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青城立小遇秦岚晓陆之泽》第31章 童忆(二)

    回忆起我的童年,我既是感到十分的快乐,又觉得万分的悲伤。在后来逐渐长大的岁月里,我发现我这一生只能用童年的美好回忆来消磨今后的漫长时光了。
    我也很想知道为什么人越长大反而会越来悲伤,我真的不是因为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而不时的泪流满面,而是从某一刻起,我就再也快乐不起来了。
    失去了所有的兴趣,失去了生活的稀微热情,更加觉得活着没有任何意义。
    我的童年就像金黄稻田里的丰满的稻穗,饱满而又旺盛,面朝苍穹,彰显着勃勃的生命力。虽然在童年那段时光里,我既没有认真地读过书,反而还不断地给家里添乱,但是父母却从来不肯责怪我,他们心底里还是会将我像是宝贝一样的宠爱,温柔亲切地喊叫着我的名字:城城。
    且不论我家乡青城里的这片清水秀水,还有家乡人纯朴善良的心肠让我无一不感到十分的欣慰,如果你看过沈从文的《边城》,那么我能说我的家乡比边城里所要描绘的还要好,你可能不相信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还能存在这样一个干净原始的地方,我告诉你,真的有。但是我也遗憾地告诉你,它曾经存在过,如今城市的枯枝败叶迅速席卷了我的美丽家乡,他们卷走了一切有用的东西之后,就卷着铺盖走人了。
    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
    说实话,我真的很恨他们,无论我怎么样地去咒骂,我的家乡再也回不去了。我只能面无表情地看着这荒芜的存在,而无可奈何地叹气。
    好了,感慨不必多说,下面让我来好好回忆起我的童年吧。
    稻谷,插秧。
    一个只存在于特定年代的记忆。我出生的时候就会经常看到许多弯腰种地的农民伯伯,汗流浃背的他们没日没夜地荷锄而归,他们的背影永远地被印记在那片巨大广袤的苍穹里,很像一副壮丽的油画。
    小时,农忙时节,一般是八月天,铺天盖地而来的全是稻谷的香味,流香四溢。如果自家有道场的话,就会将从稻田里成群收割回来的金黄色稻谷整齐地铺展在地上,然后用牛拖着巨大的白色辊轮碾压,使稻草和谷粒分离。
    我在这样的光景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时光,从五岁到八岁,再到十岁。八月伏热,空气中都似乎埋藏了炸弹,只要谁去碰一下,都会嘭的一声爆炸的--没错,干燥的天气。
    而这样干燥的天气里,人们扬起稻谷满脸欣喜的模样涂了一层天使的光辉,那是对于来到这个世间最无比的感恩,漫天扬起的谷粒灰尘混合着干燥的空气,洋洋洒洒,飘在空中,如同纷飞的雪花,而谷粒自然的味道十分清新而好闻,像是一场盛大的幻梦。
    我也曾插过秧,不过仅仅只有一次记忆。脚插在湿润的泥土里,生怕会像陷入泥潭一样陷入进去,身子左右倾倒,手里拿着的秧苗战战兢兢地使劲地对准方向,生怕插歪了,而且还要随时担心有没有蚂蟥上来随时咬我一口,幸好,蚂蟥看我的肉不好吃,于是也就没有咬我。
    那是我第一次插秧,刚开始觉得新奇,后来觉得太累了,我插了半个小时之后,直起身子一看,全是密密麻麻的人头,和哼哧哼哧的喘息声。直到日落西山,才回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最简单的生活,虽然劳累,可是却很开心,没有什么可以顾虑,没有什么可以担忧。在以后的岁月里,我经常想念这一段岁月,十年我的童年,却仿佛构成了我整个的人生。
    萤火之森。
    一片漆黑的夜空中,突然出现许多漂亮轻盈的萤火虫,像是从仙界而来,氤氲缭绕,十分美好。
    这当然是现在只能存在电视剧里的片段,可是在我的家乡里,不过是司空见惯。夏季十分炎热之时,爹和婆会带着年幼的我于晚间在外面乘凉,而屋外的一角处有一颗高大繁盛的香樟树。坐在下面十分惬意,况且那时蚊虫并不多,清风徐来,听着婆将远古的故事,而我躺在爹的怀里,他轻摇蒲扇,温柔美好。
    而萤火虫似乎也有意来助兴,于是像是一群美丽的仙人来下凡尘,带着晶莹灿烂的光亮照亮了我们的脸,光十分柔和,不刺眼,像是大自然不假雕饰的夜明珠。他们围绕在我们三个人的身旁,翩翩起舞,随后又飞到香樟树上,点亮了这颗只看得见轮廓的树,就像挂满彩灯的圣诞树一样,但因为这是纯自然的结合,于是显得更加原始而接近动人的美丽了。
    后来,我无数次地想要寻回这样的情景,却屡屡失败。我感到十分的怅然,虽我曾经无数次地告诉过自己,失去了的东西再也不会有的了,可是心脏这块地方像是被人镂空了一般的疼痛。
    没有谁知道这样曾经的美好对我这样一个生命熹微的人来说有多重要,就像蚌含着珍珠那样珍贵吗?不,是比那还要重要一千万倍的回忆。
    海子说,面朝大海,温暖花开。可他也卧轨自杀。
    很多人因为海子的名气而刻意去模仿海子,但是,我却想告诉任何一个人,你们永远都无法理解海子或者一个精神极度敏感人的痛苦,病态的敏感让人生活得十分小心翼翼,就像寒冷的地狱,没有任何的温暖。而这种人情温暖的缺失却让人活得生不如死,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不过绝望中的最后挣扎而已,所以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