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宋子旺姚举人》论时局项城做策 拒沙俄闵妃靠清

    袁世凯笑道:“如果高宗能够明白当前局势,呃当然很高兴。就怕高宗年轻气盛,把朝鲜引入歧途,那时大院君阁下悔之晚矣。”
    说罢,他从袋子里拿出个册子递给大院君,说道:“恁先看看这个,明日呃再来谈。”说罢,就告辞出去了。
    大院君看这册子写着《朝鲜大局论》,署名是袁世凯。他看了这题目就有了兴趣,打开细看,边看边点头称赞。
    袁世凯开篇写到朝鲜孱弱,必须托庇大国的道理。“当此强邻逼处之时,韩人却致力于偷安,权衡比较起来,朝鲜不仅孱弱得徒有其形,不能自主,而且没有强国的庇荫,根本难以自存,这是自然的道理。”
    其次论述了朝鲜不能依靠列强的缘由。“英、法灭亡他人的国家,觊觎他人的土地,犹如引虎入室。德国兵虽强,美国虽富,然而不喜欢生事,不愿为他人帮忙,依附于它们自保有余,远大志向则未可与议。求俄国可谓开门揖盗,不知存亡的办法。求日本这是最为糟糕的论调。”
    最后又论朝鲜托庇中国的必然性。“朝鲜本来附属于中国,现今想要背离中国转而依附他人,就好像小孩子离开父母而求他人照顾一样。”在这里,袁世凯很有条理的列出了朝鲜依附大清的六条好处,背离大清的四条坏处。
    大院君看到这六利四弊,不禁出了身冷汗,也顾不得刚对高宗说不再干预朝政,提笔给袁世凯的文章写了批注,打算第二天请袁世凯来详谈。
    闵妃早就看透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开化党叛乱的事又让她恨极了日本人。她过去想靠着大清和日本人斗,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她觉得大清朝靠不住了。
    大清先是和俄国争斗,动了十万大兵千辛万苦保住了伊犁,还是丢了不少领土。后来又和法国打仗,丢了河内,覆没了福建水师。好不容易在谅山打了个胜仗,又赶紧收兵和谈,让出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这些消息传递给闵妃后,她对大清的实力深怀疑虑。
    袁世凯的到来,总算让闵妃见识了大清朝还有能臣,对大清的疑虑也减轻了许多。虽然她任用了不少主张脱离大清的大臣,终究还不敢轻举妄动。但袁世凯又遭弹劾被迫回乡省亲,接着大清国和日本签订了协议,同时撤出驻军,闵妃对大清算是彻底失望了。
    偏这时又来了个德国人叫穆麟德,极力鼓动闵妃和俄国签订保护条约。
    说来可笑,这个穆麟德是经李鸿章推荐,代表大清朝出任协办朝鲜对外交涉通商事务的官员。现在穆麟德反而在俄国和朝鲜间牵线搭桥,让李鸿章既愤怒又不理解,只能痛骂老穆忘恩负义。
    李鸿章一怒之下,罢免了穆麟德在朝鲜的职位,这一举动得到了英国和日本的大力赞赏。李鸿章见英、日支持大清,心中欢喜,却也猜不出缘故。
    其实,这时的世界局势风波诡异,即便是英明如李中堂的,也不能洞察全局了。
    英国与俄国在阿富汗剑拔弩张,一场大战一触即发。为了防止俄国从海路增援阿富汗,英国海军占据了航海要道上的巨文岛。而巨文岛在朝鲜海域,所以,英国十分担心俄国在朝鲜得势,与他们争夺巨文岛。
    日本呢,早就瞄上了朝鲜这块肥肉。在他们看来,朝鲜在清朝手中很容易抢夺过来,如果落到了俄国人手里,将来就有些麻烦了。
    德国是欧洲的后起之秀,也要和英国争夺殖民地。他们很怕英国打败了俄国愈发强大,就要生些事情掣肘英国。所以,英国支持大清掌握朝鲜,德国偏要帮助俄国来捣乱。老穆其实也算不上是忘恩负义,不过是太爱国罢了。
    这些纠缠在一起的利害关系,老迈的李中堂哪里参得透。
    得到了英、日的支持,他果断的撤了老穆的差事,老穆却赖在朝鲜不走,继续在俄、朝间拉皮条。因为老穆是德国人,李鸿章心中恼怒却又无可奈何。
    不过,李鸿章深知朝鲜局势复杂,需要得力的人去主持。他向朝廷上书,力荐袁世凯作为驻朝鲜全权大使。这个决定,断送了穆麟德把俄国和朝鲜拉扯到一起的努力。
