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流微澜》第三百一十九章 援缅抗英

    不久之后,俾斯麦也获得了一枚一等三品赤金地珐琅双龙宝星勋章。他趁此机会,在北京拜见了领班军机大臣爱新觉罗·奕。
    时年二十三岁的奕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弟弟。幼年师从卓秉恬、贾桢,聪明好学。道光帝立储时,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之间犹豫不决,在临死遗诏中才明确由奕詝继位,奕封亲王。
    俾斯麦之所以有这个机缘,是访欧团成员瓜尔佳·文祥极力推荐。文祥在工业建设工作中表现出众,已拔擢为工部郎中,成为奕的心腹。俾斯麦率领的德国代表团在京时,与京中亲欧派多有接触,尤与文祥多次会面。时年三十六岁的俾斯麦和二十八岁的文祥相谈甚欢,在工业发展问题上颇为投机,由此文祥向奕推荐了俾斯麦。
    热心洋务,但对西洋不甚了解的奕也饶有兴趣的与俾斯麦谈了很多关于欧洲的话题,加上曾去过欧洲的文祥在一旁解释,不禁啧啧赞叹。
    俾斯麦见气氛到位,便有意把话题扯到英国身上。他义正言辞的抨击英国对清国的鸦片战争,又提及目前鸦片仍然在清国肆虐。奕血气方刚,又是一人之下的权臣,被俾斯麦拿话一激,拍案而起,
    “我势必要把英国人轰出大清!”
    俾斯麦连忙劝住奕,
    “英国人军力雄厚,非今日贵国可敌,贵国尚需发展工业,积蓄实力,此事须从长计议。不过,我国在欧洲与其周旋多年,深知英国人长短,愿为亲王殿下谋。”
    俾斯麦随即给奕详细解释了鸦片贸易对英国的巨大利益,鸦片又来自于英属印度,同时谈到英国人为英属印度的扩张两次侵略清国藩属国缅甸的旧事。随后说道,
    “缅甸虽小弱,但其民剽悍,颇为敢战。若朝廷能支援缅甸,助其收复失土,想那缅甸国王定会效忠朝廷,与英国纠缠到底。”
    缅甸人确实很能打,第一次英缅战争期间让英属印度付出了高达一千三百万英镑军费,直接导致英属印度的严重经济危机。而缅甸领土紧邻英属印度鸦片主产区孟加拉,如果能够让缅甸收复失土,与英国人周旋,英国鸦片产量会受到巨大影响——英国对清国鸦片贸易每年有八百万英镑收入,若是能断掉这条利益链,可以说是让英国人断一只胳膊。
    德国要砍掉英国的巨额鸦片收入,清国要断绝英国的鸦片贸易,在这一点上,德清两国简直有着天作之合般的共同利益。
    奕听明白了这一点,也觉得支持缅甸是个两全的法子。他点头道,
    “先生所言极是。待我禀明陛下,定要拿出个援缅抗英的法子。”
    俾斯麦站了起来,鞠躬道,
    “亲王殿下,敝国愿全力以赴协助贵国达成此事!”
    几天之后,在文祥的帮助下,奕整理出一个折子上奏咸丰帝,痛陈鸦片之弊和英国之害,又把俾斯麦的思路修饰成自己的想法,给咸丰帝做了一番世界知识普及。同样年轻的咸丰帝对其父道光帝在鸦片战争中之败也耿耿于怀,自然接受起来非常容易。
    此时清国财政状况已经远好于原时空,颇有些大国气象。军机大臣中的华夷派大臣本来就看欧洲人和鸦片贸易不顺眼,此时见咸丰帝想拿英国人开刀,无不大赞英明;而亲欧派基本都被德国人拉拢,在俾斯麦和德国商人的沟通下,也顺水推舟的站到皇帝一边——在洋务问题上,清国朝廷呈现空前的一致。
    于是一个德国人出技术、出资本,清国人做代理、出土地、出原材料,大搞军事工业援缅抗英的计划开始提上日程。
    俾斯麦见他到远东的目标进度有了质的飞跃,十分欣喜的给谢绾写信汇报。谢绾并未多做评论——他也没办法做什么评论,只是叮嘱俾斯麦一定要注意战略隐蔽,不要让英国人太早发现。
    清国方面负责与缅甸沟通工作的是云贵总督恒春。
    此人曾任刑部满尚书,因犯事被贬为云贵总督。得知这个大任务后,觉得是个重返中枢的集会,也非常积极,立即召见了缅甸王国使臣。
    缅甸的近代化改革虽然如火如荼,但国内保守势力也十分抵触。按道理说,缅甸的保守势力更亲近清国,是清国影响缅甸的重要通道。但恒春一心只想着朝廷的任务,不顾传统关系,直接警告缅甸的保守势力不得干扰敏东国王的改革。
    随后,清国一支使团从云南进入缅甸,其中除了朝廷及云贵总督的使臣之外,还有几名扮成商人的德国军事和经济顾问。
    敏东本来忌惮清国支持的保守派,在改革中束手束脚,还对清国有些腹诽。此时得知清国愿意支持他改革,并支持他收复失土,也十分欣喜,对清国的使臣和德国的顾问恭敬有加。
    不过,三国间也不是完全没有矛盾,只是共同利益暂时掩盖了而已。敏东趁着清国对他的支持,以反对改革的罪名对国内保守派大开杀戒,也清洗掉了亲清势力。
    没有了反对势力,又有了德国顾问的指导,缅甸进行了更加大刀阔斧的军事和经济改革。相比宋插和谢绾因为实力不足而在中南半岛上分而治之,循序渐进的推进西化,缅甸在清国和德国的军事支持下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西化非常激进,这使缅甸成为这个时空中,在十九世纪中叶远东地区西化最为彻底的国家。西化大大提高了缅甸的财政和军事实力,但这种早熟也埋下了农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也给清国培养了一个头疼的敌人,这是后话不提。
    不管清国和德国怎么遮遮掩掩的实施援缅抗英战略,英国人还是敏锐的觉察到了。英属缅甸总管不安的给内阁去信,详述了调查结果,建议英国对缅甸采取更加积极的进取政策,防止缅甸人的反扑。
    英国内阁则从英属印度、英属缅甸、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的报告里更嗅到了德国人存在的气味。时任英国首相巴麦尊子爵并没有太重视缅甸的动静,倒是对德国人的问题更为关注。他用手杖拨弄了下内阁会议室大办公桌上铺满的文件,冷笑道,
    “动作挺快啊……看来是时候给德国人一点颜色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