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铸山河之两宋》第四回 查家底考校军政 机关尽高宗病亡5

    第九节
    此时,赵惇听到下面传来了一个细小的声音:“有什么好争吵的,我还是认为设立一个专门的监察机构,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个声音是从右侧臣子们的后方传来的,赵惇心中一动,如果不是自己的耳朵非常灵敏,还真听不到。他向声音传来的方向扫视了一下,注意到那边有几个年青的官员正站在一起说着什么,刚才那个声音就是从那些人中传出来的。
    看那几个年青官员都穿着谏院下层官员的服饰,看来他们是身份较低的谏官。这谏院在大宋是一绝,可以“风闻上”,也就是说捕风捉影也可以参劾朝廷官员。而被参官员哪怕是诸相,也得上书请罪,暂时回避,等朝廷的查实的结果。所以,谏院官员品级虽低,但这参劾之权却大。
    现在,这参劾却大多成为了朝中政争的工具。
    赵惇把桌面上放着的几本特意挑出来的奏章翻开,很快就找到了其中的一本,里面的建议就是“设立独立于朝廷现有上下层级关系以外的监察机构,以监控整个国家事务,以免有人欺上瞒下”,上奏之人是谏院的一个小小参事,名刘兵。
    赵惇轻轻的咳了一声,一边的内侍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再次制止了群臣的争吵。
    赵惇拿起手上的奏章,淡淡的问道:“谁是谏院参事刘兵?”
    从刚才他注意的那个小圈子里走出来了一个青年官员,身上穿着六品官袍,上前向他行礼:“小臣谏院参事刘兵,参见皇太子殿下。”
    “刘兵,你的建议本宫已经看过,现在,你给众人说一下你的想法”
    刘兵一愣,他在看了朝廷下发的清单之后一时激动,上书建议设立监察机构。但在此后,几位相好的同僚都说他的建议太过鲁莽,在这样敏感的时刻,搞不好他就会成为众矢之地,劝他还是不要当这个出头鸟的好。虽然他没有去撤回自己的奏章,但也想不到皇太子居然直接点了自己的名字,要他当众说明,心中很有些忐忑不安。
    赵惇把奏章拿了起来,注视着下面站在那里发呆的刘兵:&刘卿,如果你只是一时冲动,那就把奏章拿回去;如果你的确是经过了深思熟虑,那又有什么好怕的?&
    刘兵明白,如果自己这个时候再把奏章收回,今后自己的仕途也就从此完蛋。而且,自己的确是因为有感而发,才会上这么一个奏章,现在要自己再说什么违心之语,自己也做不到,把心一横开口说道:“太子殿下,微臣的建议是设立一个独立的监察机构,专门负责监督各级、各部官员的执政,而且有抽查、询问之权。”
    “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监视群臣?!那不是和秦桧在的时候,设耳报以监视吏民的翻板?万万不可。”吏部尚书晏敦复立刻出班阻拦,他向太子一躬:“上报确有差错,但事出有因。如因此设立监察,岂不是把天下官吏都当成了贪官污吏?实在太伤人心。”
    “晏卿,朝廷律法因何而设?”
    “为治理天下而设。”晏敦复不明白太子这样问的意思,愣愣的回答。
    “着啊,既然律法为治理天下而设,那按晏卿的说法,岂不是把天下人都先当成坏蛋,设下防范之法。监察之法如同我朝律法、御史台一样,是防患于未然,而不是想当然的就把各级官吏都看成脏官。”赵惇看着呆住的晏敦复,摇了摇手中的奏章:“本宫已经决定另设监察台,职责为监察公卿百官政务,有参劾、查察之权,但无自行处置之权,查出的问题要上报朝廷定夺。”
    “这监察之权太大,容易导致政争,殿下不可不虑。”旁边的左相留正急了,他可是人老成精,怎么会不明白,就算监察台没有直接的处置之权,但它一成立,就等于是在抓众臣的小辫子,谁能保证自己没有任何过错?!
