结局总会到来,在结局到来之前,我们不妨学学愚公,享受过程。
    移山,听起来像个笑话,可愚公却想:我搬一点儿就少一点儿,而且有妻子儿女,甚至邻居帮我,何况我“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山,定然是能移走的!于是心里轻松了,身体上的劳累也算不得什么了。
    试问,有几个人能让自己每天都快乐?可见要珍惜过程,如果结局注定失败,也不要悲春伤秋,因为还有那些努力拼搏的日子值得珍藏,我们已经学到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多时候并不是单项选择题——有你没他,而是多项选择,可以双赢。有些人不明白,他们只知道鱼死网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为争名夺利打得头破血流、同归于尽的例子,我们身边经常上演。这种人永远没能体悟到,在必要时让一步,反而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好处。
    人生较大的惋惜是错过。人生较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如我不能,我一定要;如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成功的方法多种多样,别不接受你看不惯的方法。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相信时间的力量,可以冲淡很多东西生命如同一根火柴,只有磨砺才会跳跃出灿烂的火花。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平静的湖面,锻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生活打造不出生活的强者。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因此,扬己之长而避己之短,行能为之事而弃难成之作。
    凡可为或不可为的选择,都要基于自身的条件而定,并保持平衡、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事物,以此达到心理素质的健康。事实上,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并以不断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
    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现在比起以往的任何时刻,更加重视反省,做到反省,就会使浮躁的内心变得平静,对于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处理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深藏不露从不争名夺利的人,不断地修养自己。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便会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好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的短浅。知无止境学无涯。
    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是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只要人认真洞察,生活里比比皆是。
    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和处事方法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世上万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