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赴荆棘》第23章 文武双全

    这篇让谷望舒皱眉的时论议的不是别的,正是十八年前的岭南洪灾。
    任行阳列举诸多细节,应是下了番功夫研究。可他文中言词尖锐,又涉及多位当朝权臣,甚至对神明也颇为不敬,才是让谷望舒头疼的地方。
    当年岭南突发大水,眉河决堤,光南郡一地就有大半村庄被淹,流民数万。岭南虽偏远,但地势延及中原,一旦无法控制,洪水将淹没南方数座富庶的城市和万顷农田,甚至波及都城泷安。一时灾情惊动朝野。
    当时的南郡太守姚炳德治水时险些被冲走,幸而得天师相助,得知洪水是因应龙真神震怒之故,之后大建宫观,大兴祭祀,凡是水过处便建观,水将至则搭祭台,以活牲畜供奉。虽劳民伤财,大水却奇迹般突然退去。水退后,南郡几乎十室九空,姚炳德却因祭神退水有功,调任重职,如今成为当朝首辅。
    这件事成为悦神典范已是盖棺定论,谷望舒却一直不甚认同。
    虽然当时洪灾的惨状他并未亲见,但他的学生中亦有南郡之士,辗转寄来的书信中备言其状,甚是悲惨。于是他上下奔走,等好不容易让朝廷定下抚恤安民之策,却为时已晚。南郡大部分士族大家都已泯然无踪,他的学生也再无音讯。
    任行阳的时论直接指责当时的父母官,不殚精竭虑治水,只千方百计悦神,宁愿听天由命,却枉顾人命。不知天命,不尽人事。水退为幸,不退则为大祸,又当如何。
    这种言论,在以龙神为尊,大小事皆须占卜问卦为定的永昌,可以说是离经叛道了。
    然而谷望舒只觉得任行阳所言正中下怀,不禁对他刮目相看。心下便想再试试他。
    “观任公子此文,似乎对当年岭南水患颇多看法。水患因神怒而起,祭祀龙神有何不对?”
    任行阳选这个题目时便有预料,肯定会被责问。见太傅开口,他面色平静,回道:“行阳以为,祭祀占卜,无非是求个安慰,人之作为自当以人性为凭,人心为定夺。若是救灾靠悦神,那争战便靠祭神,万事也可求神,岂不是本末倒置了。”
    谷望舒脸色更严肃了,道:“永昌有应龙真神护佑,怎可与那些胡乱祭祀树木动物的异族相提并论!皇族代代入鸣磬山试炼便是先人与龙神的约定,以保永昌万世安宁。你动动嘴皮子容易,若当年遇上水患的是任公子你,又要以何为凭,如何定夺呢?”
    任行阳思索了一会,答道:“若是我当那父母官,自然以百姓为先。治水但求不愧于人,不畏于天罢了。”
    任行阳答得毫不犹豫,启光却是一笑,他无端觉得,任行阳这句话里的“畏”并不是敬畏,而是“畏惧”。连神明也不畏惧吗?他看向任行阳,眼神似有所思。
    谷望舒摇头,捋着胡须道:“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此话虽出自先哲,却是在龙神助我永昌立国之前。只因神龙于鸣磬山护国,我永昌社稷才得以存续千年。生在这世间唯一有真神降临的国家,任公子何其有幸,还是当心存些敬畏才好。”
    “那若是龙神逝去了呢?”启光突然道。
    任行阳吓了一跳,直怀疑自己是不是耳朵有毛病。启光是龙神后裔,难道还希望没有龙神吗?
    谷望舒亦是一脸诧异,似乎不相信这等大逆不道的话会出自自己的得意门生。
    “若是再也没有龙神了,是不是就可以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启光又问了一遍,语气平静。
    谷望舒定睛看了他一会,才道:“龙神乃天地之气所化,而天地长存,龙神亦长存。即使没有龙神,头顶亦有万千神明。”顿了顿,又道:“若是,再无神明,那便是天之气化为凡人,到时智者圣人应会如繁星降世,世间人才辈出,君王任贤而治,以人之道为尊,而神之道式微了。”
    这些话对于太子太傅来说已经是相当出格了。看来谷太傅也不是那么学究嘛。坐在自己屋里,任行阳边想着边缠紧弓弦。
    自那天后,他就不用再每日写一篇文章了,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文课之后便是武课。
    这天上午的课程是步射。永昌尚武,上至皇族下至民间,无不习武。各种功夫门派繁多。皇族子弟所学除了技击之术,兵器中以刀剑与弓箭为主。然而一旬才三次的武课,连个花架子都练不出来,更别说真正的武艺了,任行阳对此颇不以为然。
    之前本应还有一次武课,大约是太子殿下受伤的缘故,被随口找了个理由推了。今天离受伤那日也不过才几天,那么大的伤口就好了?
