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商户》第四百八十九章 尖底海船

    把辽人比作蛆虫,确实有点过份了,把放牧视作逃避,说实话也有一点脱离实际。
    但大道理其实是没有错的,汉人的千里沃土,的确是祖先们一点一点刨出来的。
    即便把汉民扔到辽东苦寒地,他们也会选择耕种,而不是放牧。
    走到哪种到哪,这是骨子里的基因决定的,哪怕再过一千年一万年都不会改变,哪怕是把人扔到非洲去他们也会想办法种点什么,哪怕是第一次登月,带上去的都是种子。
    所以先前这番话严格点来说,其实也没错,华夏民族,注定就是为种地而生的,不论他们走到哪里,追根溯源,都只是想去那里种点什么而已,就这么简单。
    只是本来是过来开导情绪低落的笔友的,最后变成了炮轰,直接导致俩人不欢而散?
    于是本就自闭的女人更自闭了,之后数天都没见到人影,不见人影也挺好,倒也落个自在,趁这几天把余下的事也都处理完了。
    榷场开业在即,陆续有商队划着大船,赶着成队的车马前来,只是那规模远没有市舶司在沿海地区开埠时的那样子。
    商品种类也相对单一,差不多把家里压仓的那些陈年旧货都给拉了过来,商会有商会的规矩,生意不能乱做,有组织的做才能把利益最大化。
    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小商会,自成立以来,早已经渐渐走向成熟,从生产到销售再到售后,也都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规章制度。
    这种民间的组织,说实话也是有利有弊的,益处显而易见,就是非常的健康稳定有组织,弊端同样如此,太稳定了,大家都被框定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新人的生存空间被极大的压缩了。
    时间久了,商会只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只是强大,很难壮大,渐渐的,就会由商会向财团的方向转移。
    而且现在已经出现这个苗头了,京城及杭州府广州府那几家老班底,如今手中掌握的财富,已经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了。
    当初初下广州府时,为了打破四大家那垄断性质的经营模式而绞尽脑汁,没想到多年之后,却亲手制造出了好几个更加恐怖的庞然大物。
    尤其是与王浩自己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万家集团,如今的规模更是到了一个让人担忧的程度。
    如今的万家集团,控制着全大宋大约六成以上的石炭生意,城郊琉璃厂生产的玻璃制品,更是一个完全垄断的产业,另外江南船厂,承接着半数以上商船的订单,旗下拥有大小商船六百余艘。
    另外义学捣鼓出来的那些小发明,基本上也都会委托万家集团制造并销售,比如那些锁具肥皂镜子之类的新鲜玩意儿,不但实用非常,还都是家家户户都要用到的东西,一经推出,就是一股风潮。
    加上如今万家集团遍布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那普及速度,更是与之前可不同日而语。
    有时候王浩甚至担心,哪一天自己要是嗝屁了,像这样的庞然大物,绝对是会遭到朝廷的清算的。
    幸好如此巨大的一个庞然大物,到目前为止,仍保持着一个非常健康良好的运转模式。
    金字塔的顶端,由自己多年的老兄弟杨延青同学掌握,大多数高层,也都是曾经的老班底,最为关键的中下层管理,就更不用担心了。
    王浩甚者有信心保证,即便这个庞然大物的上层建筑倒了,那些中下层的管理层,也不会倒。
    他们可都是义学悉心培养出来的新星之火,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奔向各行各业,这些唱着校歌长大的孩子,才是万家集团最坚硬的基石。
    前来海河榷场参与宋辽的边贸的商贾来的并不算多,看着热闹,大多只是派了一个管事的过来,与先前翁山岛上的开埠场面都大有不如,大有看不上这点生意的苗头。
    不过这样的场面,在辽人看来,也已经是不得了的情形了,既然是边境贸易,辽国那边,当然也有许多商队前来参与。
    许多建设榷场的工人还没来得及撤走,加上各种商队的到来,由于是宋辽两国的商贾首次在明面上接触,所以还有三千禁军甲士负责榷场的安全,这让两三个月前还是荒芜一片海河沿岸,变得热闹非凡。
    宋国方面的商贾,由于见惯了这种场面,所以都淡定的很,一切都是井然有序,也不急着买卖,而是凑在一起与同行们谈笑风生,或是约在一块喝个小酒什么的。
    辽国方面就有些混乱了,由于第一次参加这种有组织的贸易往来,都不知道具体流程,而且大都也懒得听太府寺的官员讲解那什么规矩。
    在他们看来,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嘛,做买卖而已,既然人都到齐了,那就过来看货就是了,能成则成,不能成找另一家,多简单的事情。
    于是,还不等榷场正式开业,就已经有不少人嚷嚷着要做买卖了,有些甚至已经支起了摊子,在那边吆喝起来了。
    然而无论怎么吆喝,宋国那边的商贾似乎都无动于衷,不买不卖也就算了,甚至连过来看上一眼的人都没有,这就让人不爽了,幸好那边有萧后坐镇,不然还不敢保证会出些意外情况。
    其实宋国这边的商贾兴趣缺缺的模样,也的确是原因的,一来确实有点看不上这点生意,再者,这其实也是一种贸易的手段,有些待价而沽的意味。
    至于买,宋国这边真正看上的辽货,不是那些牛羊,鞍具,金带,珠子,皮毛之类的货物。
    他们真正看上的,其实是辽东那些满山满山的长了两三百年的参天大树。
    由于这些年海贸的井喷式发展,每年都有不可计量的原始森林惨遭毒手,那些海船也是越造越大,尖底船逐渐取代平底船,成为海上贸易船只的主力。
    尖底船下需要设置贯通首尾的龙骨,所谓龙骨,就是在船体的基底中央连接船首柱和船尾柱的一个纵向构件,它位于船的底部,用来支撑船身,使船只更坚固,同时吃水深,抗御风浪能力也更强。
    这根龙骨是整艘船最关键的一个部件,龙骨的长短,决定着船只的大小,所以要造出更大的海船,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大的龙骨。
    而辽人家的后院辽东,就长着无数根那样的上好龙骨,这些龙骨,短则百年以上,长则数百年,甚至连上千年的都有。
    以往造船所需的龙骨,大多来自广南西路那边,靠近大理国的原始森林中,要把一整根参天巨树从原始森林中运出来,何其的艰难。
    很多时候,往往需要几百个工人齐心协力,花上两三个月时间,才能把一根大树从大山里抬出来,然后又要花上两三个月,才能被运到指定的船坞,如此艰难的取材方式,让绝大多数造船厂,都是处于苦等龙骨才能开工的状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