    太子也就可以借监察台之权,将政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那他们这一帮子老臣可就只能俯首贴耳了,又拿什么来控制皇太子。
    “如果不设立监察台,那诸位大人能保证以后送交上的没有虚假?”此时大臣洪皓出班,对左相留正言道:“左相刚才之言过头了,殿下已经说明,监察台只有监察之责,并无处置之权。既然众位大人都是一心为国,又何必怕区区一个监察台?”
    洪皓就是因护送越国王兀术回国而被金朝扣留的大宋使节,他被困在大金数十年而不屈服,被人称为“宋之苏武”。直到此次皇后虞水灵故世,宋使到金朝告哀,他才终得放归,回国后被任命为“徽猷阁直学士、提举权直学士”。
    由于洪皓在金朝时间极长,又交游广阔,可是说是关于金朝的活资料库。回宋之后,他虽然没有负责正式的职务,但在朝野有着很高的威望,他的三个儿子也在朝廷任职,父子们被合称为“洪氏四杰”。
    洪皓一直支持变革求强、恢复中原,对于守旧臣子们的行为极为反感,这才会主动出来支持皇太子的打算。
    “洪大人,话不是这么说的。”参知政事龚茂良又接了上来,他虽然和留正有争斗,但那是同类相残,现在这位皇太子可是打算把他们一锅端:“本来朝廷就是冗官过多,再设一个监察台,又要增加无数官员,这财政上负担不起。”
    “龚卿原来是担心这个,倒也好办。这监察台的人员就从现在的官员中选调,不再另行增加。”赵惇才不会给他们任何反对的理由,直接把龚茂良堵了回去,他当然也明白臣子们一定会拚命阻拦,但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的使用监国太子的权力,如果退缩,以后就只能由着这些守旧的臣子们玩了,当然也不会有半点的退让。
    “可这调剂官员也是费力之事,一时之间难以完聚,殿下是否暂停设立,等大比之年再行选择?正好官员考核已过,也可有个选择的标准。”又一位臣子上前行礼,小心翼翼的说道。此人是王之望,也是秦桧余党,现任吏部侍郎之职。见二相都被皇太子给堵了回来,索性以选官不易为由拖延时间。
    赵惇心中明白,下一次省试要在一年多以后,这根本是臣子们拖延时间的技量:“本宫此次调配官员,不以考核为准。监察之事,过去从未有之,原来的考核又有何用?至于大比出来的士子,他们尚无任何执政的经验,如何能够担任监察官员之责?今次调官,以本次上奏的奏本为凭据,本宫会在其中选择有才干、言之有物之臣充实监察台。”
    众臣这才明白,敢情这位皇太子提前给他们挖了个陷坑,从要下面上报真实情况开始,他就打算着设立一个监察的机构,顺便建立起自己主政的班子。现在,此次上报的情况与过去的出现了巨大的偏差,让众臣想反对也反对不了,谁也不敢保证今后会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
    第十节
    看下面的臣子们鸦雀无声,皇太子赵惇知道他们已经明白自己花了一年多时间清查家底的真正目的,就是用赦免臣子们过去的失职来换取自己控制朝廷政务主导权的机会,淡淡的问道:“诸位卿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
    吏部尚书晏敦复看看下面的臣子们没了声息,知道他们不敢再和皇太子争执,一时间心灰意冷,长叹一声:“从我大宋建立以来,素来礼敬士大夫,从无此等羞辱。老夫不才,不敢再立于朝堂之上,请皇太子殿下许我荣休。”
    “晏卿真的要荣休?那好,本宫现在就批复,念在你多年为朝廷效力,加三级薪俸。适哥,你送尊师回府休息。”赵惇看到自己长兄脸上出现了不忍之色,但还是下决心不给这些臣子任何反对的机会,吏部尚书晏敦复虽然为人正直、做官清正,但也属于守旧一派,他要求荣休,正好给了自己唱红脸的机会:“另外,还有谁想休息或是想辞职?尽管交上来,本宫绝不会强人所难。”
    看着肃郡王赵适扶着颤颤微微的晏敦复走下殿去,几乎所有的臣子都闭上了嘴巴,这皇太子可够狠的!年高德勋的晏敦复到现在已经是两朝老臣,虽然没有教过赵惇,却是其他皇家子弟们的老师,过去孝贤皇后还在的时候,也很得皇后的敬重。
    并无任何过失的老臣,却因为反对太子设立监察台而被迫荣休,看来,太子绝不会在他想做的事情上让步。
    这一场大清查的最后,是皇太子赵惇终于按自己的意思建立起了独立的监察台,与御史台平级,长官称监察使,官位品级为正四品。皇太子从奏章中和自己的太**属官中,选择了一批年轻、又有经验的官员加入其中,那个最早提出建议的谏院参事刘兵也被调入其中。
    一个月后,监察台开始运转,让大家震惊的是,监察台并没有任命第一任的监察使,反而是由肃郡王赵适代管。峦明也进入了监察台,只是由于他的出身,没有担任官职,而是负责协助肃郡王调控监察台。
    众臣只有一个想法:这对兄弟的关系也好的太过了吧?皇太子赵惇就不怕自己的皇兄借机培养势力?!
