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旺姚举人》退泼皮慕莺仗义 说变法文莺忧心

    走到火车站附近,岸边又热闹起来。霏霏吵着说肚子饿了,两人就找了个小店,要了两碗云吞慢慢吃。
    小店只有三张桌子,慕莺两人坐了一张,一位老者带个小孩童坐了一张。另一张坐着个穿官服的青年,一个布包放在身边,桌上摆着一笼包子和一碗粥,慢条斯理的吃着。
    不一会,走来三个中年人,敞胸露怀,眉目不善,显见得是市井泼皮。三个泼皮来到小店,在官爷桌边坐下,大呼小叫的旁若无人。
    因为只有那张桌子是一个人,所以三人坐那里也属正常。只是这一个人却是个官差,三个泼皮显然不把官差放在眼里,让慕莺心里一动。
    慕莺向官差看了一眼,见他官服簇新,顶戴放在身边的包裹上,也是个五品高官了。而且慕莺认得那顶戴,是京官才有的样式。他心里暗道,这三个泼皮若是惹恼了京官,只怕没有好果子吃。
    三个泼皮却不把京官放在眼里,而且像是专门来寻晦气的。他们也不点吃的,坐着那里不住的用言语撩拨这官员,其中一个竟然伸手摸了摸官员的脸。
    那京官却不动神色,安然的坐着慢慢喝面前的粥。
    慕莺心里奇怪,下意识的往四周看了看,见不远处站在几个巡捕,就更惊讶了。这三个泼皮明显是专门找京官麻烦的,可他们竟敢在巡捕眼皮底下闹事,胆子也忒大了。
    慕莺起了好奇心,便抬头看他们要闹出什么动静。
    一个泼皮见青年官员没有动静,就站起身走到他身边,嘻笑着说:“当官的,大爷没带钱,施舍几个铜板怎样?”
    那官员也不说话,从怀中掏出一个银元放在桌上,继续喝粥。
    泼皮拿起银元,伸出手指弹了下,放在耳边听了听:“哎呦,还是真的。你们当官的钱多,干脆再给张银票吧。这包裹里都是银票吧?”
    说着,他伸手就抓凳子上的包裹。
    那官员手快,一边抓住包裹,放在自己腿上,包裹上放着的顶戴却掉到地上。
    泼皮从地上捡起顶戴,见沾了土,用手掸了掸放到桌子上。
    “我说官爷,不要这么小气吧。为了银子连顶戴都不要了?有了顶戴不就有了银子。”
    他一边说,一边弯腰去拽官员手里的包裹。
    这官员一手护着包裹,一手推开泼皮。泼皮不提防官员推他,脚下一绊坐了个屁蹲。他也不起身,坐着地上喊叫:“当官的打人了,当官的打人了。”
    另外两个泼皮也站过来拉扯这官员,顺势要抢包裹。坐在地上的那个乘势抱着官员的腿不撒手。那官员因为一只手要护着包裹,靠另一只手却拨不开三人的拉拽。
    这边已经闹了一阵了,慕莺以为巡捕听到乱声会过来干预。他向巡捕那边看去,才发现几个巡捕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
    慕莺按捺不住了,伸手重重的拍着桌子,大喝道:“大胆狂徒,竟敢光天化日之下抢劫朝廷命官,都活腻歪了吧。”
    慕莺这时穿着便装,三个泼皮见他横插一杠,就瞪着眼睛吼道:“吃你的饭,别找不自在。”
    慕莺见这三人继续拽包裹,就起身过去,也不言语,照着其中一个当头打了一拳。
    “哎呦,妈的,你敢打老爷。”这泼皮捂着脸大叫了声,放开军官的包裹就来和慕莺厮打。慕莺身体本就雄壮,又在军营每天操练,泼皮那里是对手,被慕莺一脚踹去,坐着地上哎呦的叫个不停。
    几个巡捕不知什么时候又冒了出来,口中吆喝着:“谁在打架?跟我回巡捕房问话。”
    巡捕们说着伸手来拽慕莺。
    霏霏在边上看了,急的跑过来拽巡捕的胳膊,尖叫着:“你们干嘛?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两个巡捕拽住慕莺的胳膊,嘴里说着:“我管他是谁,他就是天王老子也得去巡捕房走一趟。”
    边上一个巡捕看到霏霏变了脸色,忙和领头模样的人附耳说了一句。领头的人看了看霏霏,大声说道:“抓错人了,妈的,我让你们抓那三个。”
    巡捕们这才放了慕莺,把三个泼皮抓了扬长而去。
    那青年官员长出了口气,起身对慕莺施礼道:“在下康有为,现任工部主事。因事路过天津,不想遇到了这麻烦,多谢壮士相助。”
    慕莺听了,惊喜得喊了起来:“您就是康有为康广夏大人?太好了。我读过您的《大同书》啊,写得太好了。”
    康有为忙说:“不敢,过奖了。敢问壮士大名?”