    任行阳难以置信。他随着启光行至殿前迎候,看着他举手投足潇洒得很,不由费解。
    启光今天一身皂衣紫带,劲装打扮,少了太子的威严,却多了几分青年人的率性热烈,乾元的气势又强了几分,任行阳艳羡地多看了一眼,倒惹来对方的一个挤眼调笑,任行眼皮一跳,干脆别过脸去再不看他。
    教□□武艺的以往都是禁军教头常彪,按品级来说自然是不用太子亲自迎候。眼下等了好一会还不见人,启光竟一点也没有不耐烦,任行阳颇为疑惑。
    何人竟能让太子殿下如此重视。
    正想着只听马蹄声急,路尽头扬起一阵烟尘,几人快马加鞭来至宫门前,为首那人轻快地跳下马,对着启光抱拳施礼,道:“秦王殿下久等了,军中诸事繁忙,一时脱不开身,来迟了。”
    来人身形高大,一派风度翩翩的儒雅模样。任行阳已是愣在当场,转而又惊喜非常。若为这个人,要他等多久都愿意。
    “不迟不迟,尉将军难得入京,事情多也是正常的。本王听常教头说起,你这几日还兼任了禁军督教,因此特意请你百忙之中来指点一二。还望不吝赐教。”启光抱拳笑道,哪里看得出一点吊儿郎当的模样。
    任行阳暗中扯平衣角,连背脊都挺直了。他一直仰慕的英雄就在眼前,等会还能得他亲自指点武艺,可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太子伴读真没有白来。
    正想着,忽然察觉到一道视线,任行阳扭头看去,见尉远洲身后一个年轻将官正面无表情打量着他,目光藏着好奇。见他发现,又无事一般收回视线。
    这人生的面皮白净,两道剑眉却阳刚味十足,任行阳记起来,此人正是尉远洲的副将余凉生,当日信武府宴席上曾有过一面之缘。
    这目光什么意思,任行阳大致也明白。太子伴读的名声在外面到底是变了味,惹人侧目,只是他已不在意了。自己行的端站得直,哪管他人怎么说。
    尉远洲这次来东宫却是不大情愿的。他常年戍守边关,都听说这位太子殿下脾气古怪,不好相处。皇族习武又多是装模作样,摆摆架子,没几个有真功夫的。他事情本来就多,哪有心思在这装样子,便不大想来。
    他本想找个理由推辞,无奈启光十分坚持。现下虽然来了,心里对这太子殿下却是不大瞧得上。
    几人寒暄后,来至宫殿一侧的小校场,虽说小,箭靶仍能摆到九十步之远。
    “常教头昨日还夸赞殿下的弓射,任公子又是龙骑营武试状元,二位功夫应是十分扎实了。与其枯燥乏味的练习,不如二位小小比试一番如何?”尉远洲向启光提议道。
    “好啊,”启光欣然应允,“只不知任公子敢不敢比呢?”
    这有何不敢,任行阳心想,百步穿杨,辕门射戟他做不到,百步内一箭中靶还是可以的。这几日也没见这位殿下多勤于武艺,想必功夫也不怎么样,待会少赢他几圈好了。便从容地一仰头。
    “殿下说笑了,我这骑射科状元可不是虚的,只管来便是。”
    一人五箭,由启光先来,只见他神情散漫动作悠然,弯弓搭箭,翎羽还未贴面,几乎没有瞄准,噗得一声闷响,羽箭直中中心环。
    任行阳不由呆住,启光的动作过于随意,可以说是非常不规范了,却仍能射在中心环内,若不是运气,那便是已经达到人与弓箭合一的境界了,这可是每日千箭都不一定能练成的。
    任行阳正惊讶,便看到启光冲他笑了笑,一边还用手指挑着弓晃荡,一副吊儿郎当派头,仿佛这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一箭。那边尉远洲却是面容严肃,不置可否。
    轮到任行阳了,他好胜心强,原先还有意表现,想着赢启光一圈两圈便好。现下却不敢懈怠。他缓缓拉弓,前手知簇,口衔翎,耳听衔,每一个动作都极为标准,靠位一到,一个大拉距出箭,直中靶心。
    呼,他松了一口气。
    接下去的几箭,启光仍是姿势随意的小拉距出箭,却一箭比一箭准,力道比之任行阳的大拉距竟不相上下。这肯定不是靠运气可以解释的了。
    任行阳收敛心神,箭箭俱中靶心。虽然圈数上是他优先,却不由生出一股被戏耍的气愤来。最后一箭,启光也来了个大拉距,动作干脆利落,依旧是几乎没有瞄准,一箭直取靶心正中,竟将靶子射透,落在几尺外的地上。
    任行阳一时气结,你武艺高强了不起啊,没带这么耍人的!心念一乱,最后一箭险些脱靶,堪堪射在外圈上。
    可恶!任行阳咬住下唇,比试时被对方带的乱了阵脚,这还是第一次。
    虽然懊恼,却还是不得不承认,启光的实力确实强过自己不少。他一向是拿的起放的下,此时便对着启光一个抱拳。“是在下输了,殿下实力远在我之上。果然龙神血脉,神勇非常。”
    启光先还笑吟吟地听任行阳认输,此时却突然敛了笑容,似有不豫,也不过一瞬,又如常浅笑道:“任公子太谦虚了,还是算了圈数,再由尉将军来定输赢吧。”
    任行阳仔细看看两人箭靶,这分数还真的相差无几,须得裁判定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