    赵适一开始得知自己的二弟居然想让他掌控监察台的时候,也给吓了一跳,连忙推拒。他倒不是害怕自己的二弟会有什么疑心,但他很清楚,这监察虽无处置权,却掌握着所有官员的阴私,稍有不慎就会被卷进朝廷里的争斗,当然不愿意坐这个蜡。
    可赵惇却非要把这监察大权扔给他,理由嘛,一、现在赵惇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来掌控监察之权,他信任的臣子却又都没有什么资历,压制不住那些老臣,而这两点赵适都有;二、赵适现今还在参与朝政,那些臣子还是会在兄弟之间捣乱,干脆把监察之权交给赵适,等于是明确向臣子们表示兄弟之间的牢不可分,让他们老实点儿;三、赵惇认为赵适太过良善,复兴大业要的是一往无前、果断干练,让赵适负责监察,也是让他看一看大宋官员的真实状况,改变他过于柔和的个性。
    无奈的赵适只好被弟弟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代管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使了。
    还没等给皇太子赵惇一棒子打昏的众臣回过神儿来,这位皇太子的新举措又出台了,他下旨重新在朝廷设立榷易院主管全国的对外商贸,取消了原广州、明州、杭州三个市舶司的限制,规定凡境内有良港的沿海省份都可以向朝廷请旨设立市舶司,为榷易院的下属机构。
    市舶司的权利也不再是限制民间贸易,转成了收取税费,控制不允许进口和出口的货物,其它的市舶司也不再过问;还有就是登记来往船只和人员,但大宋商人和商船出海要领取凭票,并有家乡之人做保。而且,还将原来只允许官卖的乳香、珠贝、牙犀等放开,只需交纳超过其它商品一倍的关税,民间商户也可以经营。
    所有进出口货物必须向市舶司通告,便于市舶司的检查。如有违反法令的行为,市舶司有权进行处罚。并命令在原大宋所公布的商法基础上,研究包括外贸在内的《商典》,规范所有大宋境内外的商业行为。
    此旨一下,又引起了一片哗然。大宋商业繁盛,鼓励和保护民间商贸,但在对外贸易上一直采取限制措施,这也是因为对外贸易无法控制,自由度太大的原故。虽然对外商贸也占到了朝廷不小的收入,但从未放开对民间大宋商人出海的控制。
    更让大家吃惊的是,没多久,皇太子居然下旨成立皇家远航船队,专门负责官办工场的出口。
    在这之前,官方各工场的产品只供应皇室、官府和军队,不会在市面上流通。物以稀为贵,官方工场的产品精致华美,数量又少,早就成为交易各方的**商品。这下,得知大宋同意出口官办工场产品的商人,早已把刚刚成立的榷易院给挤爆掉了。
    朝中的臣子对这位皇太子的举措当然是反对的多,但也知道你光跟皇太子说什么祖宗规据,他理都不会理。所以,有臣子上书,认为海外贸易虽然获利巨大,但风险也大,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放开对海外贸易的限制,万一有什么变故,会导致朝廷政局动荡。
    谁知,皇太子接到大量反对的奏章之后,又召开了一次全体官员参加的朝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