    袁世凯在家中接到朝廷委派他任朝鲜大使的上谕,就花了些时间研究朝鲜局势。他先写了《朝鲜大局论》给李鸿章看,李中堂大加赞赏。接着又力主马上释放大院君,也得到了采纳。这才有了这次护送大院君回朝。
    前回说到,大院君看了《朝鲜大局论》,惊出了冷汗,要和袁世凯详谈。这是因为袁世凯在最后写了朝鲜托庇大清的六利,脱离大清的四弊。
    这六利是:
    其势可恃。中韩水陆毗连,朝发夕至,缓急能通。
    其德可恃。中国视天下为一家,待藩封如一体,有变乱立予削平,命将出师不索要兵费,不责成供给。
    其心可恃。中国以大国爱护小国,仁至义尽。不把其国变为郡县,不在其土地上收租敛税,只期望唇齿相依,人民相安,所以朝鲜可以永保无疆。
    其恩泽可恃。中国抚恤朝鲜已数百年,上上下下依恋中国,臣民愿意从属中国。若率由旧章,诚心服事,则朝野相安,政令易行。
    其威望可恃。强邻环伺,其欲望虎视耽耽,如果看到中韩团结,就无隙可乘。
    其机会可恃。中国信任而不疑心韩国,韩国恃中国得以巩固,内乱不作,外侮也没什么可怕。及时修明刑律政治,任用贤能,励精图治,富强会慢慢到来。
    大院君看了这六利不过是频频点头赞同,真正让他汗流夹背的是后面的四弊。
    第一弊:不思旧好而结新交,是亲近者暂被疏远,疏远则必生疑心。疏远者指列强韩欲亲近,亲近者指中国则会愈发猜忌,疑忌互生,祸乱转眼就会到来。
    第二弊:背离中国求自主,势必引欧洲以为后援。欧洲疑忌成性,以吞噬他人为计,得到机会而入,必会先夺朝鲜的兵权,而后占据其要害地区。
    第三弊:中国贴近朝鲜,一时为他人所占有,必不甘心,水陆并进,捷足先登,弹指一顾之间,大兵压境。纵使欧洲有救援之师,而已经急迫得来不及等待,朝鲜就已灭亡。
    第四弊:倘若一意背离中华,则君臣百姓上下交相疑惑,人心离叛,等不到中国兴师问罪,而内乱就已经爆发。
    袁世凯写的这四弊丝丝入扣,大院君看了心中大惊:这已经不是朝鲜能不能强盛的事情了,而是会不会亡国的问题。在这样的大事面前,大院君自然顾不得高宗怎样看待他了。
    第二天,袁世凯又来到云岘宫,大院君把他让进密室,两人商议了许久。
    袁世凯见大院君前又有了新想法。他知道高宗和闵妃忌惮大院君,而大院君恰好也不想再揽朝政了。如果能以大院君不再干预朝政为筹码,换得高宗重用亲大清的官员,再揽住外交和海关两个权力,就能制约朝鲜。
    大院君本来也是这样想法。他是真心不愿意再和儿子争斗了。所以袁世凯来了后,两人一拍即合,把如何对应高宗和闵妃的各种细节都商量了一遍。
    朝会的时候,袁世凯来到勤政殿递交国书。他发现侧面暖阁挂着纱帘,闵妃坐在里面。
    袁世凯知道,以前闵妃控制朝政是通过任用闵氏宗族来实现的,自己并不出现在朝堂。今天她来到这里,一定是因为大院君的回归。袁世凯想到这里,对着暖阁微微一笑,他相信闵妃这时也正在里面看他。
    大院君来到朝堂,对高宗说他这是最后一次上朝,今后就在云岘宫颐养天年了。高宗才放下心,大院君就说这是有条件的。接着,大院君把经过自己批注的《朝鲜大局论》呈递给高宗,要他仔细阅读。而后,又拿出个官员任免名单,请高宗批准。
    高宗本来听说大院君不再干预朝政了满心欢喜,不料大院君转眼就要他按照清单任免官员,而且比以前更强硬,顿时气得说不出话来。闵妃在暖阁里看了,就让侍者把高宗手里的书要过来,她当时就开始翻看。
    闵妃只翻了几页就知道是出自袁世凯的手笔。尽管她固执,可还是承认这策论写得在情在理。她又看了大院君的批注,就知道今日若不依了大院君会生出更多事来。闵妃就传出话来,说此事事关重大,一时难以决定,希望能散朝后单独商议。
    散朝后,闵妃请高宗、大院君和袁世凯进了暖阁。她先对袁世凯写出了这关乎朝鲜国运的策论表示了感谢,又答应按照大院君的任免名单调整官员。对于袁世凯提出的海关税务司人选也没有异议,只要求派各国公使人选要由高宗来决定。
    闵妃和袁世凯在外交人选上讨价还价一番,最后袁世凯同意不干预公使事务,换回的件是电报局由袁世凯控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