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人物》第八十四章 何梁谈话(一)

    有那位百户的帮助,何志远他们三人顺得的通过了城门。
    进了城内,月季开始数落王之学:“你可真会给少爷添乱,说干什么不好,非说去找知州大老爷。你说梁大人也比知州大老爷强啊,一听你说的这个称呼就知道你根本就与知州大人不熟。你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王之学不服气的辩解道:“师傅让我实话实说的,我听师傅的。”
    月季气得直翻白眼:“和你这样的呆子没法说得通。”
    到了位于城东南的城内宅院,月季下车时问何志远:“少爷中午回家吃饭吗?”
    “应该回来,要是过了午时二刻我们没有回来,你们就不用等我们了。”
    “好,我做好饭等少爷回来。”月季眸中含情的看着何志远说道:“少爷,早去早回,我在家等着你。”那情形仿佛是初婚的少妇叮嘱出门的丈夫一样温情。
    何志远被她盯得骨头都要酥了,赶紧答应一声上车逃也似地匆匆离去,同时内心里对周拂柳有种深深的愧疚感。
    走在城内的大街上,何志远对正在赶车的王之学说道:“王之学啊,你太实在过了。像今天这事,你确实说的不妥。你想想,梁大人是本地最大的官,你一个平民百姓公开说去找他,守门的兵丁能不谨慎吗?这种时候说实话等于是给自己找麻烦。”
    “师傅,学生我确实不会说话,我只喜欢科学,这与人打交道太费脑子。以后还是让我只做研究吧,我不喜欢也不会与人打交道。”王之学有些愧疚地对何志远说道。
    何志远看着前面的王之学摇了摇头,他知道像王之学这样的人确实不适合抛头露面,只适合搞研究,搞学术,前世他遇到过很多这种人。要不是今天为他说服梁大人,他也不会带王之学出来。
    师徒两人到了州衙,通过门房通报直接进入内堂客厅。双方见礼落座,王之学只有半边屁股坐在椅子上。梁文盛看他如此拘束,心里有些疑惑,何志远如此老成持重的人,怎么会收这样的人做徒弟呢?于是便笑着对王之学说:“你就是研究出蒸汽大炮的王之学吧,上次去你们村还见过你。说起来我们早就相识了,你无须这样拘束。放松自己,大大方方落座就好。”
    王之学站起来拱手答道:“小民正是王之学,谢知州大人!”
    梁文盛示意他坐下说话,王之学再次落座,这次终于把整个屁股坐在了椅子上。不过身体并没有放松,上身依然挺直,表情还是有些紧张。
    梁文盛笑了笑不再理会他,随后看向何志远问:“何公子今天前来,一定是有要事找本官吧?”
    “是的,学生这次前来是有一件重要事情要禀告大人。昨天马五告诉我,马亓山的二当家禇英逃走,不知去向。另据马五探明,在我们大军围困马亓山时,禇英向大当家的偷偷建议去海边投奔倭寇,被大当家的汲超严辞拒绝,明确表示宁死也不当倭寇。”何志远为了掩盖钱恒的身份,故意说是马五探听到的消息。
    梁文盛当然不会怀疑,他听到此事,惊异的说道:“这些天本官审问俘虏,也审出同样的消息,看来此事不假。另外据俘虏交待,一直关押在地牢中的牛二蛋不知所踪,我猜测很可能与禇英一起逃走了。”
    “如果是这样,大人应该早做准备。如果他们真的通倭,很可能不久以后会勾结倭寇袭扰沿海。而我们村在这次剿匪中表现突出,他们必然怀恨在心,如此以来,受倭寇袭扰的可能很大。”何志远趁机说道。
    梁文盛思索一会说道:“你们村是全州的楷模,百姓众多,作坊林立,决不能有失。”
    “是啊,现在全村有一万多人,作坊五六处,各种店铺也陆续多了起来,俨然成了小城镇。一旦被倭寇袭扰必定损失严重。”
    “何公子,你既然来找本官,必定心中已有主意,不妨说出来本官听听。”梁文盛对何志远可以说非常了解了,他要是没有主意决不可能来找他。
    “大人明鉴。学生打算修建城墙,用以保护百姓。不过修建城墙耗资巨大,以我村之力难以完成。”何志远回答道。
    梁文盛听说要修建城墙,大吃一惊,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以他一个村的力量肯定无法修建,但让官府出钱同样也不怎么现实。虽说自他上任以来,财政好转,但也没有充盈到可以修建城墙的程度。思索良久他才说道:“何公子,现在州衙虽说财政好转,但也拿不很多银两修建城墙。”
    “大人误会了,学生的意思是想请大人征调两万民夫工匠,其他的事情由我们村里自己解决。”何志远现在只是一介平民,但说话的口气俨然成了一村之主。而梁文盛竟然丝毫没有感觉到不妥,毕竟何志远的实力说明了一切。
    梁文盛听何志远只需要民工,终于放心了。莒州是一个大州,全州实际人口有四五十万。征调两万青壮民夫和工匠充当徭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于是他便答应了何志远的要求,接着问:“你们村打算修建多大规模的城镇?”
    “以现在的人口规模,建设一个周长六里的城镇足可以居住。”何志远给出了一个保守的数字,本来以他的打算是要建一个周长至少十六里的城镇,但现在无论人才财力都达不到要求。只好退而求其次,先建一个小的城镇,等以后人口多了再扩建。
    “太小了,这么小的镇子,勉强只能居住万多人口,以后还有要馆驿、酒楼、商铺等也要占用很多土地。州里给你征调五万民夫工匠,你建一个周长十六里的城镇,能否做到?”梁文盛听说不需要州衙花银子,倒是大方起来。反正州内民夫徭役不需要花钱,甚至连顿饭都不用管。出了政绩还是他的,何乐而不为呢?
    “这……”何志远犯难了,以何周两家的财力,刚好可以修建一个周长十里的镇子,现在一下子多了两倍半。他们两家的银两就远远不够了。何志远说道:“如果这样银两远远不够,这次修建城墙,为了降低成本,我准备使用水泥。如果规模一下子扩大两倍多,不泥的供应也跟不上。工期就会拉长,如果在没有完工之前倭寇来袭,损失就大了。”
    “这事也急不得一时,可以缓几天再议,我相信何公子一定能想出办法的。”梁文盛说道。
    “好,这件事我回家商量以后再作决定。还有一事需要大人支持。”何志远又接着说道。
    “何事需要本官支持?”梁文盛心想只要不让州衙掏银子,其他的事情都好商量。
    “大人,我想在城内办一家学院,场所问题难以解决,所以想请大人为学生寻一处合适的地方。”
    “这事好事啊,不知你准备请哪位大儒来讲学,招收学生几何?”梁文盛问。
    在明朝,私人办学是允许的。不过一般都是由成名的大儒来讲学授课。而地方官也愿意给这些私人办的学院给予方便,甚至可以无偿提供场所。因为这些学院的学生和官学一样,一般都招收秀才举人。一旦这些学生考中高升,这些学生肯定也不会忘记地方官员乐于助学的好处,以后在官场上可以相互帮忙,甚至结党。在明朝中后期,官员结党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著名的东林党,就是以书院为纽带结成党派的。
    “我办的这个学院不是讲儒家学说,也不需要讲名家大儒来讲学授课。而是一个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招收落弟的秀才、童生。”
    梁文盛新奇地问:“职业技术学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