    霏霏在旁说:“他是宋慕莺,他爹是当朝大将宋有福。”
    康有为忙深施一礼,口中称道:“原来是宋公子,幸会。令尊的事迹我早有耳闻,很是钦佩。没想到今日得公子相助。”
    慕莺还礼后道:“我看刚才三人不是市井无赖,他们好像和巡捕是一伙的,专门来找康大人麻烦。您如果愿意,不如先到我家歇息,免得这些人啰唣。”
    康有为犹豫了一下,说道:“也好,那就叨扰了。”
    康有为又看这霏霏,觉得她俊俏得不像男子,便带笑问道:“这位公子是?”
    霏霏嘻嘻笑着说:“我那是什么公子。我叫宋霏霏,我爹是宋子旺,你认识吗?”
    一丝阴霾在康有为脸上闪过,他很快又笑了起来:“原来是宋小姐。宋大人是荣中堂的亲信之人,我虽然不认识,也是如雷贯耳了。”
    三人在路上叫了三辆洋车,霏霏坐了一辆在前面带路,康有为居中,慕莺坐在最后一辆。
    路上,慕莺感到有什么不对,扭头往回看,见有辆洋车一直跟着他们。
    进了院子,慕莺大声喊道:“妈妈快来,看我把谁请来了。”
    文莺拉着慕莺的弟弟敬莺走出房门,看见慕莺和霏霏身边站着的康有为有些疑惑。
    “妈,您给我的《大同书》就是他写的,康有为康先生。”
    文莺听了也露出惊喜得神色。“康先生,妾身有礼了。慕莺,快请康先生屋里坐。”
    康有为跟着进了屋,对文莺口称伯母,定要行磕头大礼。文莺拦不住,只好受了他三个响头。
    康有为在工部,所以有机会看各地高官的卷宗。宋有福出征的事情记得都很详尽,就连文莺随军大破白莲教的事也有所记载。康有为是个有志向的人,平生恨的是贪官庸吏,敬的是英雄好汉。他给文莺磕头,并非因为文莺是李鸿章的干女儿,而是敬她是个巾帼英雄。
    慕莺在傍边把刚才的事说了一边,文莺听后对慕莺说:“你们俩带弟弟出去玩会,我和康大人说说话。”
    慕莺知道母亲是碍着霏霏和子旺叔的关系,所以要避开他们。他一手拉着敬莺,一手拉着霏霏走了出去。
    文莺见他们出了门,才问康有为:“康大人,听慕莺说这事,他们是对着您的包裹来的。里面可是有什么机密书信?”
    康有为心里一惊,觉得文莺果然名不虚传。他想,事到如今也只能靠着文莺帮忙才能顺利回到京城了,就说道:“不瞒伯母,这包裹里是写给皇上的奏折。”
    文莺皱眉说道:“既然是奏折,这般人抢来何用?难道是弹劾哪位大员的?”
    康有为解开包裹,从里面拿出厚厚的一沓纸递给文莺,说道:“这是我写个皇上的折子,恳请皇上变法,请伯母过目。”
    原来康有为告假回广东探亲,在家乡结识了几个同样有志于变法的青年才俊。他们一起写了奏折,由康有为取水路到塘沽,再从陆路回京想办法上奏皇上。不想在天津遇险,遇到了宋慕莺。
    文莺听了“变法”二字,抬头看了眼康有为,又埋头看折子。
    足用了半个小时文莺才看完折子。她抬起头带着忧色说:“康大人,恕妾身直言,这折子写得极好,只怕无法实行。”
    康有为面色凝重的回道:“伯母果然高见。这层广夏也想过了,皇上年轻有为,定然能理解变法之必要。皇上已经亲政多年,如果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定能推行下去。”
    文莺却摇了摇头,说道:“未必。”
    康有为猜到文莺想什么,又说:“伯母想必是担心西边。太后年事已高,毕竟不能永远把持朝政。皇帝是太后的亲子,如果皇上坚持,我想太后也会退让的。”
    文莺接口道:“妾身就直说了吧。太后虽然归政皇上多年,却一直把持着官员任命的大权,你在工部应该深有感受的。现在满天下都是太后的人,皇上就算想推行新法也是推不动的。你这新法虽然有益于国,却大大损害了皇族和诸多官员的利益,只怕将来阻力大着呢。”
    康有为听了沉默半晌才说道:“伯母说得是。但既然有利于国,广厦就是拼了命也要搏一搏。”
    文莺微笑道:“康大人忠心可嘉。不过本朝惯例,四品以下官员是不能见驾的。你见不到皇上,这种折子恐怕也无人肯代为上奏,你的主张如何能上达圣听呢?”
    康有为低头不语,这也是他最大的难题。
    文莺从腰间解下个玉佩,说道:“这样吧,你拿着这玉佩去拜访皇上的师傅谭嗣同大人。他见了这玉佩定然会帮你的。”
    康有为接过玉佩看,是市面上很普通的那种,不知文莺为何有此一言。
    文莺笑了笑说道:“你看看背面。”
    康有为翻过玉佩仔细看,见背面刻着个很小的“谭”字,料想这本是谭嗣同大人之物,连忙臧进怀中,口中连声称谢。
    有福和文莺成婚的时候,回到天津摆了酒席。李鸿章出面请了不少朝廷大员来捧场,谭嗣同是李中堂的至交也过来凑热闹了。谭大人听李中堂介绍新娘子是个豪杰,见了她又如天仙似的美人,心里一高兴,就从腰间解下玉佩赠给她。
    后来两家虽然来往不多,但每逢节日文莺也要托人送份孝敬。文莺送银子和别人不同,她没有什么求谭大人的,纯粹是一份恭敬,所以谭大人的回书也十分亲近。
    文莺知道凭这关系不足以让谭嗣同替康有为递折子。但她曾听李鸿章议论过,说谭嗣同满脑子都是新学,总想撺掇皇上实行新政。她料想谭嗣同见了这玉佩定然肯接见康有为,看了康有为的折子定然肯上奏皇上。于是把玉佩赠给了康有为。
    文莺又对康有为说:“外面那些人不知是什么来头。如果是大人写奏折的事泄露出去了,他们不会放你。你安心住在这里,不出三日,我自有办法送你进京。”
    文莺刚听到慕莺说有巡捕掺在里面,估计是宋子旺指使的。她对子旺这人品性很清楚,子旺总要和有福争个高低,但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候,他一定会帮有福一把。所以,康有为住在这里,子旺不仅不会来骚扰,在外面还要想办法帮着遮掩。
    康有为虽然不知道文莺的心思,可刚才一段对话他已经对文莺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安心的在宋府住了下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